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文献资料

上传人:晴**** 文档编号:208265516 上传时间:2021-11-0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文献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文献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文献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文献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文献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文献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文献资料(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文献资料陈东 2015-6-13明初废宰相制元朝初年,很多降元的汉族官僚都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建议,主张继续实行中国传统的三省制,但有人出来反对。至元七年,元廷再次讨论三省制的恢复设置问题,其中有个叫高呜的人很得忽必烈的信任,他上奏说:“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日有壅,况三省乎!且多置官者,自免失政,但使贤俊萃于一堂,连署参决,自免失政,岂必别官异坐,而后无失政乎!故曰政贵得人,不贵多官。不如一省便。”(元史高鸣传卷160)(来源:马渭源著

2、,大明帝国洪武帝卷(中),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01,第638页。)七年,议立三省,鸣上封事曰:“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政,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且多置官者,求免失政也,但使贤俊萃于一堂,连署参决,自免失政,岂必别官异坐,而后无失政乎!故曰政贵得人,不贵多官。不如一省便。”世祖深然之,议遂罢。(出处:明宋濂元史卷一百六十列傳第四十七,第1723-1724页,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明帝国肇建之初,政治制度基本上一仍元旧。“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

3、。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元初起时为游牧部落,由军事贵族管理军务民政。“惟以万户统军旅,以断事官治政刑,任用者不过一二亲贵重臣耳。”入主中原后,虽“行汉法”,但对勋贵大臣不甚拘束牵制,故相权特重。注释:明史卷109宰辅年表。元史卷85百官志。(来源:李渡著,明代皇权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05月第1版,第116页。)卷一百九表第十 宰辅年表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

4、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夫治道得失,人才用舍,理乱兴衰,繄宰臣是系,其贤邪忠佞,清正贪鄙,判若白黑,百世不可掩也,行迹虽见纪传,而除免岁月不能尽悉,故备列于表。传曰:欲知宰相贤否,视天下治乱,览斯表者,可以证矣。(出处: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九表第十,第1115-1116页,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洪武三年(137

5、0)十二月,儒士严礼等上书言道中的一句话,开始引起朱元璋的警觉。对此,朱元璋大加发挥地说:“汝等所言皆未得其要。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承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可乎?”(来源: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范金民,杨国庆,万朝林,罗晓翔,孔潮丽编著,南京通史明代卷,南京出版社,2012.06,第50页。)(洪武)三年,十二月己巳,儒士严礼等上书言治道。上退朝,御西阁,因览礼所上书,谓侍臣曰:“汝等知古今,达事变,且言元氏之得天下与所以失之之故。”或言世

6、祖君贤臣忠以得之,后世君暗臣谀以失之;或言世祖能用贤而得之,后世不能用贤而失之;或言世祖好节俭而得之,后世尚奢侈而失之。上曰:“汝等所言皆未得其要。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承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今创业之初,正当使下情通达于上,而犹欲效之,可乎?”(出处:明朱睦:圣典卷六,第48页,明万历刻本。)凤阳来的和尚在南京城里读歪经将元朝已经严重变异的宰相制度说成是民族传统中的缺陷。朱元璋说:“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下二相,出纳君命,总理百僚。当是时,设法制度,皆非先圣先贤之

7、道。为此,设相之后,臣张君王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困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明】朱元璋:高皇帝御制文集 敕问文学之士卷10;【明】黄佐:南雍志 谟训考 下卷10)(来源:马渭源著,大明帝国 洪武帝卷 中,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01,第640页。)敕问文学之士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次二相,出纳君命,总理百僚。当是时,设法制度,皆先圣先贤之道。为此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君国者,其故在擅专

8、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校之既久,恍惚其端,特勅问之。(出处:明明太祖:明太祖文集卷十,第82页,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十一年三月上谓礼部臣曰:周书有言: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人君深居独处,能明见万里者,良由兼听广览,以达民情。胡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可为戒。大抵民情幽隐,猝难毕达。苟忽而不究,天下离合之机系焉,甚可畏也。所以古人通耳目于外,监得失于民,有见于此矣。尔礼部其定奏式,申明天下。(出处:明徐学聚:国朝典汇国朝典彚卷一百十礼部,第1448页,明天启四年徐与参刻本。)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

9、。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其纠劾,则责之都察院,章奏,则达之通政司,平反,则参之大理寺。是亦汉九卿之遗意也。分大都督府为五,而征调隶于兵部,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是时,吏、户、兵三部之权为重,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虽吏部蹇义,户部夏原吉,时召见得预各部事,然希阔不敌士奇等亲。自是,内阁权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

10、,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嵩目而不能救。(出处: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第733页,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洪武)十七年九月,己未,给事中张文辅言:“自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事,上谕廷臣曰:朕代天理物,日总万几,安敢惮劳?但朕一人,处此多务,岂能一一周徧,苟致事有失宜,岂惟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岂惟一身之忧,将为四海之忧?卿等能各勤厥职,则庶事未有不理。”(出处:明朱睦:圣典卷六,第44页,明万历刻本。)论官制一王鏊我朝六部之设,仿周制六典,最为简要,有体然

11、,其名犹袭唐宋之旧,唐以三省长官为宰相,谓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左右仆射是也。今中书省已去,特存中书舍人,为七品官职,书翰而已。门下省特存给事中,虽七品而有封驳之权。尚书省不复设令仆,乃升六司尚书,分为六部,秩二品,盖即仆射之类也。中书、尚书名与古同,其实异矣。(出处:明万表:皇明经济文録卷五吏部,第132页,明嘉靖刻本。)癸卯,诏罢中书省,升六部官秩。仿古六卿之制,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祖训云: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自秦始制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虽有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

12、廷总之。(来源: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三,第101页,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皇明祖训云: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庻类,彼此颉颉,不致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出处:明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録卷七,第128页,明崇祯九年刻本。)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来源:黄宗羲撰;孙卫华校释:明夷待访录校释,长沙:岳麓书社,2010.12,第21

13、页。)内阁制始末万二洪武初,嘉定安亭万二,元之遗民也,富甲一郡。尝有人自京回,问其何所见闻,其人曰:“皇帝近日有诗曰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二叹曰:“兆已萌矣!”即以家赀付托诸仆能干掌之,买巨航,载妻子,泛游湖湘而去。不二年,江南大族以次籍没,独此人获令终。(出处:明冯梦龙:智囊补明智部知微卷五,第74页,明积秀堂刻本。) 是月,戊申勅谕,四辅官王本等曰:“朕尝思之,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而辅臣必择乎正士。若尧舜匪咨四岳,政事不免于壅蔽,啇辛能任三仁启沃,岂亡于禆益?故尧舜以得人而昌,商辛以弃贤而亡,此古今之龟鉴也。朕惟鉴兹。乃惟贤是求。卿等

14、受斯重任。宜体朕怀。心常格神,行常履道,佐理赞化,以安生民。且卿等昨为庶民,今辅朕以掌民命,出类萃,显扬先亲,天人交庆,于戏盛哉!故兹再谕,尚克念之。”(出处:明朱睦圣典卷四,第29页,明万历刻本。)中极殿大学士(旧名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旧名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并正五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出处:清张廷玉明史卷七十二志第四十八,第735页,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延至明季,因诸帝腐朽无能,宦官势力恶性膨胀。遂有内阁首辅依赖宦官之力而执掌国政者。如严嵩。“结诸阉人”。得

15、以长期秉政。张居正讨好太监冯保。因而执掌国柄。史称“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为之左右也”。由于宦官势力异常扩张。内阁逐渐成为权阉把持朝政的工具。本属内阁的票拟之权竞由宦官操纵。即“批答。宰相事也。前明中叶。司礼太监实主之”。“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取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于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旨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曾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云:“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重。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据此可知。有明一代。内阁只是作为皇权的附庸而存在。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权力系统;真正对专制皇权构成威胁的不是内阁。内阁中也没有出现能够动摇皇权的权臣。 注释: 张廷玉等:明史卷305。第5页。乾隆钦定四库全书本。 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