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二十弱电解质电离1含解析20200109321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7911961 上传时间:2021-11-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二十弱电解质电离1含解析20200109321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二十弱电解质电离1含解析20200109321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二十弱电解质电离1含解析20200109321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二十弱电解质电离1含解析2020010932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二十弱电解质电离1含解析2020010932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十 弱电解质电离1、已知是一种三元中强酸。25 C时,向某浓度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滴加过程中各种含磷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溶液pH的变化曲 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2和曲线4分别表示和s变化B.25 时, 的电离常数C.pH = 7. 2 时,浴液中由水电离出的mol/L D.PH = 12. 3 时,2、25 时,向体积均为20mL、浓度均为0.1000molL-1的三种酸HX、HY、HZ溶液中分别逐滴加入0.1000molL-1,的NaOH溶液,所得溶液的pH与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V(NaOH溶液)=0mL时,三种

2、溶液相比较c(X-)c(Y-)c(Z-)B.当三种溶液pH均等于7时,反应消耗的n(HX)n(HY)n(HZ)C.当V(NaOH溶液)=10mL时,反应后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X-)c(Y-)c(Z-)c(Na+)D.HY与HZ混合溶液中:c(H+)=c(Y-)+c(Z-)+3、25 C时,改变0. 1 mol/L弱酸RCOOH溶液的pH,溶液中RCOOH分子的物质的量分数随之改变已知,甲酸与丙酸溶液中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M、N两点对应溶液中的比较:前者后者B.丙酸的电离常数K=C.等浓度的HCOONa和两种榕液的pH比较:前者 后者D.将 0.

3、1 mol/L 的 HCOOH 溶液与 0. 1 mol/L 的 H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 4、常温下,HA的电离常数Ka=110-6,向20 mL浓度为0.01molL-1的HA溶液中逐滴加入0.01 molL-1的NaOH溶液,溶液的pH与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对应溶液的pH约为4,且溶液中只存在HA的电离平衡Bb点对应溶液中:c(Na+)c(A-)c(HA)c(H+)c(OH-)Cd点对应溶液中:c(OH-)-c(H+)=c(A-)Da、b、c、d四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bcc(CN) B.点和点所示溶液中水的电离

4、程度:C.点和点所示溶液中:c(CH3 COO)c(CN)=c(HCN)c(CH3COOH)D.相同条件,浓度均为0.10 molL CH3COOH溶液和HCN溶液的导电性:CH3COOHHCN6、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B.在常温下,向0.01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中性:C.0.1 mol/L溶液与0.1 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D.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和NH4Cl溶液,c()前者小7、常温下,用0. 10的氨水滴定20.00a的盐酸,混合溶液的与氨水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上四

5、点对应溶液中离子种类相同B.若N点溶液中存在,则N点为滴定的恰好反应点C.若N点为恰好反应点,则M点溶液中存在D.图上四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排列为NPMQ8、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越大,导电能力越强。用0.100molL-1的NaOH溶液分别滴定10.00mL浓度均为0.100molL-1的盐酸和CH3COOH溶液。利用传感器测得滴定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 代表滴定盐酸的曲线B.A点对应的溶液中:c(CH3COO-)+c(OH-)-c(H+)=0.1molL-1C.在相同温度下,A、B、C三点对应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CBc(Na+)c(CN-)c

6、(OH-)c(H+)D.在标示的四种情况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11、常温下,用0. 10 mol/L KOH溶液滴定10. 00 mL 0. 10 mol/L (二元弱酸)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混合溶液的体 积可看成混合前溶液的体积之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所示溶液中B.点所示溶液中:C.点所示溶液中: D.点所示溶液中:12、pH是溶液中c(H+)的负对数,若定义pC是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对数。常温下,某浓度的草酸(H2C2O4)溶液中c(H2C2O4)、c()、c()的pC随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已知草酸的电离常数=5.410-2,=5.410-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7、( )A.曲线I表示的是H2C2O4B.pH=4时,c()c()C.c(H2C2O4)+c()+c()的值在a点和b点一定相等D.常温下,随pH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13、25时,草酸溶液中部分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随NaOH溶液的加入pH的变化如图所示。其中c(H2C2O4)+c()+c()=0.1mol/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H2C2O4的数量级为105BNaHC2O4溶液中,c(Na+)c()c(H+)c(OH)C0.1mol/L的H2C2O4溶液,H2C2O4的电离度为80%DpH=7的溶液中,c(Na+)=0.1mol/L+c()-c(H2C2O4) 14、根据下列图示所得出的结论正

8、确的是( ) A.图甲表示1pH = 2某一元酸溶液加水稀释时,pH随溶液总体积的变化曲线,说明该酸是强酸B.图乙表示恒容密闭容器中其他条件相同时改变温度,反应中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说明反应平衡常数C.图丙表示不同温度下水溶液中、变化曲线,说明D.图丁表示1 mol和0.5 02反应生成1 mol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曲线:说明的 燃烧热是 241. 15、下表是几种弱酸常温下的电离平衡常数:CH3COOHH2CO3H2SH3PO41.810-5K1=4.310-7K2=5.610-11K1=9.110-8K2=1.110-12K1=7.510-3K2=6.210-8K3=2.210-13则下列说法中

9、不正确的是()A. 碳酸的酸性强于氢硫酸B. 多元弱酸的酸性主要由第一步电离决定C. 常温下,加水稀释醋酸,增大D. 向弱酸溶液中加少量NaOH溶液,电离常数不变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已知冰的熔化热为6.0kJmol-1,冰中氢键键能为20kJmol-1,假设1mol冰中有2mol氢键,且熔化热完全用于破坏冰的氢键,则最多只能破坏冰中15%的氢键B.已知一定温度下,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电离度为a,电离常数。若加水稀释,则CH3COOHCH3COO-+H+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增大,Ka不变C.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

10、2O2(g)=CO2(g)+2H2O(l) =-890.3kJmol-1D.500、30MPa下,将0.5mol N2和1.5mol 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 =-38.6kJmol-117、常温下,向浓度为0.1molL1、体积为V L的氨水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用pH计测溶液的pH随盐酸的加入量而降低的滴定曲线,d点两种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该温度时NH3H2O的电离常数K_。2.滴定过程中所用盐酸的浓度_molL1。3.比较b、c、d三点时的溶液中,水电离程度最大点

11、为_。(填字母)4.滴定时,由b点到c点的过程中,下列各选项中数值变大的是_(填字母,下同)。A c(H)/c(OH) Bc(H)c(NH3H2O)/c()Cc()c(OH)/c(NH3H2O) Dc(H)c(OH) 5.根据以上滴定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溶液中N元素只存在和NH3H2O两种形式)。A点b所示溶液中:c()c(H)c(OH)c(NH3H2O)B点c所示溶液中:c(Cl)c(NH3H2O)c()C点d所示溶液中:c(Cl)c(H)c()c(OH)D滴定过程中可能有:c(NH3H2O)c()c(OH)c(Cl)c(H)6.d点之后若继续加入盐酸至图像中的e点(不考虑水解的影响

12、),则e点对应的横坐标为_。18、大气中含量的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为减少其排放,需将工业生产中产 生的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和利用。(1) 溶于水生成碳酸,常温下,碳酸和亚硝酸()电离常数如下表所示,下列事实中, 能说明亚硝酸酸性比碳酸强的是 (填子母代号)。弱 酸电离常数A.常温下,亚硝酸电离常数比碳酸一级电离常数大 B.亚硝酸的氧化性比碳酸的氧化性强 C.业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D.相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的比亚硝酸钠的大(2)与反应可合成尿素化学式为,反应在合成塔中进行,图甲中,II,三条曲线分别表示温度为T C时,按不同氨碳比和水碳比投料时,二氧化碳平衡转化率的情况。曲线I,中水碳比的数值分别为0. 60 7,11. 1,1. 51. 6,则生产中应选用的水碳比数值范围是 。推测生产中氨碳比应控制在 (选填“4.0”或“4. 5”)左右比较适宜。若曲线中水碳比为1,初始时的浓度为1 mol/L,则T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保留有数数字至小数点后两位)。(3) 以为催化剂,可以将和直接转化为乙酸,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不同温度下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与乙酸的生成速率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在温度为时,催化剂的活性最好,效率最高。请解释图中250400 C时乙酸生成速率变化的原因:250300时, ;300400 C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