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文学性-现代内涵及其当代限度

上传人:c**** 文档编号:206667493 上传时间:2021-11-0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文学性-现代内涵及其当代限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1年文学性-现代内涵及其当代限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1年文学性-现代内涵及其当代限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1年文学性-现代内涵及其当代限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文学性-现代内涵及其当代限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文学性-现代内涵及其当代限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性 : 现代内涵及其当代限度当前有一种说法 , 认为作为学科的文学理论陷入了危机;在笔者看来, 这种“危机感”的产生虽然有现实人文环境的挤压的缘由 , 但更主要的是在西方学术范式的影响下 , 就文学而言的“文学性”的内涵发生了膨胀、扭曲或游离, 以至文学的内涵发生变化 , 外延发生移位了;所谓文学性问题 , 其实是探讨“什么是文学”的一种方式 , 它试图辨析文学区分于其他活动的特质, 同时从规律上提出了“成为文学作品的标准有哪些”的问题;“文学性”问题之所以重要, 理论家们之所以不断摸索这一问题 , 往往并非真正确认哪些文类包括在文学之内或者哪些被排除在外 , 也并非完全以其他文化或其他时

2、代的标准为自己的标准, 而是在于探讨文学最重要的特点以便规范作为志业的文学讨论活动;由于文学性讨论可以作为理论导向和方法论导向的工具 , 运用这一工具 , 可以阐明文学的基本风貌 , 能够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文学讨论;一、西方的“文学”形成于 19 世纪, “文学讨论”成型于 20 世纪; 而中国的文学讨论和文学理论 , 就是在 20 世纪初民族文化与学术随着民族国家建设 特别是文化建设工程 从古典一步步卷入现代的结果;至少在 20 世纪以前 , 传统文学尚未完全从文化领域中析出 , 专业的文学讨论也并未形成 , 因此, 人们对于文学的懂得 , 特别是对于文学与非文学的懂得, 有着较为稳固的内涵;

3、虽然并未运用“文学性”这个词, 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在古人的观念中也并不是特别清楚 , 文学的内涵也比较复杂 , 但潜在的“文学性”指向却依稀可辨;在儒家经学话语中, 文学性指向在先秦两汉时期定型为“诗言志”、“发乎情, 止乎礼”、“主文谲谏”等礼乐文化和传统秩序的内涵;在被后人说成是“文学自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学性指向“错采缕金”、“声偶为文”的语言形式和文体样式;在唐宋道家释家文论话语中, 文学性指向“法天贵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镜花水月, 羚羊挂角”的“兴会神味”的士人文化意蕴;到了元明清各类文论话语那里, 文学性是泛化的 , 或者最终牵挂于理学家的“文以载道” , 或者落实

4、为古文家的“气盛言宜” , 或者收缩为儒家学者的“文德忠恕”、“修辞立诚”而已了;20 世纪对于西方与中国来说 , 可谓是文学讨论全面体制化的时代 , 往往被人们称为“批判的世纪”;就 20 世纪西方上半叶而言 , “文学性”作为一种问题意识和理论导向, 理论讨论和批判实践使文学进一步从社会文化系统中逐步分析出来, 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讨论系统, 乃至文学理论 批判 的亚系统;不管科学主义文论仍是人文主义文论持如何不同的文学理念和讨论方法 , 但“文学性”的大致确定和默契, 使得社会科学讨论大系统中文学讨论的版图出现出大体清楚和稳固的面貌;此中 ,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提出“文学性”术语 , 英

5、美新批判提出“文学本体论” , 功不行没;它们将内涵确定为文学语言自身或文体形式等, 奠定了文学讨论的形式主义基本范式 , 影响庞大;随着 20 世纪初民族国家的文化重建工程的开头, 中国的文学讨论开头显现;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黄侃和鲁迅以及“五四”新派等人都已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潜在的“文学性” 指标来把握文学 , 提出自己的文学懂得、文学主见和进展方案, 并注入民族内涵;“五四”以来, 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形势的变化 , 中国文学讨论和文学理论蓬勃进展 , 一步步体制化 , 文学讨论先后沿着西方化和苏俄化的方向进展, 文学性的内涵也渐趋复杂和细化 , 并富于高度的现代性张力; 80 岁月以

6、来 , 在西方范式影响下 , “文学性”举旗而出 , 并主要指向审美活动 , 故审美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或特点 , 逐步成为共识;犹如先锋派写作一样 , 文学理论在当时扮演着特别重要的急先锋的作用;表面上 , 这种文学理论讨论相对于新中国三十年而言是一步步边缘化 , 但自主化与自律化的努力却有着特别浓重的现实内涵和历史内涵, 即实行与社会或政治隔绝的方式 , 转而从另一整体生活的、审美精神的角度上真正地切入现实;90 岁月以及其后的世纪之交 , 文学理论学科建设意识逐步加强, 文学理论获得了自主性和相应的现实性;人们反思单一主体思维的独断性, 留意主体间的对话 , 文艺学开头走向开放、多元和对话

7、 , 文学讨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品行得到了提高;20 世纪下半叶 , 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兴起 , 西方文学讨论的“文学性”指向发生猛烈而 根本的变化 , 即从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形式的关注 , 一步步转向人类学的普遍性、在世的修辞性和现实的文化批判;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的加强和文化语境的保守化, 文学理论和批判趋向于把文学看作是作品与产品的结合体 , 即把文学作为具有审美风貌的作品的视角, 与文学作为机构和产品的视角融合起来 , 对作品进行“文学性”解读 ,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批判;与此同时, 在罗兰巴特式的神话学批判和伯明翰学派“文化讨论”的影响下, 文学讨论显现“革命化”倾向 , 试图解构资本

8、主义文化实践 , 为工人文化正名 , “文学性”开头反叛自身 , 开头越界和泛化;值得留意的是 , 与此同时显现了“后现代”、“全球化”、“消费社会”和“信息社会”理论风潮;这些思潮鼓吹“审美的日常生活化”, 民粹主义、消费主义、媒介主义和全球化等形形色色的理论一步步抢占现代或后现代思想的后台, 并把“文学性”等同于“装饰性” , 把“审美性”等同于“日常性”, 把“媒介”等同于“信息”和“语境”;所以, 这里的规律就变成 : 文学=审美=装饰=媒介=感受=消费=生活;一切都是文化 , 一切都是媒介, 一切都是权力 , 一切都是肉身感受;文学终结了 , 死亡了, 而“文学性”、“审美性”开头了

9、全面的后现代统治 , 文学讨论据说要开头其他领域未曾开创的事业, 把“文学性”讨论贯彻到全部的人文学科乃至社会科学领域;12在这种“文学性”全面统治的声浪中 , 刚刚引入中国、立意于文化批判的文化讨论也开头 显现“生活化”、“媒介化”和“消费化”走向;这种“文化讨论”虽然欲远宗20 世纪 60 岁月要为工人阶级文化正名的英国伯明翰学派, 但假如近以美国形形色色、杂乱无章的“文化讨论”为学术正宗 , 且要求在全球化时代“与世界接轨” , 就必定认同“文学性”的普遍统治, 从而要求掩盖或取代文学理论和文学讨论;于是, 在文学讨论和文学理论刚刚获得自主性的氛围中 ,80 岁月以来文学理论的体会和教训

10、遭到各方面的质疑, 由于据说 80 岁月以来以审美特点论和审美意识形状论为主要探讨方向的文艺学, 是一种“审美意识形状”的理论表述 , 不过是资本主义时代里与资产阶级一起共享艰巨, 与资本金钱或权力专制调情、欲拒仍迎、投怀送抱的理论共谋而已;二、文化讨论作为文学理论讨论的生长点之一, 这已为多数学者所认可;但是 , 是否由于文学讨论有现实诉求和采纳“文本化”的策略, 就坚信“文学性”已从文学领域扩展进其他领域, 包括文学在内的全部文化领域都已在“文学性”的肯定统治之下呢.过去在文学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设立的相对边界 , 是否已经完全模糊 .审美是否已完全泛化 , 世界已进入后现代“文学性”全面统

11、治的时代 , 全球同此凉热了呢 .文艺学是否要全面转型为文化讨论 , 文化讨论是否要吞噬文学讨论呢 .现实世界是否要一概说明为审美现象 , 日常生活是否要全面作政治分析.有没有可能是文学的审美精神与情思诉求被消解和遗忘了呢.与资本共谋的消费主义、感性主义、肉身主义的文化规律, 有无可能大举抬头或者已内化为“文化讨论”的内在视野呢.“文学性”在后现代社会或当代文化中得到空前振兴的想法, 有没有可能是一种过度膨胀的文化想象呢 .这好像越来越成为一个个重大的学术问题;事实上, 在当代, 人们对文学的心情是比较复杂的;相对于20 世纪 80 岁月的中国文学 , 当代文学已经热潮不再 , 无可奈何花落去

12、了 ; 但认真想想 , 文学也有其限度不过是自娱娱人稍带自化化人的东西 , 好像也不必忧忧戚戚;文学原来就是消遣、思想和精神的事业, 不必是时代的宠儿 , 不必负担过重 , 因此不必以“抗击”或“投降”的圣战来捍卫“纯文学”及其神圣性;但是 , 文学和文化好像也不必完全认同于金钱和消费, 它们究竟不是日常消费品和享乐浪费品 ; 文学和文化更不必仓促受命于社会规划与阶级斗争, 也不必被过度说明或政治分析, 它们不是晴雨表;一些学者抨击“纯文学”时, 满怀焦虑和热望 , 恨不得“文学”化身为政治热忱的分泌物或置换物 , 这好像是一仍过去社会运动的思路;也有人认为, 纯文学或者“文学”自治是一些值得质疑的策略上的概念;检视百年中国文学, 好像“纯”和“自治” 有很多策略的意味 , 而且这策略往往无辜且无奈 , 应当可以分析和反思;但是 , 文学好像仍应有让它连续存在并适当自治的必要;虽然在90 岁月一度显现萎缩、无力和情调化的唯美主义的倾向 , 也存在着嬉戏主义的狂欢 , 更有着丢失大众、曲高和寡的危急 , 但文学或纯文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