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冬眠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临床观察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5562296 上传时间:2021-10-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冬眠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临床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亚冬眠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临床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亚冬眠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临床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亚冬眠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临床观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亚冬眠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临床观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亚冬眠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临床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冬眠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临床观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亚冬眠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临床观【摘要】目的观察亚冬眠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 疗效,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并推测其 可能机制。方法 入选69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冬 眠合剂半量每矿6 h静脉滴注,观察其体温、血压、心率、 呼吸,测定心肌酶谱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平均值、血浆 去甲肾上腺素(NE)、血清钾离子(KO+)和镁离子(Mg2+)含 量,记录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例数和平均住院天数。 结果干预组心肌酶谱肌酸激酶平均值明显小于对照组,体 温、血压、血浆NE含量和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2、5)o1. 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按AMI的治疗常规进 行治疗,给予心电监护、吸氧、抗凝、降血脂、扩血管、B 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常规治 疗的基础上干预组36例患者给予冬眠合剂(氯丙嗪50 mg、 异丙嗪50 mg、哌替唳100 mg稀释后以半量加入250 ml液 体中静脉滴注,每46 h进行1次),疗程35 d,对照组 33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其情绪反应及体温、血压、心 率、呼吸频率变化,测定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MB)平均值, 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血清KO+和Mg2+含量,记录住院 天数和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例数。1. 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

3、以均值土标准差(xs)表 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水准a=0. 05o2结果2. 1干预组的患者均安静睡眠24 h,而对照组患者均 处于清醒状态,且仍时有躁动不安。2. 2干预组在治疗开始后1 h体温明显下降(P0. 05), 对照组各时间点体温变化不明显(P0. 05),两组血压均有 所下降,干预组较对照组明显(P0. 05) o2. 3干预组心肌酶谱肌酸激酶平均值明显小于对照组, 两组下壁心肌梗死(MI)和前间壁MI肌酸激酶平均值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广泛前壁MI和前壁MI+下壁MI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o2. 4干预组血浆NE含量和住院天数较对

4、照组明显降低 (P0. 01),血清KO+和Mg2+浓度高于对照组(P0. 05) o2. 5干预组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发生例数较对照组减 少(P0. 05),但死亡例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讨论3. 1AMI的治疗原则是尽快开通闭塞血管,恢复心肌再 灌注,减少心肌氧耗,预防和减少电解质紊乱和心律失常等 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减慢心率,减少心肌做功是保护缺血心肌、延缓心肌坏死的 重要措施。而AMI患者的恐惧、焦虑、疼痛均可导致交感神 经兴奋,致使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加强,从而加重心肌缺 血,加快心肌坏死的速度和范围。而亚冬眠疗法具有镇静、 止痛、扩张血管的作用

5、1,减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轻 心肌前后负荷,减少了心肌做功,从而保护了缺血心肌,延 缓了心肌的坏死速度,为再灌注MI后重新恢复功能创造了 条件。从心肌酶谱肌酸激酶均值可以看出,广泛前壁MI和 前壁+下壁MI肌酸激酶均值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 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表明亚冬眠疗法确实能够 延缓心肌坏死速度。3. 2亚冬眠疗法可引起轻度的体温下降,从而降低心 肌耗氧量和减缓心肌缺血时高能磷酸化合物消耗速度。Miki 等2曾从细胞水平做了研究,发现低温时心肌细胞收缩力 下降,支持心肌氧耗降低的结论,另外低体温可以抑制炎症, 稳定细胞膜,延缓缺血时细胞膜脆性的增加。已有文献表明

6、延缓细胞渗透膜脆性的增加可以减小心肌梗死面积3。3. 3AMI患者常有烦躁不安、恐惧和睡眠障碍等一系列 情绪反应,已有研究表明,情绪反应能增加心肌梗死的病死 率4。王立毅等5发现氯丙嗪通过有效控制情绪反应对降 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各种并发症和病死率 有积极的治疗作用。意大利的P iccirill。等6报道焦虑患 者QT离散度增加,是心肌复极不稳定的一个标志,是引起 心脏性猝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而且自主神经的不稳定可 引起冠脉动力异常、粥样斑块溃破、出血和血栓形成7。研究结果表明AMI时机体会出现应激反应,血浆儿茶酚胺水 平尤其是去甲肾上腺素反映了早期应激反应的强烈程度 8 o过

7、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可致血小板反复被激活,释放 多种促凝物质及有强烈血管收缩作用的TXA2,导致心肌缺 血、缺氧。而且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凝血时间缩短,形成 血栓和冠状动脉痉挛。过度应激反应可对机体产生多种不利 影响:NE发挥正性变时、变传导和变力作用,使心脏代偿 活动,同时发挥强大的周围血管收缩作用,致左心室负荷明 显加重。此时心肌氧耗剧增,心肌氧供和氧耗矛盾进一步加 大,最后可能使心肌梗死范围扩大;NE减少组织对葡萄糖 摄取利用,同时加强脂肪动员和分解,游离脂肪酸增多,高 能磷酸盐三磷酸腺昔(ATP)的产生减少。缺血心肌细胞的 能量代谢紊乱,心脏收缩功能下降;血中NE等浓度增高, 支配细胞膜

8、上Na+-K+-ATP酶的8受体敏感性增强,二者结 合,通过环腺喋吟核昔酸(cAMP)激活Na+-K+-ATP酶,促 进钾离子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造成低血钾症9;Mg2+ 与游离脂肪酸结合形成镁脂肪皂增多,同时由于肾素-血管 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引起醛固酮增高使肾排出镁增 多,使血清及细胞内处于低镁状态10 O本研究结果证明,亚冬眠疗法通过减少AMI引发的应激 性NE释放,继而减少了心脏做功和心肌细胞内能量代谢紊 乱,减轻了心肌氧供和氧耗的矛盾,有效维持了心功能,并 降低电解质紊乱和由此引发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为血管再 通等治疗争取了时间。另外本研究还证明亚冬眠疗法对心率 无明显影响,亦

9、不会引起明显的呼吸抑制。干预组与对照组 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研究所取样本量较少有 关。参考文献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4: 237-238.2 Miki T, Liu GS, Cohen MV, et al. Mild hypothermia reduces infarct size in the beating rabbit heart: a practical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Basic Res Cardiol, 1998, 93: 372-383.3 Armstro

10、ng S, Downey JM, Ganote CE. Preconditioning of isolated rabb i t Cardiomyocytes:inducion by metabolic stress and blockade by the adensine antagonist SPT and calphostin C, aproteinkinase C inhibitor. Cardiovasc Res, 1994, 28: 72-77.4 Frasure-Smith N , Lespersure F , Jalajic M. Depression and 18-month

11、 prognosis after myocardial infaction. Circulation, 1995, 9(4): 999-1005.5王立毅,孙杰,彭晓东,等.氯丙嗪对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情绪及预后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 10(20): 111-112.6 Piccirillo G, Viola E, Nocco M, et al. Autonomic modulator and QT interval dispersion in hypertensive subjects with anxiety. Hypertension, 1999,34(2): 242.7张作

12、记,王长谦,崔立谦,等.负性情绪于预对冠心 病心绞痛疗效脉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9, 8(3): 189.8 Weissman C, Charles W. The metabolic response to stress: an overview and update. Anesthesiology, 1990, 73: 308-310.9 Sayer JW, Archbold RA, Wilknsen P, et al.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ventricular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 new strategies required mortal!tyre duction. Heart, 2000, 84(2): 258.10 Pietro D . Magnesium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lecular Aspeers of Medicine, 2003, 24: 63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