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硏究论文•文学批评中的结构・解构与话语结构主义是以结构语言学为理论依据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分析对象或硏究客 体是广义上的人类文化,其兴趣焦点是硏究限定性结构,认为个体现象本身并不 具有意义,而只能在一个系统结构内部与其他因素构成某种关系时才具有意义 更确切说,结构主义是把结构语言学的硏究方法用于人类文化的硏究有人曾把 结构主义的源头溯至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都・孔徳(1778-1857)和人类学 家爱弥尔•杜克海姆(乂译涂尔干1858-1917),但就语言学对结构主义的重要 影响而言,其真正的理论源头应该是操法语的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 尔索绪尔于1906-1911年间在日内瓦大学讲授语言学(梵语和印欧语系语言的 历史比较硏究)1913年去世后,他的一系列幵拓性讲座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 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一般认为,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 促成了现代思想的一场革命,可以与科学史上伽利略的天体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 定律同日而语在索绪尔之前,作为一门科学的语言学并不存在当时的语文学 家们对世界上各种语言进行描述、比较和分析,目的是发现各种语言之间的共性 和关系,探讨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变化,而口往往局限于一种语言 内部的词源或语音变化,因此,是一种历时硏究。
这种硏究的重点在于发现语言 的本质,认为语言与世界处于一种模仿的关系之中:语言是对世界结构的模仿, 因此,没冇自己的结构索绪尔在不抛弃历时硏究方法的同时开创了一种共时硏究方法,即对某一特定时段内的语言进行硏究,强调这种语言在这个时段内的功能,而非某一特定因 索的力史发展他认为语言并不是对世界结构的模仿;语言有其自身的内在结构 和高度系统化了的规则语言就是通过这个内在结构和这些规则发生作用的换 言之,语言交流所依据的语法是一套复杂的规则系统一一包括语音、词法、句法 和语义个体说话者的实际言语和书写都受这个规则系统的制约索绪尔把个体 的语言活动叫做言语,而把制约这种言语活动的规则叫做语言语言学家的任务 就是要通过对言语的个案分析找出语言的规则(律),他们的硏究客体应该是在 所有语言现象背后运作的“语法”,这个“语法”可以用来描写一种特定语言的 结构,能为那种语言提供一个结构模式后来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包括爱弥 尔•本维尼斯特、列奥纳多•布鲁姆菲尔德和诺姆•乔姆斯基,都深受索绪尔的影 响,试图通过对语言规则的硏究建构一个结构模式,即能够描写人类普遍语言能 力的一种“语法”那么,如何建构这样一种普遍语法呢?索绪尔之前的语文学家们认为,一个 词是一个符号,代表着这个词所指的物,因此,词与物是相等的关系。
索绪尔则 认为,词显然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际接触的物所有语言都是由最小的基本 单位构成的,他称这些基本单位为“素”:如音素、词素、义素等语言学家首 先要识别和理解本族语和其他语言中的这些基本单位,然后通过比较和对比硏究 发现这些“素”或语言学范畴的功能和意义索绪尔发现,语言的特性或意义取 决于“索”与“索”之间(或之内)的差异;语言是由语言符号(而非词)构成 的;而语言符号又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能指,即用来标记声音或书写的符号, 另一个是所指,即能指所指涉的槪念(而不是指涉物)声音(或文字)借助能 指把槪念形象从说话者(作者)传达给听者(读者/接受者),后者继而把这种 槪念形象转化为精神槪念索绪尔坚持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能指(词)与 所指(词的槪念)之间的关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拉丁语的nrbor, 德语的Baum,法语的arbrc,英语的tree,汉语的“树”,所指的都是同一个 槪念,但这些词作为能指并不表明任何自然规律或结构,它们之所以被特定语言 (拉丁语、德语等)的使用者所接受,是由历史上的流行用法和审查制度(约定 俗成的真止含义)所使然而能指与所指之间,语言符号与指涉物之间,并不存 在任何必然联系。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说实际上是以康德的自然观为基础的康德认为自然除 非通过人类思想和语言的中介,否则是不可认识的但索绪尔修正了康德的不可 知论,不但认为词和语言可能拥有某一自然的本原,而且认为语言不是纯粹用来 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先于一切思想而存在,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个先验范畴, 是我们扌居以构造世界的原始符号系统语言结构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和吋装、体 育、饮食习惯等社会行为一样,都是通过符号系统产生意义的从方法论上说, 这种符号语言学或结构语言学的革命性就在于:(1)把作为一个形式系统的语言 明确规定为硏究客体;(2)限定了语言形式系统的基本因素或最小单位;(3)设定 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系统的,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最后,(4)把语言看作 形式而非本质,强调语言的共时层面,但同时并不否认历史诠释的逻辑生成把语言看作结构,这是人类的一个发明,是语言学家建构的一个探索模式, 是人们借以探讨社会历史现象的一个抽象的、虚构的模式,结构语言学也因此成 为20世纪探讨人类社会基础结构的理论依扌居从理论上说,对基础结构的探讨 主要依据同一性和差界性原则而这两个原则从本质上又离不开二元对立的关 系比如,结构主义人类学就用二元对立来描写自然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他者 是自然,自然的他者是文化C但这种二元对立的关系严格说来并不就是索绪尔的 差异系统。
对索绪尔来说,语言中只有差异在用结构语言学模式进行分析时, 分析者必须依据差异原则,满足一些必耍的充足条件:这种分析必须由基本术语 构成;这些术语必须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的这种关联必须构成一个自律的独 立于显在意识层面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是语言的、社会的、行为的,是对时间 上各不相关的现象加以组织的一个系统简言之,这是把文化符号的规定性功能 加以改造的一个总体化阐释系统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就通过使用结构语言学的分析模式在 人类学领域掀起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在列维-斯特劳斯看來,神话拥有像语言一 样的结构(正如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认为无意识拥有像语言一样的结构)每 一个单个神话就好比个体的言语讪j制约所有这些单个神话的整体结构就是神话 语言,或限定神话功能和意义的规则与索绪尔一样,列维一斯特劳斯通过对无 数神话进行硏究和解读后,找出了所有神话共有的反复出现的最小单位,他称之 为神话素与音素不同的是,神话素超越文化和时代的局限,在各个民族的神话 中都起到相同的作用;而与音素相同的是,它们在神话的整体结构内部与其他神 话素构成了一种对立关系(如爱与恨),神话的意义就产生于这种关系之中。
俄 国语言学家和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弗拉基米尔・普洛普进一步发展了索绪尔和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模式,在所有俄国民间和童话故事中找出了 31个固定因索, 他称之为“功能”,故事的意义就蕴涵在这些“功能”的差异中法国著名结构 主义批评家罗兰•巴特把索绪尔的结构模式推向极至,认为一切语言都是基于二 元对立关系的自身封闭系统这种二元对立无处不在,甚至存在于单个音素之内(如S/Z中的/s/与/Z/)结构主义批评家的任务就是要找出文本中的二元对立, 指出它们的相互关系,破解文本的语码,并据此解释文本的意义就文学的整体 结构而言,单个文本(如普洛普的单个神话一样)并不构成意义,而只是相当于 言语信息,只有将其仔整个系统中的其他语码或符号或二元对立关联起来,意义 才能得以阐释或诠释从这些结构主义者对索绪尔结构模式的应用和发展来看,虽然应用原则不尽 相同,但其共同点却是显而易见的:他们都把语言作为意义生成的基本工具,而 语言又构成了其自身受规则制约的指意系统在他们看来,一切社会实践和文化 习俗都是受规则或符码制约的对现实的硏究就是要找出这些规则或符码,因为 现实的意义就存在于这些规则或符码之中,存在于由它们所构成的系统之中。
不 管采用什么出新方法,结构主义者都坚信意义是可以阐释和诠释的,即是说,意 义是存在的这与启蒙运动或理性吋代以来流行的现代(主义)思维范式并无本 质的区别:即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的思维范式对现代主义来说,理性是人 生的最佳向导,科学是人类的最大希望,进步是历史的必然,而真理(和客观现 实)终将被发现所有这一切都起因于对自我的确认,起因于由“我思”而确认 的“我在”这就是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所批判的那种确定性作为解构主义的始作俑者,雅克•德里达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发动了一场 思想革命,对两千多年来盘踞西方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了反拨和颠 覆在德里达看来,西方形而上学中的“二元对立”本身就是人的构造或强加于 人的意识形态;始终占主导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以“中心”和“在场”为基础的, 因此抑制了能指的自由嬉戏,使能指屈从丁某一超系统的“超验所指”:即槪念 或哲学据以确立的一个外在指涉物德里达断言,自柏拉图以来的整个西方形而 上学传统是建立在一个根本错误之上的:即寻找这个“超验所指”从定义上说, 这种超验所指也是超验主体,是意义的权威,意义的历史,以逻各斯中心主义、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为表征的历史。
任何诉诸于指涉槪念、试图抑制能指的无限 嬉戏的企图都必然耍设定一个超验所指,它不通过话语的中介就能呈现于意识层 面;它是本原之本原,为从符号到符号的指涉提供终极意义和可靠的终点;它的 意义并非产生于差异或关系,而直接产生于自身,直接提供意义中心而这些意 义中心本身也就是超验所指,如上帝,理性,本原,存在,本质,真理,博爱, 自我,以及逻各斯等渴望得到或占据这样一个中心就是相信终极现实和终极真理的存在,就是把 人的思想和行动根植于一个系统的“此在”,这个“此在”保证和固定语言的意 义,而本身又超越任何审查或挑战这样一个中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 另一个中心形成槪念上的对立,如上帝/人,理性/非理性,真理/谎言,语音 /文字等但这种对立呈现的并不是平等的二元性,而体现了等级差别,因为西 方形而上学总是赋予前者以特权和优先性这最明显地休现在这样的对立中:男 /女,人/动物,灵/肉,好/坏,善/恶等因此,这种二元对立本质上是“等 级对立”:前者优越于后者,后者对前者而言是“增补”或“多余”德里达把 这种“等级对立”统称为“语音中心主义”(针对索绪尔把语音凌驾于文字之上 而言)而西方哲学(或“西方形而上学”,“本体神学”)的自我认同传统又 是以在场为主导价値的:不管它认知的对象多么复杂,不管其学说原理采取哪种 倾向,不管其阐述的内容有什么特姝性,形而上学所追求的最高价値都离不开这 个在场的价値,因此,徳里迖把以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为 核心的形而上学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
通过颠覆这种形而上学的基本前提, 即把在场和缺场的顺序颠倒过来,德里达不但从理论上推翻了西方哲学的理论依 据,而且确立了一套全新的阅读策略,解放了迄今受西方思想束缚的种种新的阐 释方法但是,严格说来,徳里迖的解构主义与其说是解剖了西方思想史上等级化了 的二元对立,毋宁说是展示了这种二元运作,并在展示的过程中对西方思想界的 大师们进行了谱系学式的检验作为结构主义的掘墓人,他首先检验的当然是结 构主义的鼻祖索绪尔和列维-斯特劳斯在《文字学》中,德里达承认索绪尔通 过抽空所指与其表达方式的内容而打破了形而一上学传统但他感到索绪尔的工作 并不彻底:索绪尔只把符号槪念描述为语言学的基础槪念,但没有看到符号的时 代本质上属于神学的时代索绪尔只把词作为声音和意义单位开展硏究,但在振 振有辞地描述语音(声音)的符号指意系统时却忽视了文字,或把文字简单地视 作对声音的重写或繁殖,这与柏拉图对文字(书写)的压制并无二致据这位古 希月昔哲学家所说,表达意义的最好方式是声音,因为言说的词语与意义相符合, 在表迖意义之后稍纵即逝,能证明说话者栩栩如生的存在;而文字不过机械地附 属于言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了语言交流,以文本或写作的方式把令人担心的 材料滞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