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萩目一苏轼的审美追求——“味外之味”中文摘要、关键词 (9 )一、 苏轼“味夕卜之味”的概念 (9 )(-)“萧散简远”、“外枯中膏” (9 )(-)“渐老渐熟,方可造平淡” (10 )(三)“味外之味”的含义 (11 )二、 苏轼“味外之味”文艺观形成的历史渊源 (12 )三、 苏轼“味外之味”审美情趣的创作实践 (13 )(一) 诗画仓ij作 (13 )(二) 词赋创作 (15 )(三) 书法创作 (16 )四、 苏轼“味外之味”文艺理论的影响 (17 )注释 (19 )参考文献 (19 )英文摘要、关键词 (21 )苏轼的审美追求一“味外之味”摘要:在中国,以味作为诗歌艺术的审美中心,到苏轼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他不仅 以味论诗,而且在前人理论基础上提出新的审美概念“味外之味”,并且把它扩展到文论、 词论、画论、书论,并运用到实践中去这一追求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 置,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至今,还放射着不朽的理论光辉关键词:苏轼 审美追求 味外之味—、苏轼“味外之味”的概念与唐代创作繁荣而理论批评相对薄弱的情况相较,宋代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理论则 在延续前代的同时,有了许多新的重要创造和发展,并出现欧阳修、梅尧臣、苏轼父子等 众多卓越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而其中最重要、亦堪称北宋文学理论之集大成者的,无疑是 苏轼他在许多诗文书画的题跋和与友人的书信中,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体会,对文艺 创作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极为深刻的重要见解本文以“味外之味”为例,探求他的审美追 求一)“萧散简远”、“外枯中膏”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提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气所谓“外枯",是 说从外表看诗句表面质朴无华,没有华丽的词藻,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所谓“中膏” 是说从本质上看诗歌内容充实饱满、感情充沛外枯”使“中膏”不需要外在修饰,真 纯自然;“中膏”使“外枯”枯而不燥、质而实腴、淡而实美,好像人在吃蜂蜜,从里到 外、从中间到两边都甜美之极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又提出“发纤稼于简古,寄 至味于淡泊”的观点他是分析了魏晋和盛唐诗歌发展概况后而提出的,“魏晋以来,高 风绝尘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林 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所谓“纤林”,是指浓郁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所谓“简古”,就是指简单和古朴的表现形式;“至味”就是指深刻而耐人咀嚼的思想和趣 味;而“淡泊”就是指朴素无华的风格或表现形式淡泊不是淡而无味,而是要淡得有味。
苏轼曾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引用司空图 的话:“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美在咸酸之外 的至味,不是一尝便说出来的味,而是可以“一唱三叹”之味,苏轼前辈梅圣俞所谓“含 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味长期以来,学者多认为司空图提出了 “味外之味”的见解,但仔细研读后发现,司空 图从来未说过“味外之味”,他只说过“味外之旨气苏轼在《书司空图诗》中尝言“司空 表圣自论其诗,以为得味于味外”至此,苏轼的“味外之味”理论得以诞生)“渐老渐熟,方可造平淡”从上文得知,具有“味外之味”的作品往往是通过平淡自然这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 简古来自纤林,淡泊出于至味,所以苏轼并不主张学写诗一开始就去学简古和淡泊苏轼 晚年曾在《与二郎侄》信中教导其侄学习写诗作文时,透露了他一生审美观念转变的信息: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峡,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 之极也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 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这“老”、“熟”二字,颇得“淡”之艺术美创造的真谛,即是 说,平淡是一种老成美、成熟美,是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一种超然成熟、造诣极高 的人生境界。
既涉及艺术技巧,又涉及文化人格,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过一个文字与胸 襟的双重磨练的过程首先在艺术实践上有一个由“气象峥峰”到浓后之淡、老熟之淡的过程,是创作纯熟 的表现,正如《庄子》中所说“雕琢复朴”或“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其次,苏轼经历 两次“在朝一外任一贬居”的遭遇,在承受了几起几落、大喜大悲的生活波折之后,终于 彻悟了人生这种“平淡”是历经磨难、越过生命鼎盛期之后心境的“淡泊”,“淡泊”中 积淀着厚重的人生经验,包含着对世事一种更为通达冷静的态度,如果没有成熟的创作经 验和丰富的阅历,是学不到简古和淡泊的淡泊不仅是一种艺术风格,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苏轼是继承了《周易》“饰极反素”的艺术辩证法思想,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作为文艺创 作的一般规律来加以提倡,从而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三)“味外之味”的含义那么,苏轼的“味外之味”理论中两个“味”分别为什么含义,是什么关系呢?我们 先看一下苏轼有关“味外之味”理论的论述:(1)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 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请《送参寥师》)(2) 余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筒远,妙在笔画之外。
……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 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 应物、柳宗元发纤林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 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 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信乎表圣之言,美 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书黄子思诗集后》)(3) 司空图表圣自论其诗,以为得味于味外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此句最善又云:“棋声 花院静,幡影石坛高”,吾尝游五老峰,入白鹤院,松阴满庭,不见一人,唯闻棋声,然后知此句之工 也,但恨其寒俭有僧态若杜子美云:“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则才 力富健,去表圣之流远矣《书司空图诗》)(4) 草隶用世今千载,少而习之手所安如舌于言无拣择,终日应时唯所问忽然使作大小篆,如 正行走值墙壁纵复学之能粗通,操笔欲下仰寻索譬如鹤鹉学人语,所习则能否则默心存形声与 点画,何暇复求字外意《小篆般若心经赞》)(5) 不见何戡唱《渭城》,旧人空数米嘉荣龙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
《书林次中所得 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其一)(6) 南都程怀立,众称其能于传吾神,大得其全怀立举止如诸生,萧然有意于笔墨之外者也 故以吾所闻助发之《传神记》)(7) 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 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善之善者也姜夔:《白石诗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平淡与“味外之味”的密切关系苏轼认为具有“味外之味” 的作品,往往是通过平淡自然这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这种平淡实际上是有丰富内涵、是人为努力达到的最高境界,但已消失了人工痕迹的结果,可理解为老子的“大音”、“大 象”,己达到“稀声”、“无形”的境界苏轼还对“淡”作了专门解释,即“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苏轼的“平淡”说,是对“道法自然”思想在审美领域的深入阐发所以 前一个“味,,指艺术作品在感性形式上的消散淡泊、朴素无华,绝非有所缺憾的平凡和枯 窘,更不是平庸,而是蕴而不露的平易与淳淡;第二个“味”指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和 美学蕴涵,存在于消散简淡的感性形式中,苏轼名之为“奇趣”、“绮气“膏”、“美”、“远 韵”。
味外之味”实指平淡而不流于浅俗,似淡而实美,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愈嚼愈有味 可见,两个“味”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互相交融,互为存在的前提二、苏轼“味外之味”文艺观形成的历史渊源诗而有味,本是一种比喻的说法饮食有味,能引起味觉,使人产生生理上的快感; 诗则有美,能给人以美感,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正是由于这种相似,所以在先秦, 我们的古人开始以味论乐,以后又扩展开去以味论文、以味论诗,于是这味字逐渐演化为 我国古代乐论、文论、诗论中常用的概念,成为美和美感的代名词了味”,《说文解字•口部》:“味,滋味也,从口未声意为滋味,而未的本义,《说 文》解为“味也,六月滋味也”,这同《史记•律书》所言“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相似/味”“未”为双声关系,可知“味”本义为饮食的滋味日本学者竺原仲二氏以为 中国人的“美意识起源于这种对食物的感觉(1)《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 六畜之中给膳也而“甘”,《说文•甘部》:“甘,美也,从口含一可得知“甘”为适 合人们的味觉,同后来五味之一种表“甘甜”意的“甘”不同由“美”的意识起源于味 觉这种观念我们可知古代中国人对“味”是何等重视作为艺术理论中的特殊概念用“味” 来评说文学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作用,早在先秦时期就有。
最早提出为“味”这一概念的是 道家哲学家老子但老子是言道,不是谈美《老子》:“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又“为 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气老子认为“五味令人口爽”,有为的具体的事物不一定是美的, 理由是,道不是具体可感之物,所以“味无味”老子用“无味”说明道的属性,因此追 求“无味”之“味”,无为之中而有为,实际上,老子把这种“无味”之“味”当作最高 的“至味”又《老子•三十五章》“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 见,听之不足闻”,是说作为艺术的音乐和属于哲学范畴的淡然无味的“道”不同,音乐就如美味的“饵” 一样,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乐记》则用大羹之“遗味”比 喻音乐能给人以回味无穷的美感享受,“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 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对于“味”谈得较多和具体 的当是魏晋六朝时期的一些著名文学批评家陆机《文赋》:“阙大羹之遗味/批评了那 些既缺乏文采又清虚平淡的作品,第一次把比喻音乐给人以审美享受的“味”字引入诗文 理论批评又如刘勰《文心雕龙•宗经》云:“辞约而旨丰,事近而意远,是以往者虽旧, 余味日新对此,后人称之为“余味”说。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讲“深文隐蔚, 余味曲包气即含蓄之文深含“余味”,可使“玩之者无极,味之者不厌矣”钟峰《诗品》 亦言:“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诗之至”,即最好的诗,最好的诗必 须具有浓厚的韵味他在对五言诗与四言诗的表现力进行比较中提出:“五言居文辞之要, 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后人称之为“滋味”说,明确提出了诗歌的表现必须“指事造物, 穷情写物”司空图继承了先秦以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创立了 “味外之旨”的诗歌美学理 论,对“味”这一美学范畴作出了最富有哲学意味的解说味外之旨”重在“辨味”,诗 味是什么,怎样才能辨识诗味呢?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作了这样形象的论述:“江 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着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己;若嵯,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己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 宜哉就是说,一般平庸的诗作比较直露,诗味单一,而真正的好诗必须有醇美之味 这种醇美之味在“咸酸之外”,比“咸酸”更高级,能带给人们丰厚的美感享受基于这 种认识,司空图把诗歌的醇美之味,称为“味外之旨”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耳 又指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
……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 之旨矣由此可知“全美”是诗歌产生“醇美”的条件就诗歌的形象和意境来说,必 须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近而不浮”是指诗歌形象的具体性,它能使读者感到好 似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