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的形象”针对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6112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208136172 上传时间:2021-1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的形象”针对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611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的形象”针对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611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的形象”针对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611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的形象”针对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611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的形象”针对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611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的形象”针对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61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歌的形象”针对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61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古诗歌的形象”针对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秋夕旅怀李白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写秋风带来的寒意袭人,“吹”字表明秋风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飞”字突出了乡思之浓烈。B七、八句写萧瑟的深秋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人赶快置备御寒衣物,表现出诗人羁旅的愁苦。C九、十句写诗人梦到灿烂的银河,而梦醒后只看到天上星星稀少,表明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夜里

2、含悲流泪,思念故乡,却无人安慰。“谁能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无依。解析:选CC项,“表明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理解错误。诗人在梦中梦到银河落下,长梦过后天上星已稀少,诗人只能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没有人来为他擦拭眼泪。表现的是诗人无法归乡,在秋夜的失落和孤苦。(2)诗中写山、水、云、月这些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借用“连山”和“流水”两个极具内涵的意象,把诗人的愁苦具体化。第三联,诗人抬眼望去,只有灰色的浮云,寒冷的月光,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月光更是令作者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月晖”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现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目之所及,体之所感

3、,只有深深的愁思。同时,借景抒情,通过这些意象,来抒发羁旅之愁、乡思之苦。参考答案:写山的连绵无边,突出离家之远、归乡之难;以流水自喻,说明归乡无期;借浮云暗示自己漂泊孤寂;借明月表明自己的乡思之浓。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凄寒的秋夜景象来突出羁旅之愁、乡思之苦。秋天的凉风度过秋海,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情。回家的路上连山叠嶂遥远无际,已逝去的流水何时才能回来呢?抬眼望去,看到浮云灰暗,明月的寒晖令人心断。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人快置寒衣。常常梦到银河落下,醒来后,天上的星星已经稀少。含着悲伤思念故乡,涕泣涟涟有谁能挥去呢?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北塘避暑注韩琦尽室林塘涤暑烦

4、,旷然如不在尘寰。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注大约作于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之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紧扣题目“北塘避暑”,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渲染了林塘幽静的自然环境。B颔联中的“清风”一语双关:既指炎夏的凉风,也可理解为“两袖清风”的“清风”。C颈联写景富有层次:“水鸟得鱼”是近景,俯视所见;“岭云含雨”是远景,仰观所见。D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解析:选DD项,“诗人逃入酒乡以求忘忧,但酒醒之后

5、,面对万枝香莲,青青山峦,愁苦又涌上心头”理解错误,“旷然”一词表明了主旨,表现作者虽遭贬谪,却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情怀。故选D。(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依据注释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再依据诗句的内容概括其特点。从诗中注释来看, “韩琦晚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罢相退居北京(今河北大名)”,揭示了诗人被贬的身份。结合诗句内容, 首联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并渲染了林塘幽静的自然环境, 诗人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旷然”一词也表现了作者虽遭贬谪,却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情怀及宽阔胸襟和雍容气度。“水鸟得鱼”自得其乐,“岭云含雨”去而空回;“

6、长自足”“只空还”不仅写景,而且表达了诗人知足常乐、来去无心、不追求功名利禄、追求内在的精神品格。“万柄莲香一枕山”,选取“莲”这一意象,用象征手法塑造了诗人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形象。参考答案:具有乐观旷达、不以挫折为念的宽阔胸怀。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以沐浴清风自娱,悠然自得,乐观旷达。具有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诗人以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为喻,表达了知足常乐、不计得失的思想。具有超凡脱俗、清廉高洁的气度。尾联以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来衬托自己的高洁。一家人来到林中塘边,洗尽了暑日的燥热烦念,胸怀豁然开朗,就像不是生活在尘世间。谁敢估量这可爱清风的价值

7、?没有任何快乐能胜过长日悠闲。水鸟捉到鱼儿总是心满意足,岭上云片满含雨意又空自飞还。醉酒后有什么能醒我心魂?塘里万枝香莲,枕上几座青山。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枕 上 作陆游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从幽寂写起,渲染了极为静寂的环境,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回首往事。B颔联写穴鼠出行和邻犬夜行,以动衬静,侧面描

8、绘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C“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对比十分强烈,但表达的追求却是相同的。D尾联以豪放洒脱之语,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洒脱豁达之情。解析:选DD项,“尾联以豪放洒脱之语,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洒脱豁达之情”错误,尾联“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意思是“不如这样乘着小船离家去,到广阔的松江眺望明月”,全诗前四句写出了诗人孤夜无眠的情景,颈联流露出诗人早年希望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的想法,尾联表面上写要泛舟江湖,与清风明月为伴,看似超脱,但联系全诗,这只不过是诗人的激愤之语罢了,意在抒发暮年壮志难酬的感慨与激愤。(

9、2)细读全诗,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所写的三幅画面,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6分)答:解析:第一幅画面是“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第二幅画面是“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第三幅画面是“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可根据诗句描写概括出三幅画面的内容。这三幅画面彼此相连:第一幅和第二幅画面先写了墙外传来了打更的声音,再写了洞里的老鼠窸窸窣窣的声音,这是由远及近的写法;先写了“孤灯无焰”的静,又写了窸窸窣窣的“鼠”的动,这很显然是以动衬静的手法。第三幅画面是诗人的想象,是虚景,与前面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参考答案:三幅画面:夜晚更声回荡在空寂的城中;室内老鼠窸窣出行,枯叶因邻

10、家的狗走在上面沙沙作响;明月高悬照耀广阔的松林和江水。彼此关联:前两幅画面是个整体,由远及近,以声衬静;第三幅画面是想象之景,与前面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离 亭 燕张昪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注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蓼屿:长有蓼草的小岛。低亚:低垂。(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从远景写起,词人以独有的眼光审视眼前风物,风景如画,别有一番萧瑟韵味。B下片第一、二句写船帆高挂、

11、酒旗低垂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盛衰亡之事的感叹。C最后两句写词人倚在高楼栏杆上,看着秋日凄冷的太阳默默地西沉,更增加其惆怅之情。D词的上片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下片通过对自身漂泊生活的描写,抒发了亡国之痛。解析:选DD项,下片通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感慨。(2)“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这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答:解析:通过“蓼屿”“荻花”“竹篱”“茅舍”不难看出描写的是宁静的江边人家之景。诗歌中的写景往往是为抒情做铺垫的,据此可以回答第二问。参考答案:江岛上,蓼草、荻花掩映着村民的竹篱、茅舍,描绘的是一幅宁静、幽美的景象。从自然景物写到人家,为下片“渔樵闲话”做铺垫,引发作者对六朝兴衰的怅惘之情。金陵风光美丽如画,秋色明净清爽。碧天与秋水一色,何处是尽头呢?雨后晴朗的天色与秋水闪烁的冷光相辉映。蓼草荻花丛生的小岛上,隐约可见几间竹篱环绕的草舍。江水尽头客船上的帆仿佛高挂在云端,烟雾笼罩的岸边,有低垂的酒旗。那些六朝兴盛和衰亡的往事,如今已成为渔民、樵夫闲谈的话题。在高楼上独自遥望,倍感苍凉,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落下。 -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