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_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8464166 上传时间:2021-11-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_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_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_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_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_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_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_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淮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现代文阅读 ( 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

2、,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国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小猪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坑当作酒壶,用双手当酒杯捧着水来喝,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好像用这种简陋的生活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从而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这样,最原始的祭礼也就由此产生了。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这便是所谓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人要吃喝,以为神也离不开食物,所以要将

3、自己的食物也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中国的先民们想通过这种简单的仪式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而这种纪念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这里,我们将“污尊而抔饮”之类的仪式称之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中国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界生活的,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以后才能保证大家平安。所以,“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亦非巧合。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关于礼的起源,国外的一些学者对此也有浓厚的兴趣,其

4、中以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的观点影响最大。史密斯认为,图腾制是由一种叫“图腾餐”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图腾餐”是神与神的崇拜者之间“共餐”,“共餐”的意思就是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进餐,一起共餐本身,就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世界上许多民族礼的起源大都与饮食有关,这对于理解中国礼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说,礼记中“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与史密斯的“共餐”制的说法有相似之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关于礼的起源的认识与实践是十分类似的。他们都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莫过于“吃的是一锅饭”,如中国先民们就将那种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视为另起炉灶、感情淡薄的表现,因而饮食筵宴就成了中国人联络感情、增进

5、友谊的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各种饮食礼节也就产生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外一些学者对于“礼”的起源也有浓厚兴趣,其认识与实践也十分相似,这对理解中国礼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B、中国先民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的简单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逐渐形成了。C、礼记礼运中记载,我国先民“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这种简陋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原始的祭礼。D、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孕育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为我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

6、了引用与举例的论证手法,以论证“礼”来自人们的饮食活动。B、文章指出,人们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是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而表现出来的。C、文章主体通过中西两方关于“礼”的起源分析,论证了礼的起源与饮食有关的观点。D、据文意,“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也就是另起炉灶、感情淡薄的例证表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不但音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这种巧合说明了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B、中国人并不赞同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而十分重视饮食筵宴,并将其作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C、在我国

7、古代社会里,朝廷的军国大政和民间的日常饮食生活,都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的,所以说,礼”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D、我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并且按照人类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界的生活,从而创造了以饮食为主的祭礼文化。 ( 二 )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5分)看萤火虫去罗文发小翔念三年级,课外书籍中有关于萤火虫的描述:在乡下的树丛里它们就像一朵朵闪闪发亮的蓝绒花。于是他提出暑假要到乡下叔公那里去看看,因为他爸爸说过,夏夜那里有数不清的萤火虫。七月的那天,我和小翔来到了牛石村,村子后面是层层叠叠粗野的山丘,从近处向远处眺望,颜色由深而渐浅,山后可见一条小溪,叮当而流。叔公讲,前几夜

8、老天爷也助兴,月下枝影吊吊,村里的人就如看夜戏。我就冲小翔讲,那我们就等着今晚的这场好戏开锣吧。“今夜有没有好戏,就看你们运气了。”叔公给我们补了这么一句。小翔站在夜天里神思恍惚:“月亮呢?萤火虫在哪儿?”我说莫慌,那透明的感觉是慢慢到来的,把一身风尘抖得干干净净,心里别无他念,待夜深一点,萤火虫就会出来的。“走,小翔,向着那条溪流前进。”没有月亮,幸亏我带了手电筒,溪水很清,清得能看见水底石,清得能看见人的倒影。不想路旁树下坐着一个举着长竿网兜的人,电筒照去,那网兜上的眼儿还没有芝麻大,他的后面还有一个小小篾片笼,他像打渔人,在那里用心候着,“熄掉你的电筒噢,真正的光亮才能快点出现。”他瓮声

9、瓮气冲我们这么叫起。溪边长满了灌木丛,突见那树冠上升起一点点的蓝色火苗,飘浮起来,我说,萤火虫出来了,小翔你快看。我真的看到了,它们聚拢来又飞开去,划出几根蓝色的抛物线。“小翔,你看到了吧!”我喊着。然而刹那间抛物线消失了,前面的高处竟是一团黑,小翔喊着:“黑乎乎的,哪儿有萤火虫啊?”萤火虫,你们怎么不见了?快出来呀!难道刚才是我的幻觉,我知道你们的生命周期短,发光发亮的阶段只有两个星期,莫非我们来晚了,错过了你们绽放极致灿烂的瞬间?我问坐在石上的打渔人,他说我本来得就晚,你们凑热闹来得更晚了。谁要你们来啰,我一个人不吱声还行。前几夜一帮子人在这里捕萤火虫,大部分被他们“捞”跑了,你们今夜又是

10、电筒又是大声,剩下的虫不也吓跑了。小翔赶忙发问:“叔叔,怎么捞呀?”他指了指长网兜,拿起它左一捞、右一捞、上一捞、下一捞地做起动作。难怪小翔叔公说,这个戏好不好看,全靠你们自己的运气。我们只好回城了,没想到乡里没有的城里倒有。花了一百元买了两张萤火虫展的票,这票贵不贵呢?小翔可顾不上想这些。踏进场子,里面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入口处,有几盏灯照着,中间几条走道层层绕绕,草皮和盆栽在一边组成了萤火虫的展览之地,那是一个蓝色的洞府,无数只宽口的玻璃瓶由低向高成行排放,水晶宫似的瓶子里萤光荡漾,一个瓶子大概装有十几只飞虫儿,它们不时地朝瓶口飞去,那瓶口的蓝细布上有团团纱眼,挡住了萤火虫飞出的自由之路,因

11、此它们就循环不止。无数只萤火虫在瓶里共舞,单个看去像一只蓝荧荧的灯泡,钨丝振荡不已。合起看似一片海,蓝色的海水随风飘荡。小翔心头一紧,瓶子从手中滑落,好在是草地,瓶子没破,萤火虫只觉天地摇晃,一只接一只地飞到外面天地,画出一道道光迹。观众们、孩子们鼓起了掌,他们惊奇于萤火虫画的圈儿。它们绕过小翔的身体,投下丝丝缕缕的蓝纱,小翔站在那里就像披上了一条蓝围巾。我算是给小翔补偿了这个愿望,看到了萤火虫,它们在那瓶子里跳踢踏舞。飞出来的几只,学星星眨眼,星星学萤火虫顾盼(摘编自北京文学)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从读三年级的小翔的课外书籍中有关于

12、萤火虫的描述写起,这样既扣住了小说的标题,又引出了小说后面的故事情节,匠心独运。B、层层叠叠粗野的山丘、由深而入浅的山色、月下婆娑的枝影、清澈见底的溪流等,这些对牛石村的描写无一不体现了“我”对它的喜爱。C、小说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情感,如“熄掉你的电筒噢,真正的光亮才能快点出现”,溪边打渔人的叫声表达了他对“我”亮电筒惊吓走鱼儿的不满。D、小说以“看萤火虫去”为中心谋篇布局,分别以“乡下看萤火虫”和“城里看萤火虫”来组织故事情节,通过“看萤火虫”表现小说的主题。5、“今夜有没有好戏,就看你们运气了。”叔公的这句话实际上为后面的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文中有哪几处的情节与此相照应?(6分)6、

13、小说结尾写道:“我算是给小翔补偿了这个愿望,看到了萤火虫,它们在那瓶子里跳踢踏舞。飞出来的几只,学星星眨眼,星星学萤火虫顾盼”有人说看到了美,有人说看到了悲凉,你是如何认为的?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 ) 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达到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

14、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 ( 摘编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材料二近日,互联网图书巨头当当网发布了2014中国图书消费报告称手机等电子阅读已成一种新潮。搭乘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你都会有一种感觉:电子阅读的时代真的来了。无论是在飞机还是地铁,或是拥挤的公交上,你都能看见捧着手机、平板电脑和kindle在阅读的人。电子书的阅读风潮是难以忽视的。在电商巨头亚马逊上,同样一本新书,购买电子书和购买纸质书的差价甚至能达到10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电子书。去年4月,我国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

15、国成年国民阅读率稳步上升为57.8%,其中提升尤快的是“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比上年度提高了9.8个百分点,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纸和期刊阅读率的持续下降。( 摘编自中国人阅读现状)材料三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140字,常上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