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2KB
约4页
文档ID:208238273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_第1页
1/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摘要:在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习语的出 现为语言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语言的 精华,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由于历史、 环境、宗教等因素,英汉习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为了使读 者更好地理解这种差异,本文以尤金• A •奈达(Eugene A.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简要探讨英汉习语的翻译 方法关键词:英汉习语;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方法一、 功能对等理论20世纪60年代,尤金• A •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奈迖在此书中把翻译定义为: “所谓翻译,是指从主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 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从中可以看出三个要点首 先是“最自然”,指译文符合目的语表达规范,通顺流畅 再者为“最切近”,指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最后是 “对等”,指功能对等,这是翻译的核心与目的二、 英汉习语的翻译要求根据奈迗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 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这就要求译者能很好把握英汉习语之间的差异,不 仅要从词汇、句法角度分析,而且要从篇章、文体方面深入 研究二者之间存在的实质关系。

如何实现源语到目的语的忠 实且顺畅的转换是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首先,要理解习语的起源和目标语,例如,“to meet one’ s Waterloo” (遭遇滑铁卢)指拿破仑在1815年兵败 滑铁卢,意味着被彻底击溃再者,考虑感情色彩,例如, 特洛伊战争中希腊人使用“木马计”这与汉语中“黄鼠狼 给鸡拜年__没安好心”有异曲同工之妙三、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华文化这所以能长葆青春,万灵 药就是翻译(季羡林,1997: 2) ”通过翻译,中西文化 不断的交融和发展根据柰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汉习语 的翻译中,本文简要对常用的直译、意译、增译法进行简要 的说明一)直译法英汉两种语言有许多相同意的词,即形式和含义是完全 对等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译文能保持源语的内容和形 式,特别是喻体,语言风格,地方色彩,我们最好采用直译 的方法如,病榻(a bed of sickness )说话算数的人 (a man of one’ s word )o 英语中则有 In English” neck and neck” (并驾齐驱)“a. tooth for a tooth” (以牙还牙)。

二) 意译法有些习语的比喻意象不能让读者能很好地理解,这时就 需要用到意译与直译不同,意译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 不求字词的逐一对应比如,“无孔不入”,如果将其译 为“get into every hole”,这就不免让读者产生困惑 若是直译不能传达英语习语所表达的思想,汉语中也没有现 成的同义词可以借用,就需要考虑意译结合上下文,按照 这一习语所表达的真实意义,我们将其灵活翻译为“to take advantage of every weakness. ” 再如,“狗咬吕洞宾,不 识好人心由于英语中并没有相对应的吕洞宾形象,根据 原文内容和喻义,可将其译为“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person. ’’(三) 增译法增译,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 和表迗方式,在直译的基础上增解释性的词,使译文尽量保 留原文特征,再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例如:cry wolf—to give false alarms; to warn of danger where there is none.(虚发警报;慌报险情;危言耸听其来自《伊索寓 言》:《牧童和狼》相当于汉语中的“烽火戏诸侯”的典故。

再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译为:The wit of three cobblers combined surpassed that of Zhuge Liang, themaster mind.译文增加了 ” the master mind “,使英文 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四、结论功能对等理论已被提出多年虽然近年来出现了新的翻 译流派和翻译理论,但是,功能对等理论仍然对翻译有着巨 大影响,特别是在英汉习语的翻译方面鉴于习语的特征, 译者可以此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方法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参考文献:[l] Nida,Eugene A & 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E.J Leiden, Brill, 1969,P12.[2] 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teaching Publishing House, 1993.[3] 汪福祥.《汉译英中的习语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7, P31.[4]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 译出版公司,1999: 1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