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与点评2

上传人:c**** 文档编号:208137031 上传时间:2021-11-0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与点评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案例】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与点评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案例】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与点评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案例】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与点评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案例】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与点评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案例】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与点评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与点评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语文上册鸟的天堂教学案例与点评情景说明 预设和生成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一对矛盾。教师可以尽可能提前地了解学生,以学定教。 但仍然会面临自己预设目标和学生实际能力、学习情绪状态的矛盾。这时候,我们将在课堂上执拗地牵着鼻子走,以求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和学生一道走出阅读的迷雾?对教材充分地挖掘,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是最直接的情境预设,它将为学生读懂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创造充分的条件,并提升学生阅读能力。鸟的天堂 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写景散文,它描写的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一株美丽的大榕树。文章以鲜明的动静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这株大榕树是“鸟的天堂”,从而赞叹了我国南方水乡自然环境之美。

2、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精读第8 自然段时,就有不同的教学情景出现。教学过程 (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 .课.件.园) 片段 1:师:同学们看,我们深入读这句话,就能对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了。写榕树“大”,除这两处外还有什么地方呢生:第 8 自然段这句话:“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从这里我看出树非常大。师:有没有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生:我觉得这说明榕树非常绿。生:这句话说明了榕树的生命力旺盛,也就是“茂盛”。师:你的理解更准确。刚刚那位同学说了榕树的叶子绿,请你告诉大家,你从哪一句看出来的(板书:绿)生:我从这句话看出来的:“那翠绿的毅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3、,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让我觉得那绿的颜色像绿宝石似的,还像一汪绿的水,似乎要滴下来似的。师:你描述得真美。其他同学如果也读懂了这句话,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我觉得绿色代表生命力,所以这株榕树 “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生:这株榕树让人觉得它绿得发亮,就好像有无数的小精灵在上面跳跃着,使每一片树叶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 - - - - - - - - -师:听了你们的描述,我觉得你们确实读懂了这句话。这一句话写得多好啊!把叶

4、子都给写活了。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师:大家觉得她读得怎么样。生: (齐答)好!师:那就让我们像她那样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生齐读)师:看着这株榕树,作者不禁发出了怎样的赞叹生:作者说“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从这句话我看出了作者对榕树的赞美之情。生: “南国”指我国的南方,这株榕树生长在我国的南方,作者不仅赞美了榕树,还赞美了南国。师:你说得真好!作者赞美了这美丽的地方,美丽的大自然! 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句话生:带着热爱、赞美之情读。(生读)师:对,速度慢一些,感情是发自心底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生齐读)教学反思1 (片段 1)中,学生表现出有一定概括、分析能力。

5、教学中突出了语言文字训练。紧扣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子反复推敲、品析,使学生理解了其含义后,最后还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重视“读”的训练,做到读前有要求,读中有指导,读后有评议,使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变成不同要求的读书活动。根据教材特点,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精心地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读书、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交流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课堂里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书声朗朗, 学生敢于提问, 敢于发表意见, 各抒己见, 讨论热烈。 不足的是, 针对写景

6、的内容,学生过多的分析理解文字,注意力总停留于文字表面,忽略了真正领悟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学生情感是被老师生拉硬拽过来的“听了你们的描述,我觉得你们确实读懂了这句话。这一句话写得多好啊!把叶子都给写活了。谁能把这句话读好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学生是否和老师一样有深切的体会呢?不尽然。(片段 2) :师:看到这大得罕见的榕树,我们能不惊喜吗?把这段话大声朗读,体会一下。生:读。师:这棵大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它怎样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电脑出示)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 - - - - - -

7、 - - -那么多的绿叶, 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红字部分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景象?生:自由读。师: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生:叶子绿。师: (板书:叶子)生:叶子有光泽。生:榕树充满活力。生: “生命力”这个词说明了榕树长得生机勃勃。从“正在茂盛时期”就能知道。师:这位同学联系前文对“生命力” 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也可以联系后文来进一步体会榕树的生命力。 ”生:提出“明亮” “照耀”和“颤动”写得好。师:你为什么觉得它写得好呢?(学生沉默)师:

8、 “明亮”和“照耀”在这里是描写什么的?生齐答:是写叶子的颜色。师:平时,我们形容什么明亮?什么照耀?生:灯光明亮,阳光照耀!师:那为什么这里要说“叶子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呢?大家可以联系前后文,别忘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设想很多种可能哦!生:我觉得是因为“翠绿”。那颜色很鲜艳,有阳光照射,就显得明亮,所以说“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太晃眼睛了,所以“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生:大榕树四周都是水,当时是傍晚,水里的光反射到大榕树上,映得“明亮”,有风吹过,树枝摇动就会像人一样“颤动”。生:树叶长得茂盛,上面有油,所以阳光照上去反光。生:还有一种可能,傍晚,会出现露

9、珠。露珠也会晶莹透亮,显得明亮。师:现在,我们眼前只有大榕树吗?学生们纷纷说;“不,还有夕阳、小河、微风、露珠, ”“翠绿的颜色,明亮的霞光, ”(生自由讨论后)师: “作者给我们描绘的大榕树美吗?”大家齐声说: “美! ”师:那我们一起读最后一句!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3 页,共 5 页 - - - - - - - - -(读完)生:我从“堆”, “不留一点缝” ,知道了大榕树的树叶长得多,很密,要是夏天可以当伞一样遮荫。师:是啊! 我们只能梦想一下被遮荫,而大家联系后面读的课文内容,大榕树在为谁遮荫?生齐:为鸟儿们遮荫。

10、师:所以,大家再读“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是不是有了新的体会?生:作者写“似乎有新的生命”,实际上就有鸟儿在这里栖息,孕育啊!生(恍然大悟) :我想,这时是傍晚,小鸟儿不吵不闹睡觉了。偶尔有几只小鸟扑了扑翅膀,让树上像有“新的生命颤动“起来。师:所以说,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一句描写是多么生动贴切啊!作者精湛的描写需要我们边读边思考,开动脑子, 才能领略文字的美。让我们再一次读这一段,把我们所能感受的心情和情感都融进文字里去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读。)师:好大的一棵树,多么美丽奇特的树啊,我们每个人面对

11、这颗美丽奇特的树,都会让我们的心再次和作者一起赞美这棵美丽的树。师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啊”!教学反思2 (片段 2)中没有过多运用媒体课件,也没有把参考书上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发亮,给人以翠色欲滴的感觉。作者从绿色中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赞美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学生在读懂文字,想象画面方面还存在困难。课堂并没有一开始就显得那么顺畅。 但是,通过老师和学生一同理解品味词句,激发学生调动学习、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带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使孩子们带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达到了领悟作者思想情感的目的。在学生边读边品味中,分明对作者描绘的景象有了更丰富的诠释, 沟

12、通了作者感情和学生情感的共鸣。在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教师不断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参与讨论,不失时机的点拨指导,及时对学生表扬鼓励,拓宽思维、畅所欲言,课堂活动氛围民主平等的,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起来,学习中充满了乐趣。教学中把朗读作为理解体会语言文字及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强化情境抓重点”、 “凭借情境体情感” ,正所谓“入境”后“入情”,所以,才可以是最后的朗读积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4 页,共 5 页 - - - - - - - - -累语言渐入佳境。专家点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13、” ,判定一种教学是不是有“法”,关键是看它有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活生生的人。课程改革也对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现实的课堂中, 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静心与学生对话时,不同的学生常会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两个教学片段在不同思维水平和特点的学生中都完成了教学任务。在第二个片段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这一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情境。学生大胆想象, 表达自己的见解,释放出丰富的情感,从而有效地利用了动态生成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 生机盎然的舞台。我们虽然无法预设到一切,但总可以尽可能多的预设。一切课前精心预设,教师才能更好地调控没有把握的课,才能使课

14、堂上出现的精彩的生成,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我们不能满足于“教教材”,而应当是“用教材”。我们要“让思想冲破牢笼”,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教材,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现实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现象发生共鸣,引导学生朗读。因为“感悟”首先应有所感,只有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声,才能使文中的人、物、情、景等和读者已有的知识背景、感知经验碰撞、 接通、 共鸣, 才能恍然大悟, 豁然开朗、 心领神会。语文教学永远是一块无限广阔的创造的天地,让我们认准方向,大胆地往前走! 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 - - - - -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