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篇一: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齐河县总体规划说明书 1 齐河县总体规划概况 1.1 齐河县概况 1.1.1 自然地理概况 1. 地理区位 齐河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山东省会济南市西,黄河左岸,属山东省德州市地理坐标在北纬3624′~3700′、东经11623′~11703′之间西南邻东阿、茌平两县,县城距东阿县城68.5公里,距茌平县城50.5公里西北与高唐、禹城两县接壤,距高唐县城40公里,距禹城县城 19公里北界临邑县,距县城45.5公里东北与济阳县毗连,距县城45.5公里东南隔黄河与济南市郊区、长清区相望,距济南市28公里,距长清区城区26.5公里县城距德州市区83公里,距北京市355公里县境南北长73公里,东西宽22公里,西南东北向呈哑铃状县域总面积1554.49平方公里 京沪铁路、京沪高速铁路(规划)、济聊高速公路、京福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从县域中部穿过;干线公路有308、32022国道及041省道,为二级路面,道路通畅,与济南联系除现有黄河公路桥外,还有三处较大型渡口,同时距济南遥墙机场不到到40公里,对外交通联系便捷。
齐河县城区位于齐河县中部,于1974年由齐河城搬迁至晏城镇2022年底,县城建成区面积12.8平方公里县域户籍人口60761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194人,按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为12.70%;全县城镇常驻人口16.4万人,按城镇常驻人口计算,城镇化水平27.00%左右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中心 2. 经济区位 齐河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黄河沿县境的78.87公里河段,成为齐河南部天然县界1949年以来,沿黄人民年年治黄引黄,黄河为发展齐河工农业提供 了条件齐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资源丰富作为山东省城济南的西北门 户,齐河与济南一衣带水,隔黄河相望,是省会连接鲁西北三区的交通咽喉自古以来,兵家或进或退,或攻或守,无不把齐河作为举措重筹 齐河历史上商业发达据1933年版《齐河县志》记载:“县境与济南仅隔大清河,河建石桥,交通方便,商业常得信息于先,因之发达”1736—1820年(清乾隆、嘉庆年间),齐河商业盛极一时1934年,县境私人经商者约3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 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齐河有南(南京、上海)来北(北京、天津)往之便,处东(东部沿海)西(西部腹地)交通之要,位置非常有利。
齐河境内的铁路、公路、水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为发展经济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位于齐河县中心的县城具有优越的经济和地理区位条件,青银、京福高速公路分别从县城北侧、东侧穿过,308国道从县城北侧穿过,使齐河县城成为山东省经济轴的一个重要节点这对于促进齐河县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1.2 社会经济概况 近五年来(2022-2022年),齐河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202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亿元,年均增长2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1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22年的55:21.9:23.1调整到28.1:44:27.9,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2亿元,年均增长19.7%农民人均纯收入2755元,比2022年增加604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7.79亿元,年均增长10.2%齐河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现正向现代化迈进 全县历年经济指标一览表 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 齐河县与德州市其它县、市、区经济状况比较: 1.1.3 县城人口概况 2022年晏城镇人口34739人, 非农业人口6453人;至2022年晏城镇人口为134639人, 非农业人口58774人。
人口增长率波动不定, 2022-2022年期间城镇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145.77%现状城区在县域内的首位度为48.76% 从人口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及机械增长率的变动关系来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在逐渐下降从2022年的16.66‰,下降到2022年末的9.24‰这反映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和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与此相对应的是:人口的机械增长率 篇二:固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 概述 一、规划背景 1、固镇正在步入一个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各省及安徽省各地都已广泛开展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的研究安徽省规划提出了构建“一圈(省会经济圈)二群(沿江城市群、沿淮城市群)”省域城市空间总体发展战略同时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2022年视察安徽时的重要指示,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而固镇同属于沿淮城市群规划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范畴,同时又是安徽省加快“皖北和沿淮三市六县”发展的县(市)之一,具有“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和全方位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区位及环境优势。
因此,为充分发挥县城(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作用,及时开展固镇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但是,固镇也面临着空前激烈的竞争 同处沿淮城镇群的五河、泗县、灵璧等县也都在纷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迎接之一重大历史机遇的到来并且固镇地处宿州市和蚌埠市相接地区,如何发挥地域优势,承接两市产业转移,是固镇县面临的重大挑战 3、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全县一盘棋”的统筹规划 如何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与对手抗衡乃至脱颖而出,是固镇当前所面临的最大考验固镇的发展机会在哪里?固镇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全县上下如何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统一思想通力合作?一切均取决于明智的规划和理性的抉择 二、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22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22年); 7、《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2022]333号文); 8、 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22]218号文); 9、国家和安徽省的有关标准、技术规范; 10、《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22-2021) 11、《蚌埠市总体规划》(2022-2021) 12、《固镇县总体规划规划》(2022~2022年); 13、《固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 14、《固镇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5、固镇县其他相关资料 三、 规划年限 本次总体规划年限近期为:2022-2022年; 远期为:2022-2030年。
第二章 固镇县现状条件发展分析 一、目标导向—固镇可能的发展前景 1、安徽省层面:抓住构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积极进行产业升级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2022年视察安徽时的重要指示,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 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固镇县应当积极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强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品质与档次,构建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固镇作为蚌埠市的次中心,应当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强化推进蚌埠自主创新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构建,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2、沿淮城镇群层面:区域联动发展,凸显固镇在宿埠地区的纽带作用 固镇县地处安徽省沿淮城镇群的极化发展地区,应当积极迎合沿淮城镇群发展战略,强力打造沿101省道的工业走廊,促进区域产业关联和互动发展,同时积极发展自身特色产业,积极提升自身的区域竞争力 固镇位于蚌埠与宿州的紧密联系地区,承上启下,可发展成为联系宿州蚌埠的重要耦合点,重点发展101省道产业走廊,使其成为沿淮城镇群宿蚌城镇经济带乃至安徽京沪铁路沿线城镇的重要纽带。
3、蚌埠市域层面:优化竞合,凸显固镇在蚌埠市域中的次中心地位 蚌埠市是安徽省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皖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固镇县作为蚌埠市城内的次中心城市,应主动寻找与蚌埠合作的机会,并在合作中突出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同时充分利用紧临蚌埠的区位优势,借势发展, 提高自身的区域竞争力 固镇要处理好自身在蚌埠市域内的位置,避免出现与蚌埠或周边县城产业同构的现象,主动寻找与蚌埠合作的机会,并在合作中突出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二、资源导向—固镇现实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 1、濒临宿蚌,有利于接受两市的经济辐射 固镇凭借其优越的区域位置,有助于建设成为宿蚌的重要耦合点,有利于直接承接蚌埠的产业转移,可重点发展现代制造产业、商贸流通产业以及休闲度假产业等 2、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适宜发展新型制造业和现代大工业 固镇位于皖北平原地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土地资源优势使固镇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和后发潜力 3、生态环境良好,历史资源浓郁,适合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固镇县域水资源丰富,自然环境良好,同时拥有浓郁的楚汉文化,为发展旅游休闲度假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4、县域工业呈线状发展,有利于工业纽带的构建 目前固镇县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101省道两侧带状发展,有利打造出承接宿蚌的经济纽带 5、交通条件完善,有利于县固镇的跨越式发展 固镇县对外交通便利,101省道的改建以及京沪高铁、蚌宁高速的拟建都将给固镇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固镇县域范围内县乡级道路建设比较完善,有利与县域均衡式、网络式发展 三、问题导向—固镇发展的不足和应采取的对策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脱节,不利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固镇 经济发展加快但环境保护重视不足,将会导致环境质量快速退化,不利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固镇要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建设用地拓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不利于构建生态型固镇 目前各镇规划缺乏统筹,延续外延式土地利用模式,这种完全基于各镇视点而忽视从全市角度考虑的城市发展部署,在土地资源消耗、生态景观、环境利用、城市用地布局等多方面存在一定冲突与失衡,需要在进一步的规划整合中加以完善和调整 3、设施的供给不能满足强烈的开发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不利于构建和谐发展的固镇 固镇处于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阶段,对配套设施需求逐渐增加,目前现状交通设施内通不足,外通不畅,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衡,城乡差别巨大。
4、发展资源有限而镇村各自为政,不利于整体竞争实力与效益的提升 就固镇而言,分散发展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隐患,亟需对资源进行整合,从“分散发力”逐步走向“整体合力”发展需要一个规划来统筹整合城乡空间、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5、规划管理重城轻乡、部门协调不够,不利于加强政府对空间资源的调控能力 在日益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属性日益突出的时候,各类规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