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中小学普通教学空间现状调查冃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组织形式以“编班授课制”为主,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建筑以“长外廊串联普通教室” 的形式为主普通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核心区域,对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普通教室原有的设计理念和功能构成方式C 经不能满足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要求,制约了教学改革的发展1・1教师对于普通教室使用满意度调研根据2005-2006年西安地区部分小学校间卷调研我们发现,59%的教师对于现有的普通教室在使用方面存 在很大意见,主要问题反映在生均而积不达标,教学空间模式呆板,不能适应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展开1. 2学生理想中的普通教室组织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画出他们心目小的理想教室,我们发现学生们对于教学空间的改善存在十分迫切的 要求,并从中得到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图1)1. 3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普通教学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新教学方法也在逐步得到运用,而教学方式的改变势必会对教学环境 提出新要求2教育发达国家中小学校普通教学空间发展的历史沿革教育发达国家中小学校的普通教学空间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到“复合”,由“呆板”到“灵活”的发展 过程。
根据教学空间的形态特征,可以将教育发达国家中小学校的普通教学空间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2・1第一阶段:呆板的矩形教室19世纪末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适应编班授课制的矩形教室是教学空间的主流形态,与之相适应的是“秧 田式”座位排列法,其不能满足进行多种教学活动的要求,使学生很少有机会从“做”中“学”,从而丧 失了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并且根据研究发现,在这样的空间中学生上课效率受到座位所处位置的影响 很大,位于教室前排和中1司一带的“行动区”(图2)内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发言积极,与教师交流 的机会和次数明显比其他区域内的学生多2. 2第二阶段:矩形教室增加角落空1司20世纪40-60年代美国、日本的中小学校在矩形教室中增加角落空间和阳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别和学生活动的需要,在差别化和个性化教育方而迈进了十分重要的一步,取得良好的使2 ft?-行动LA,小宜3设有阳台和角落空间的符通教宣用效果(图3)2・3第三阶段:早期开放教室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推进教育改革,中小学校逐渐取消了固定班级,普遍采用以年级为单位的开放式教 学,普通教室逐渐被开放式教学空间所取代(图4) 教学活动按年级划分学习组团,学习空间连续开放, 可以自由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学习区域,无论是个人自学还是以大、中、小各种规模的分组方式展开学习和 讨论,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场所。
但由于教学空间过于开放,难免会发生相互干扰,学生上课时注意力难以 集中,于是这样的平面布局方式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遭到了许多批评,绝大多数这样的学校也被改建或重建,教学空间重新回到了过去独立教 室的平而布局形式,但开放式教育理念却得到继承并延续下来♦ •9・1中小学祈教学方法纭教学环境.教学组织毎A及运用谭程对应表新教学法对教学坏境的姜求教学组织形式主问题教学展示空闾;教具储藏空间,羽书信息中心;空间灵需性分组、小队. 开放语文、科学•历史. 地理・艺术暗示教学活动.展示空间;多媒体教具; 较好的声学环境)空间灵店性班级、分组.开放语文.外语探究一 研讨教学展示空间,教具储啟空间分组 教学空间小组科学发现教学教师讲授、展示空间班级、小组数学•科学卓損学习敎学灵活的空间.可同时满足班级、 分组.个别教学班级、小组. 个别语文、数学等基础范例教学与社区联系坎密;提供制作.展 示空间分组、小队、 开放历史、科学.地理纲要信号’ 图示教学展示图表空间班级语文、数学等基砒 课程序教学运用计算机学习空间个别学习 空间个别信息技术情境教学活动、陵示空间,与社区联系紧 密;空间灵活性分组、个别、 小队.开放历史2. 4第四阶段:年级学区2. 4・1普通年级学区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地区新建的开放式学校数暈急剧减少,但在教育界的强烈要求下,仍不断有 不同类型的开放式学校出现。
随着教学空间从“过度开放”向“相对开放”转变,以及学校管理体制等各 方面的不断完善,开放式教学空间设计不断成熟和完善,并且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与欧美等国的开放式教 学空间相比,日本的新型教学空间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 “长外廊串联普通教室”的原形, 并加以变化如加宽外廊空间,使之成为教学空间的一部分,形成年级普通教学区,这样的教学空I司可以灵活地展开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并在通风,采光、节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适合低年级学生使用(图5)2. 4. 2专科型年级学区由于中学及小学高年级分学科学习的需要,在普通年级学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专科型学区,其是指学 生没有固定班级教室,而为各学科设有专用教学空间,各专科学区根据自身方式所要求的而积和设备进行 设计,学生根据所选课程选择相应的教学空间这样的教学空间对无年级制教学I•分有利在专科型学区 布局模式川,普通教学区分化为语文区、数学区、英文区等,和其他教学区两个或数个组合,共用开放空 间,并与其它辅助空间组合在一起,构成不同的学区与学科相关学习材料、电脑等媒体与开放空间综合设置,并配合多种学习形态的桌椅, 形成了自主学习、交流和休息的场所(图6)。
2. 5第五阶段:开放教学空间的发展年级学区与早期开放教室相比,在减少不同授课方式Z间的相互干扰方面进行了很大改善,但在以各个班 级为单元开展教学活动时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干扰因此,近年来在年级学区的基础上,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进一步向重视人文环境的营造和重视室内外空间相互融合、提高各教室独立性的方向发展(图7— 1),对以 往开放式教学格局中所存在的缺陷进行了相应的改善开放式的教学空间不再只是矩形空间的简单并置, 出现了教学空间前后分层布置等多种组合方式(图7-2) o教学空间的组合更加多样化,形成了不同风格的 开放式教学空间3普通教学空间的舒适化发展与相应的面积指标和班级规模3・1使学生感到愉快和舒适的教学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提出了 "友好教室” (friendlyclassroom)和"软性教室"(soft classroom) 的概念,力图在教学空间中营造家庭氛围研究发现,在“软性教室”中,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形是其 它类型教室的2-3倍,其考试成绩也显著地优于在一般教室中学习的学生14J那么,具有家庭氛I韦I的学习 空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首先,在教学空间中应注重运用学生所熟悉的、在家庭中经常能够见到的建筑材料,比如尽量采用木制地 板、减少有棱角的柱子和梁、使用软质材料等;其次,采用教室各种物理环境(温度、湿度、光线、声音、色彩等方而)的适宜化设计,使学生在放松和愉 悦的,情下接受教育。
最后,空间尺度和比例要适合学生特别是低龄学生的使用,创造适宜儿童活动的空间3. 2教室面积是衡量教育建筑的重要指标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中国台湾地区小学生均使用而积是我国《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中规定而积的2—3 倍学生人均而积过小,使学生被固定在座位上,无法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因此改善普通教学空间质量首 先要提高教学空间的生均使用面积在调研的几十所西安中小学中,80%的学校学生人均面积指标达不到 国家规范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班级规模过大,其中40%的学校班级人数超过60人这样不仅无法开展多 种规模的教学活动,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方式也很难保证其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班级规模的不断缩 小己经成为世界各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一般控制在20—30人左右我国由于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 乏,超大规模的班级比比皆是因此,逐步把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将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4普通教学空间的多功能构成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普通教室已经逐步由单一的“讲授式”教学空间向满足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家庭” 氛围的“多功能”教学空间方向发展,形成了普通教学区的概念其主要空间功能类型的不同,进行适 当的增减和组合。
5普通教学空间的弹性.适应性设计传统单一的矩形教室只满足固泄规模的班级授课使用,而多种教学方法的出现必然对教学活动的规模提出 不同的要求,为了使空间能够在不同时段满足不同教学的需要,并进行相应的功能置换,教学空间应该具 备一定的动态适应性对于传统的矩形固定普通教室,如果通过简单的减少班级人数、增加生均使用面积, 也可以具有一定的空间适应性,但是仍无法满足多种教学活动的需要空间的动态适应性设计势必带来普 通教学空间的极大改变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 特定目的教学空间与多目的活动空间并置,通过灵活隔断实现空间的灵活使用(图7-1);2) 特定H的教学空间围绕多FI的活动空间成簇式布局,形成大空间,满足不同规模教学活动的需要(图7-2);6列帕斯7栈的"料帮学K23) “L”型教室单元满足不同规模教学活动的使用要求(图8);4) “L”教学空间灵活组合,可以实现空间的最大灵活适应性(图9)以上仅是对教学空间弹性使用设计的初探,随着学校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学校功能复合化的不断增强, 教学空间会产生更多弹性使用方而的需求,这将成为学校建筑设计研究的重点6适应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室内教学空间建构原则6・1与我国国情相适应普通教室向多功能普通教学区转换是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学校发展的普遍趋势,但国外先进的教学空间是 在一定的教学模式和经济技术背景下产生的,因此,我们应该首先了解我国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的现实需 求,新型普通教学空间的设置要与教育改革的现实背景相配合。
通过调研可知,目前教学空间的发展普遍 滞后于教学模式的改革,两者产生了一定矛盾由此对教学空间的发展提出减小班级规模、增加教室而积, 发展主要教学空间之外的第二或第三空间等要求但同时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区气候、经济 及教育发展水平差別巨大,因此建构适应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空间,重点就在于把握适应我国国情的 “度”和教育发展态势,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差别化设计6. 2对国外普通教学空间模式进行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普通教学空间的发展主要是I韦I绕教室而积指标,班级规模、教学空间的多样化,智能化、舒适化和使 用灵活性等因素展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进过程有些理论和实践经验相对我国的国情还存在相当大 的距离,但却能给我们提供相当大的启示在中小学校设计过程中可以对其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有选 择的借鉴比如第三、四阶段的教学空间存在教学活动相互干扰的问题,我们就应该尽量避免上述类型的 缺陷,转而借鉴发展相对成熟和完善的第五阶段开放式教学空间模式中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向多功能弹性空间方向发展6. 3教学空间的多功能适应性设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还处在摸索阶段,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也都处于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之中,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空间当然也必须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
因此,具有i定的前瞻性是十分必要的,未来 的学校将不断地朝开放和复合化的方向发展,建构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教学空间,关键在于能否提供相应 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教学空间的多功能和适应性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牝教球用面帜凝 (H/间)讯级貼1人(A/K)灘用确 (卅/人)flfl70.0-92.9282.5-33中国台灣帧90(恼貞)112.5(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