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6943330 上传时间:2021-11-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届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届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届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阜阳市第九中学2018届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考生注意:本卷共五大题,17小题,全卷满分70分,政治历史合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你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请你仔细审题,认真作答。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与材料中“封国封爵”“公侯伯子男”有关的制度是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行省制2为了加强对右图中所代表的区域的管辖,清朝乾隆帝设置了哪一机构 ( )A西域都护 B辽阳行省 C伊犁将军 D宣政院3近代中国每次军事、外交失败

2、都会引起社会巨大变革。下表中“失败”和“变革”之间因果关系成立的是( )4因西安事变而幽禁在贵州桐梓的张学良在日记上写道:“这是(第)十四个九一八了,今年更比往年大不相同,我虽然还不能自由地走上我的故土,可是我的故土是在压迫之下而得到了自由”日记中“我的故土”得到自由是因为 ( ) A辛亥革命胜利 B台儿庄战役胜利 C抗日战争胜利 D辽沈战役胜利5某报记者对下图所反映的军事行动进行了报道。下列适合作为该新闻标题的是 ( ) A生死攸关的转折 B百万雄师过大江 C战略进攻从此开始 D古城北平和平解放6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在万隆播下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下列对“开花结果”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 A在亚非国家的支持下中国重返联合国 B美国寻求与中国改善关系 C“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中日恢复邦交 D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7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指出:“我们很难相信由一年召开40次、每次仅有几个小时的超过6000人的公民大会来制定一般政策是有效率的。”戈登评论的对象可能是 ( ) A印度的种姓制度 B雅典的民主政治 C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D大化改新的影响8梁启超说:“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材料中的“古学复兴” ( ) A弘扬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B促进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C否定了宗教神学观念 D冲击了宗教神权束缚9右

4、图是王强同学在学习某一知识点时所做的历史图示。图示中的空白处最适合填上 ( ) A凡尔赛和约 B凡尔登战役 C慕尼黑会议 D二战全面爆发10下列能够为漫画中反对者的观点提供有力支撑的包括( )欧盟的成立日本的崛起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北约的建立A B C D二、组合列举(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10分。)1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 (2)东汉时期, 改进了造纸术,让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3)战国时期 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4)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5、他的代表作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12每个时代的各个领域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就。 (1)为了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印度在公元前6世纪诞生的宗教是 。 (2)建立了完整力学理论体系的英国著名科学家是 。 (3)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的法国启蒙运动开拓者是 。13社会发展进步表现在方方面面。 (1) 是当时贯穿东西方的交通线,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3)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是 的发明和应用

6、。三、辨析改错(8分,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14创新让世界更精彩。【 】(1)5世纪末6世纪初,商鞅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改正: 【 】(2)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改正: 【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改正: 【 】(4)从1921年起,苏联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剩余的粮食可自由支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正: 四、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5不同时期,我国的人

7、口政策会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孙中山谈到人口增殖问题时指出:“中国人口总是不加多,外国人口总是日日加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要并吞中国。”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人口总是不加多”的原因有哪些?(2分)孙中山先生主张“人口增殖”的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二1949年毛泽东指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我国各项事业刚刚起步,人力是现实生产力,人多力量大。”从1949年至1980年,中国净增人口43亿。 邓小平强调人口过多给经济、社会带来负效应。1982年,中央将计划生育定为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2)简述毛泽东时期和

8、邓小平时期人口政策有何不同?(2分)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2分) (3)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结合不同时期的人口政策,你认为人口政策的变化与什么密切相关?(2分)16消费体现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折射出时代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没能发明与传播彩色电视机或微波炉,这或许可以被原谅。但是,并不是 所有消费社会的产品都具有复杂的技术。实际上,最为简单的莫过于发明于美国西海岸的 一种工装裤。整个“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许就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 尼尔弗格森文明(1)材料一反映了“冷战”时期苏联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怎样的弊端?(2分)分析这一

9、弊端出现的根源。(2分) 材料二 罗斯福在要求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时解释说:“如果每个公平竞争的企业雇主同意付给工人高工资实行短工时的话,就不会伤害任何雇主这比失业和低工资都要强得多,人们有了钱会去消费,去购买更多的产品。”(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罗斯福对企业雇主的要求是什么?(2分)此举有何积极作用?(2分)(3)综上所述,归纳影响人们消费的因素。(2分)五、分析与探究(12分)17. 交流是文明进步的一种重要途径。某校九年级同学以“中国对外开放的变化”为主题开展了如下探究,请你也参与进去吧! 【历史回顾】(1)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表明

10、中国在对外开放中持什么态度?(2分)【历史比较】(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不同时期的对外开放有何明显不同。(4分)【历史归纳】(3)综上所述,你认为中国在以上两个时期的对外开放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A 2.C 3.B 4.C 5.B 6.A 7.B 8.D 9.C 10.A11(1)齐民要术。(1分) (2)蔡伦。(1分) (3)韩非。(1分) (4)兰亭序(兰亭集序)。(1分)12(1)佛教。(1分) (2)牛顿。(1分) (3)伏尔泰。(1分)13(1)丝绸之路。(1分) (2)东方红1号。(1分) (3)电子计算机。(1分)14(1),(1分)改正:将“商鞅

11、”改为“北魏孝文帝”。(1分) (2),(1分)改正:将“黑人奴隶制”改为“农奴制”。(1分) (3)。(2分) (4),(1分)改正:将“苏联”改为“苏俄”。(1分)15(1)列强侵略与军阀混战导致社会动荡;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科技水平落后;等等。(任意一点即可,2分)目的:抵抗列强侵略,赢得民族独立。(2分) (2)不同:毛泽东时期鼓励多生孩子;(1分)邓小平时期实行计划生育。(1分)不同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现实生产力”;(1分)改革开放后,人口过多,影响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分) (3)人口政策的变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言之有理均可,

12、2分)16(1)苏联的经济发展忽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的发展。(2分)根源:斯大林模式的推行,长期重视发展重T业。(2分) (2)要求:企业雇主规范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2分)作用:缓和阶级矛盾;防止出现因盲目竞争而引起的生产过剩。(2分) (3)经济水平、政府政策、居民收入等。(每点1分,共2分,答到其中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7. (1)工业革命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将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2分) (2)中国近代的对外开放只是在沿海和沿江的主要城市实行开放;(2分)而当代的对外开放则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 (3)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使中国失去了独立自主,被迫对外开放;(2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积极主动对外开放。(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