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探索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8334076 上传时间:2021-11-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探索(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探索文章试通过梳理隐性课程内涵,分析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特征和结构,尝试探索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以期更好地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设计;开发G760A1671-0568 (2016)33-0019-02教育大辞典对隐性课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鉴于隐性课程对特殊儿童的影响不但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而且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影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有必要对隐性课程进行研究,设计并开发适合特殊儿童学习的隐性课程内容,以发挥其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

2、积极作用。一、隐性课程的内涵1. 隐性课程的渊源20世纪初,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附带学习” (collateral Learning)认为,学校教育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正式课程,还会学到与正式课程“不同的东西” 一一附带学习,概指学习过程中自发或自然而然产生的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的学习。美国教 育学者、杜威弟子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继承了杜威的思想,提出“附学习” (concomhant learning)或“副学习” (associatelearning),指的就是较为概括的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的习得,且一经习得就

3、会保持下去,影响人的一生。杜威的“附带学习”、克伯屈的“附学习”或“副学习”己触及隐性课程的问题,但未能涵盖学生非正式课程方面的学习,更未能突出该类学习的重要地位。2. 隐性课程的提出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Jackson?P)拓宽并深化了 “附带学习”和“附学习”的概念,率先在其著作Life in classroom(班级生活)中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开始了与正式课程相对应的隐性课程的内涵、功能和建设的研究。3. 隐性课程的内涵国际课程百科全书将隐性课程定义为: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

4、认识到的课程。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它与显性课程相对,但并不是真正的课程,而是借“课程”之名,说明学校环境中存在许多对学生产生各种影响的不可控因素。隐性课程是指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影响的总和,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其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包括物质情境(学校或班级的建筑、设备)、人际情境(班级气氛、人际关系)和文化情境(校园文化、习惯、礼仪)等。二、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的性质1. 存在形式的潜在性与显性课程的外显性、明确性不同,隐性课程以内隐的、间接的、不明确的方式存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形式、教育理念、学生群体特征、教育环

5、境、人际交往习惯等潜在因素中。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受到心理、认知、交往等方面的教育。2. 课程内容的特殊性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多是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或智力障碍儿童,甚至是多重残疾儿童,因而隐性课程的存在必定要适应这些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学习需要,其内容须相应地体现补偿缺陷,代偿感知觉功能,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等特殊需耍。另外,各类特殊儿童的课程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具有各自的特殊性。例如在感知觉代偿上,视觉障碍更多需要听觉和触觉的补偿,而听觉障碍需要的是视觉上的补偿。3. 教育过程的隐蔽性隐性课程体现的是对学生能产生影响的各种不可控因素的总和,因而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教育不是一种有计划、有

6、组织的系统教学过程,其教育过程的顺利完成在于课程内容符合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自觉地通过比较、内化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或模仿学习的过程,其教育过程具有隐蔽性。4. 教育结果的集体性特殊儿童由丁各种各样的残疾,在认知上更多地依赖于班集体或小群体的共有认识,因而对隐性课程的理解和学习较多地受所在集体的影响, 从隐性课程中习得的经验或认知具有明显的从众性,听觉障碍和智力障碍 儿童的表现尤为突出。三、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的结构物质层谢:校舍布局与结构:建筑风格与装饰:教学设备与用具:功能教室设置与个训仪器器材:环境设计与生活服务等办学条件。文化层面:校园文化设施;校园文化宣传部门与媒介;体育

7、艺术活动建设;校内外活动建设等。制度层面:学校传统;学校管理制度;班级管理规范等。风气层谢:校风校训;班级、团体风气;学习风气;教师职业风气等。心理层面: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教师的心理健康;师生间的良好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等。四、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的设计根据对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结构的分析和课程层面的划分,可从层面、内容、形态、功能四个方面对隐性课程的形态进行设计。物质层面:其内容冇建筑、设备、环境和标识四个方面。以建筑为例,其形态可分为合理布局、建筑风格、功能教室三个方面:功能可从营造恬静的校园结构与布局、凸显人文化的建筑?L格、满足各种教学实际需要几个方面来考虑。文化层谢:可以从人文、

8、体育、艺术、综合四个方妞进行分类。涵盖文化长廊,传播文化资料、耳濡目染地实施教育;教师城客,分享教学与科研经验、提升教学素养;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专项活动;艺术团;传统活动;学校活动;公演活动等。制度层面:内容包括传统,如校风校训、校歌、团队活动、基地教育;制度,如学生守则、礼仪规范、评比考核;风气,如教学风气、关爱行动;评比,如奖学金、助学金、常规评比等。心理层面:着重与人际关系、志向、和健康教育。一般包含礼貌用语、礼仪习惯、人际教育、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社会理想、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等形态。五、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首先要明确的是培养对象的残疾类型

9、。只有根据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正确地处理隐性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关系,确立其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摸索构建符合特殊儿童需要的隐性课程体系的yy法与途径,使隐性课程在教育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隐性课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只是对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能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因而可以从物质层面、文化层面、制度层面、风?獠忝婧托睦聿忝娴冉峁箍?发载体,以实现对隐性课程的开发。1. 开发文化类载体特殊儿童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是学习和继承社会主义文化,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回归主流社会。因而特殊教育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首先要努力营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氛围,并通过地

10、方社会习俗、校园文化建设、文体活动等内容的构建,形成隐性课程文化类的载体。例如,特殊教育学校可鼓励教师利用博客建设教师个人网站,传播学科知识,分享教学经验,以形成文化类网络载体。2. 开发制度类载体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社会,不仅需要社会对他们的正确认识,更需要特殊儿童对社会制度和规范的理解和遵守。特殊教育学校应通过道德规范引导师生辨别善恶美丑;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维护正常教育教学活秩序:通过学生守则、学籍管理规定、日常行为规范、宿舍管理制度等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3. 幵发活动类载体特殊儿童由于视力、听力或智力上的缺瞄,在认识上多表现为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更多地需要在活动中

11、获取直接经验,因而特殊教育学校要特别注重隐性课程活动类载体的开发。如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礼仪规范教育,可创设不同的社交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活动中,在寓教于乐的参与中成为学习的主体,理解并获得社会交往经验。4. 开发知识类载体特殊儿童尽管存在种种残疾,但其培养目标同样包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特殊教育学校可通过学校网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宣传栏、板报等媒介传播文化知识,也可以利用晨读、晚自习等学习时间集中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等,还可以利用学校图书馆或班级读书角向学生提供搜索和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和场所。5. 开发行为类载体教育教学中,教师应以自己的感染力、价值观、知识底蕴、治学习惯、交往方式等影响受教育学生,以提供特殊学生可以模仿及行动的正确典范。从而成为隐性课程行为上的载体,在言传身教中对学生的行为给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之以行”的教育和影响。(编辑:杨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