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8一19)教学设计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7400500 上传时间:2021-11-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8一19)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8一19)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8一19)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8一19)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8一19)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8一19)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8一19)教学设计(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课时课题: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授课人:峨山中学孙晋城课 型:新授授课时间:2013. 03. 29教学目标:1. 经历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掌握利用同位角相等判别直线平行的结论,并 能解决一些问题。2. 会识别由“三线八的”构成的同位角 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 线的平行线。3.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 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4.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二、教学设计分析:本节课共

2、设计了六个环节:巧妙设疑,复习引入;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变式训练, 熟练技能;学以致用,步步提高;拓展延伸,迁移运用;总结反思,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巧妙设疑,复习引入活动内容: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串,层层设疑,在引导学生思考、层层释疑的基础上, 既复习旧知,做好新知学习的铺垫,同时也不断激活学生思维、生成新问题,弓I起认 知冲突,从而自然引入新课。问题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儿种?分别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分别是相交和平行”, 再进一步针对相交和平行分别提出问题2、3。A 问题2:如图,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分别有何关系?借助两条直线相交

3、的基本图形复习“两线四角”的关系,为探索“三线八角” 的关系奠定基础c问题3:什么叫两条直线平行?复习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问题4:观察下面每幅图中的直线a,b,它们分别平行吗?你能验证吗?三组直线看上去似乎不平行,其实匕们分别都是平行的,这是由于背景造成的视 觉误差,所以按照平行线的定义仅凭观察来判断直线的平行关系是不够的,这就需要 进一步寻求证据,本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 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由此引入 新课。第二环节: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活动内容:1.引入实际问题:如课本彩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 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夹角

4、是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 平行?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会得到:木条a也与墙壁边缘垂直时,才能使木 条a与木条b平行。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问题1:实际问题中在判断两根木条平行时,借助了墙壁作为参照,你能将上述问题 抽象为数学问题吗?试着画出图形,并结合图形说明。学生回答:如图,把墙壁看作直线c,直线b与直线c垂直时,只有当直线a也与直线c垂直时,才能得到直线a平行于直线bo问题2:1. 图中的直线b与直线c不垂直,直线a应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与直线b平行呢?请你 利用教具亲自动手操作。做一做:利用纸条和图钉自己制作学具,如图,三根纸条相交成匕1, Z2,固定纸条 b,c,转动纸条a,

5、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匕2的变化以及它与4的关系,你发现 纸条a与纸条b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纸条a何时与纸条b平行?改变图中匕1 的大小再试一试,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当图中的匕2满足与匕1相 等时,纸条a与纸条b平行。再利用课件展示,加深学生的认识。2. 由4与匕2的位置关系引出对“三线八角”的认识和同位角的概念。如图,直线AB, CD被直线1所截,构成了八个角,具有/I与Z2这样位置关系的角,可以看作是在被截直线的同一侧,在截线的同一旁,相对位置是相同的,我们把这样的角称为同位角oC7问题1:图中还有其他的同位角吗?问题2:这些角相等也可以得出两直线平行吗?3. 综上

6、探索,弓I导学生归纳出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活动目的:本环节共经历了三个过程。首先利用课本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在 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存在,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实际的需要,由实例中“木条与 墙壁平行”这一特殊情况入手,学生很容易理解。通过问题1巧妙的将实际问题转化 为数学问题,较好了建立的数学模型;乂通过问题2实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渡,点 击重点。设置了 “转动纸条”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 想象、直观认识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第二,再次引导学生将转动 纸条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并直观的认识同位

7、角的概念,使概念的学习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没有孤立的处理这部分内容,这样处理能使知识自然纳入学生的学习需求,符合可接受性原则。第三,在较好的处理了 前两个环节后,探索得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由浅 入深,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较好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实际教学效果:本环节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实现以上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 生有较好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实际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绝大多数学生能够 很快得出结论,并随着老师问题的提出而不断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设计的动手实验与 课本相比进行了改变,更加简单易操作,实现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变化中感受

8、角的大小变化与直线位置关系的联系的教学目标。在得到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第二个环节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三线八角 实现了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这样逐 渐提高思维要求,教学效果良好。对于三线八角的变式训练本节课没有涉及,主要是 考虑避免喧宾夺主,先让学生有一个初步认识,但是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各 种变式图形,正确识别三线八角也是一个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设计将在下一课 时对此进行弥补。实际教学证明,如果本节课将三线八角的教学作为重点之一,一是 教学时间不够,而是冲淡了对探索直线平行条件这一主要教学目标的完成。第三环节:变式训练,熟练技能:E r 活动内容:. AC ,练习1指出下面点阵

9、中互相平行的线段,并说明理由F(点阵中相邻的四个点构成正方形)0AB、CD平行吗?说明你的理由。练习2如图,Z1=Z2=55 ,匕3等于多少度?直线练习3议一议:AB议T义问题1:你还记得怎样用移动三角板的方法画两条平行线吗?你能用这种方法过已知直线AB外一点P画它的平行线吗?请说出其中的道理。你有什么发现?与同伴交流.因为 ab , ac , 根据平行于同一条 直线的两条直线互 相平行,所以bc问题2:分别过点C、D画直线AB的平行线EF、GH, EF与G11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 直线互相平行。活动目的:通过形式不同的三个练习,

10、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利用 同位角相等判定两直线平行的认识,形成初步技能。练习1利用网格图呈现基木图形, 较简单有趣;练习2难度略有加深,直接呈现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引导学生,帮助 学生进-步认识同位角,并判定直线平行;练习3是将上学期所学“推二角板画平行 线”的方法与本节课知识相联系,当时学习这种画法的时候,无法给学生说明这样画 的道理,留下悬念,学习了本节的知识后,正好为此找到了理论依据。设计成议一议 的形式也是为了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再利用所得结论来解决新问题:如何过直 线外一点i田i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这也是本节课学生要重点掌握的内容。第四环节:学以致用,步步提高活动内容:

11、1. ba , ca ,那么理由: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如果Z1=Z2,那么哪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3. 如图,ZA0C-ZAPQ=ZCFE=46 ,可得到哪些平行线?为什么?4. 如图,直线EF与ZDCG的两边相交于A,B两点,/C的同位角是ZBAC的同位角是, ZEBG的同位角是第五环节:拓展延伸,迁移运用1. 带领学生研究课本48页“数学理解”栏1=1中的两个实际问题:问题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如图)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问题2:如图(1)是一种画平行线的工具,在画平行线之前,工人师傅往往要先调整 一下工具,如图2,然后画平行线,你能说明这种工具的用法和其中得道

12、理吗?(图 见教材)次、2 .如图,在屋架上要加一根横梁DE,已知ZB=32 ,要使DEBC,则ZADE必须等于多少度?为什么?活动目的:本环节的三个问题难度较大,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的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和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能力。问题1由于所给纸片是不规则的,给学生构建了 探究、创造的空间,要想利用结论,必须构造出于同一条直线相交构成相等同位角的 两条直线,方法多样,有较大的探索空间;问题2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说理的能力,也 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位儿何图形,并结合图形说明道理;问题3是一 个具有较复杂图形

13、的实际问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只要善于从中提取出基 本图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设计本环节对于整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使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与应用螺旋上升,达到较高要求;第二,整堂课的设计体现了实际理论 实际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得出结论,再用来解 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数学的思路,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实际问题建立模 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思路。实际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学生对于以上三个问题的解决同样有极大的热情,特别是问题1的折纸活动,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折出了两条与纸的边缘垂直的线, 得出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有的折出了一组相等的同位

14、角,有的还用度量的方法折 出了平行四边形,等等,教师对于学生的折法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并对他们的解释给以合理的补充和理论上的说明,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第五环节:总结反思,布作业总结反思,问题1:本节课你认为自己解决的最好的问题是什么?问题2:木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问题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活动目的:通过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畅所欲言,加强反思、提炼 及知识的归纳,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将通过对问题1的总结,有目的地引导发 现自己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否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能否与他人沟通 合作等;通过对问题2的总结主要是帮助学生提炼本节课的重要

15、知识点和必须要掌握 的技能;通过问题3要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判别直线平行的方法? 为下节课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反思归纳能力不同,应该说不 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也是一种学习资源。通过教师为 学生提供的交流互动的舞台,使学生在倾听别人的想法、意见、收获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布置作业1. 48页习题2. 3知识技能。2. 补充练习:如图,是由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的,(1)请写出图中相等的角;写出图中平行的线段,并说明理由。及时作业是巩固课堂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由于课本提供练习较少,因此作适当的补 充。由于对学生“说理”的训练应循序渐进,考虑到学生目前书写还有困难,所以练 习较多采用填空、选择的形式,逐步过渡到由学生独立完成说理的全过程。三、教学设计反思数学学习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而“学 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外衣。本节课的每个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 的解决为中心,第一环节以问题作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刺激因素,激发学生产生合理的 认知冲突,激发兴趣,第二、三环节以问题带领学生探究,寻找规律,第四环节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练习、巩固知识,第五环节也是以引领学生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