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高中数学导数经典说课稿

上传人:c**** 文档编号:208420889 上传时间:2021-11-07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6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高中数学导数经典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数学】高中数学导数经典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数学】高中数学导数经典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数学】高中数学导数经典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数学】高中数学导数经典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高中数学导数经典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高中数学导数经典说课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秀教案欢迎下载一、关于教学目的的确定:对导数这个概念的理解可为今后高等数学的学习奠定基础,但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极限概念,对导数概念及其定义的数学语言表述的理解比较困难,这种理解上的困难将影响学生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大量的实例的分析,经历由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知道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通过问题的探究体会逼近、类比、以已知探求未知、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思想的数学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的观点体会导数的内涵

2、,使学生掌握导数的概念不再困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二、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的,在具体教学中,根据“循序渐进原则”,我把这次课分为三个阶段: “概念探索阶段”; “概念建立阶段”; “概念巩固阶段”。 下面我将对每一阶段教学中计划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教学步骤作出说明。(一)“概念探索阶段”1. 这一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由于注意到学生在开始接触导数这个概念时,总是以静止的观点来理解这个描述变化过程的动态概念,总觉得与以前知识相比,接受起来有困难,似乎这个概念是突然产生的,甚至于不明概念所云,故我在这一阶段计划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使学生从熟悉的物理

3、知识入手,以物体的平均速度变化趋势的观点无限逼近的思想理解瞬时速度,从而发现导数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对导数的初步认识;使学生了解学习概念的导数必要性。2本阶段教学安排我采取温故知新、推陈出新的教学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教学。温故知新由于研究数列极限首先应对数列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因此在具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7 页 - - - - - - - -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体教学中通过对教案中5 个具体数列通项公式的思考让学生对数列通项公式这个概念产生回忆,指出以前研究数列都是研究的有限项的问题,现在开始研究无限项的问题。

4、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数列是自变量为自然数的函数,通项公式就是以n 为自变量的、定义域为自然数集的函数na的解析式。再引导学生回忆研究函数,实际上研究的就是自变量变化过程中,函数值变化的情况和变化的趋势,并以第2的数列121nna为例说明:当 n=2、3、4、5 时,对应的21na、41、81、161就说明自变量由 2增加到 5 时,对应的函数值就由21减小到161这种变化情况。 若问自然数 n一直增加下去,函数na应怎样变化下去,这就是研究变化的趋势。这样利用通项公式就可把数列变化趋势问题与函数值变化趋势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函数值变化趋势的角度来看待例题中五个数列的变换趋势。通过这种讨论

5、,在对变化趋势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发挥心理学上所提“无意注意”的作用, 使学生对进一步讨论的数列变换趋势问题不至于太陌生。推陈出新在对 5 个数列变化趋势的分析过程中,通过引导,由学生讨论得到数列(2) 、(3) 、 (5) 的共同特征,近而向学生说明:“具有类似于数列 (2) 、(3) 、 (5)共性的数列称为有极限的数列,共性中的“趋近于一个确定的常数”称它为有极限数列的极限” 。并进一步和学生讨论如何给数列的极限下定义,此时我根据学生情况给予提示,给出数列极限概念的描述性说明:当项数无限增加时,数列的项无限趋近于某一个确定的常数的数列称为有极限的数列,这个确定的常数称为数列极限。刘徽及其割圆

6、术的介绍学生对数列极限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认识到这个概念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7 页 - - - - - - - -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并不是突然产生的,是和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的,为此在第一阶段我设计了这一部分教学。我一方面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列极限思想所做的贡献,如“在世界数学史上,刘徽是最早运用这种数列极限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大数学家 。用这种指导思想计算圆面积的方法,就称为刘徽割圆术.用类似刘徽割圆术的方法求出圆周率的近似值,虽然在公元前3 世纪的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也算出过,但所用的

7、方法却比刘徽所用的方法繁杂的多。 ”在另一方面重点结合计算机模拟刘徽割圆术,介绍这种算法的指导思想: “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通过课件动态演示, 进一步在“无意注意”作用的发挥上下文章,加深学生对“变化趋势”、 “趋近于”、 “极限”等概念的认识,为下一阶段极限概念的教学提供对这个概念感性认识的基础。(二)“概念建立阶段”1这一阶段要解决的任务由于数列极限概念及其定义的数学语言表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学生初次接触很困难。具体讲,在-N 语言中,学生搞不清的两重性绝对的任意性、相对的确定性;学生搞不清“N”,不太理解 N的实质是表示项数n

8、 无限增大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从这一时刻起,所有an(nN),都聚集在以极限值A 为中心,为半径的邻域中, N 是否存在是证明数列极限存在的关键。因此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 我采取“启发式谈话法”与“启发式讲解法”,注意不“一次到位”,这样在本阶段我设计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是:建立、理解数列极限的定义;认识定义中反映出的静与动的辨证关系;初步学习论证数列极限的方法。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3 页,共 7 页 - - - - - - - -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2本阶段教学安排本阶段教学安排分三个步骤进行。问题的提出在教学安排上,我根据

9、学生形成对数列极限的初步认识,以数列“,1,54,43,32,21nn”为例,提出一个学生形成极限概念时不好回答的问题:根据数列极限定义直观描述,这个数列的极限是1,即当项数 n 无限增大时,这个数列的项无限地趋近于1,问题是为什么不说这个数列的项无限地趋近于1.1,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在于自己已获得的数列极限概念中“无限趋近于”这一描述,这种描述比较含混,感到有必要对极限定义做进一步精确描述。问题的解决具体讲,由于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及其解析表示对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故我在教学中利用数轴引导学生先得出结论:“趋近于”是距离概念,距离的解析表示是绝对值, “无限趋近于”就可用距离要多小有多小来表示。

10、即数列项与确定常数差的绝对值要多小有多小。然后让学生通过具体计算如: “思考已知数列中是否有到 1.1 的距离为 0.01 的项?”使学生知道已知数列的项不能与1.1 的距离要多小有多小,即 1.1 不是已知数列的极限, 从而使学生对“要多小有多小”这一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 并为量化 |an-1|当项数无限增加时要多小有多小打下基础。数列极限定义的得出在“检验1是否满足: 已知数列的项与 1 的差的绝对值是否要多小有多小”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 给距离找项数 ”的方法。具体讲让学生考虑已知数列中有哪些项与1 的差的绝对值小于0.1、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11、 - - - - - - 第 4 页,共 7 页 - - - - - - - -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0.05、0.0011、0.0001 ,让学生把用计算器计算的结果在黑板上列表写出并解释所得的结果,如提示学生得出结论:“已知数列中第908 项以后各项与1 的差的绝对值小于0.0011 。 ”这种讨论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 N”是项数n 无限增大的过程中的一个标志,进而说明对于给定的每一个正数,可找到 N,当 nN 时,|an-1|小于这个正数。进而让学生注意无论表示距离的正数取的多么小,也不能说成“要多小有多小”,而把具体值改为后即可解决这个问题。这样通过讨论,在我的引导下,使学生得到结论:

12、“数列:,1,54,43,32,21nn当项数无限增大时,它的项越来越趋近于1”,也就是数列:,1,54,43,32,21nn的极限为 1,并进一步让学生总结出一般数列的极限的准确定义。(三) “概念巩固阶段”1本阶段的教学计划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我计划做两件事情:说明 N、|an-A |在讨论数列极限时所起的作用; 是习题训练。2本阶段的教学过程根据上述说明,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定义说明除了对极限概念予以说明外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列极限概念中N、 、|an-A |N 时,所有的点( n, an)都落在这个条形区域内。换句话说数列的项在坐标平面内对应的点,只有有限个点落在条形区域外。利用这种方式教

13、授这节课,形象直观,并为今后函数极限的教学打下基础。三、关于教学用具的说明: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通过对极限概念形成过程的了解,较为自然地接受极限的定义,以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本节课中主要使用的是计算器和计算机课件演示。计算器的作用在于使学生理解“ ”和“N”内在关系;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6 页,共 7 页 - - - - - - - -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计算机课件演示目的有三:其一是通过史料的简单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二是在概念形成阶段,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其三可对学生所得的结论验证、

14、完善,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巩固所学的概念。总之“恰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辅助作用,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并掌握所学的知识,”是我选择和使用教学用具的根据。四、结束语:总之,作为极限概念这部分的教学,应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极限思想是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在老师引导下自主地获得知识。体验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对本节课的设想,一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在座的专家、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7 页,共 7 页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