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中的三要素(精选)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5513198 上传时间:2021-10-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歌唱中的三要素(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歌唱中的三要素(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歌唱中的三要素(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歌唱中的三要素(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歌唱中的三要素(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歌唱中的三要素(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歌唱中的三要素(精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歌唱中的三要素摘要:声乐是门综合性艺术,几世纪来,研究者们试图从生理学,物理学 等方面入手,从而寻找出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更加有利于歌唱。本文注重从 发声生理方面,通过对呼吸、声带振动和共鸣的研究论述,从而使歌唱达到更好 的效果。Abstract: The vocal music is gate synthesis art, several centuries come, theresearchers attempt from aspect and so on physiology, physics toobtain, thus correctly seeks, the science

2、sound production method. This article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from the physiological aspect, through to breathes, the vocal cord vibration and the sympatheticchord research elaboration, thus causes to sing to achieve a bettereffect.关键词:呼吸声带共鸣腔世界上最美的声音莫过于人声,而人体自然是最美好的乐器。说到乐器大 家自然会想到乐器构成中的动力、振动体、共鸣腔三个

3、要素,这也正和歌唱中的 呼吸、声带振动、共鸣腔相类似。乐器要发出美妙的旋律,这三个条件是必须具 备的。人类的歌唱也同样如此,不仅要具备呼吸、声带振动、共鸣腔这三要素, 还必须让这三方面协调运动,这样才能有美妙的声音。下面将分别阐述这三个要 素和相关的研究:一、歌唱中的呼吸一动力呼吸是发声的基础,是歌唱的动力,更是歌唱的生命。19世纪意大利米兰 学院的杰出声乐教师兰佩尔蒂说过“歌唱的学问就是呼吸的学问”,可见呼吸 的重要性。人体的呼吸器官,包括鼻、口、咽、喉、气管、支气管以及肺。其中 口、鼻、咽、喉、气管等是吸入和呼出气息的通道;肺是储存气息的一个器官, 存在于人的胸腔中,其外部由肋骨及控制呼吸

4、的肌肉群等组成。肺本身是不会进 行独立呼吸的,它是靠控制呼吸的两组肌肉群的扩张和收缩来完成呼吸运动的。歌唱艺术,兰佩尔蒂,再版于1887年,第98页。 在胸腔下部存在着横膈膜,它的形状类似于倒置的碗。吸气的时候横膈膜就会下 沉,胸腔随之扩张;反之,呼气时横膈膜上升,胸腔缩小。在三要素中我们首先强调的是呼吸,有人就会发出疑问:“我们每时每刻都 在呼吸,难道还需要学吗? ”歌唱的呼吸有别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日常生活中 说话、换气时大都是用胸式呼吸,用形象的比方来说,是“气球式”呼吸方法(吸 足气时鼓得饱满,随着气的外泄,气球逐渐的瘪下去),如果在歌唱中,我们使 用这种呼吸,就很不利于我们歌唱。这种

5、呼吸方式的缺点是:1、换气较慢。2、 随着气的外泄,音量只会渐弱而不可能渐强。3、当唱了延长音或是一个长的乐 句后,这时气已经泄出大半,如果这时还要再唱一个渐强或是发出一个嚓亮的高 音,就无法胜任。在歌唱中我们使用的呼吸是胸腹混合式横膈膜呼吸法,用形象的比方说, 即是“唧筒式”呼吸方法。在吸足气后,我们通常强调的“保持”就是保持两肋 向外膨胀或是扩张的感觉,即是保持唧筒的筒身不使之瘪下去,然后收缩腹肌及 小腹压迫内脏,继而推动横膈膜上升,这时横膈膜就如唧筒中的活塞,它可以随 着腹肌所施的轻、重、缓、急不同的压力而能使气息控制的十分自如,即使到最 后一点气息时,仍能作渐强或是重音或唱出具有穿透力

6、的高音,而且换气也比较 迅速并吸的较多。然而这种呼吸不像在生活中呼吸那样简单,而是具有高度技巧 性的,是需要经过学习和艰苦有效的磨练才能获得的。这也是目前所公认的最科 学、最理想、最符合生理机能而被普遍采用歌唱的呼吸方法。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是每个歌唱学习者首要解决的问题。初学者不容易一 下子就体会到胸腹混合式横膈膜呼吸的方法。这里我也介绍一种亲身练习的简易 而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坐下,分开双腿然后弯身以双手扶住自己的双踝,吸气, 此时就可以感受到双肋向外扩张的感觉。而后屏住呼吸,再徐徐呼出,呼气时仍 需要保持两肋的扩张感觉而不使之垮下去。然后随着气息的呼出,小腹会自然地 向内收缩。关键在于呼气

7、时要保持吸足气时的状态,也就是两肋扩张的状态(这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唧筒的原理)。第一步做到后,则可以升高身体,双手扶住小 腿,再做同样的呼吸练习。继而再采用双手扶膝,做呼吸练习。最后达到直立呼 吸练习。通过长时间的不间断的练习,学习者就可以掌握这种呼吸方法。二、声带一振动体1854年,玛努埃尔.加尔西亚(子)发明了喉镜,这是声乐史上和医学史 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这位伟大的声乐教师发明的这面小镜子,至今仍为世界耳 鼻喉科医生所使用。喉镜的发明促进了人们对嗓音生理学的研究。也让人们开始 了解我们的发声组织,即声带较为浅显的发声原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高科 技仪器来研究我们的发声器官。现在我们就简

8、单介绍我们的发声的振动器官-喉 器。喉器由软骨、肌肉、韧带和纤维组织膜组成。喉器下面连接着气管。气管上 端连在咽喉上的就是喉头,它是发声器官最重要的部分。声带是一种膜状物,有 颤动性、弹性,并能收缩,它构成声门的边缘,是发声的振动体。前部狭窄和甲 状软骨连结,后端分别和两侧的杓状软骨的声带突连结。甲状骨最大,由左右两 软骨片向前结合而成,如一硬封面书半开倾斜竖立之势。我们要意识到声带就在 喉结里面的位置。声带的发声机能音高取决于它自身的振动频率,而频率高低则与振动体的长 短、厚薄、张力有关。声带发音过程是按这些振动规律来发出声音的。从低音到 高音,声带振动的模式是不断变化的,而它们的共同点就是

9、声带始终是拉紧的, 闭合的,其振动“过渡”到局部振动,由局部振动“过渡”到声带边缘振动,这 一过程必须是在声带向下挡气的状态下完成的。除了声带振动部位变化,声带的 张力也是决定音高频率的关键。维持声带的张力,一方面靠喉头张力肌的作用; 另一方面靠气管内向上的气流吹击声带使之增加张力(紧张),也就是我们常提 到的声带的挡气作用。借助于喉动镜等先进的科学仪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声带的各种运动状 态,通过研究找到了声带的两种机能状态,即重机能状态和轻机能状态。用声带 厚度作波状运动的发声状态称之为重机能状态,重机能状态的声带振动就好像人 在吹自己的双唇发出“嘟嘟”声,双唇做全长、全体积的振动。相对与

10、这种声带 振动,其频率不可能太高,振幼不可能太快,但是音量较响,音质较厚。用这种 状态发出的浑厚的声音在声乐中称为“胸声”。用声带边缘做振动的发声状态称 之为轻机能状态。轻机能状态的声带振动状态打比方就好像双唇在吹小号时的振 动方式,只是嘴唇中部的边沿部分振动。这种机能状态下,声带不作全长振动, 仅用局部,而且声带用的很薄,这样便于起音,便于作快速振动,仅用边缘振动, 便于唱较高的音,音质较轻,音色明亮,有致远性。用这种机能状态发出的纤细,19世纪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加尔西亚(18051906),生于西班牙卡塔洛尼亚市,死于伦敦。 轻巧的声音,在声乐中称之为“头声”。在这里要更加强调的是无论是高音

11、还是 低音,都是在声带有着良好的闭合下完成的,这也是加尔西亚说过的“呼吸是 基础,声门是关键”的意义所在。三、共四腔两个(或多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其中的一个发生振动时,另一个 (或多个)被引起振动,这种现象叫共振或谐振。在声学中叫共鸣。歌唱时的共 鸣和声学意义上的概念有所不同。气息通过适当闭合的声门,使声带振动发出声 音,只不过这种声音是微弱和并不优美的,它必须通过某种腔体来抑制音响中那 些不可取的分音,同肘乂激发那些可增强声门音的分音,从而发出歌唱所要求的 既明亮乂动听的声音,这种能对声音进行调节的腔体称为歌唱的共鸣体。因此歌 唱时的共鸣,所指的是由“共鸣体,作用时产生的共鸣。在声乐学

12、习中我们所说的共鸣器官包括头腔、胸腔、喉腔、咽腔、口咽腔、 鼻腔、副鼻窦(颌窦、蝶窦、筛窦、额窦)。共鸣腔主要起放大声音和决定音色 的作用。很小的声带声音通过共鸣腔音量就扩大了,而旦声音洪亮饱满,致远力 强。共鸣作用能赋予各种音量和音色,并能减轻声带的负担,使发声器官能持久 的工作。特别是高音更需要高度、灵活、准确调节共鸣的技巧。事实上,根据人的生理结构及科学实践证明,除咽腔与口腔外,其它腔体 在歌唱中不起作用或作用不大。一、首先说“头腔共鸣”。从共鸣的三大要素来 看,一个良好的共鸣腔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有一定体积的空腔。2、共 四壁必须具有一定的硬度。3、共鸣腔必须靠近声源。人体头部

13、内充满了脑髓, 而不是空的所以不可能引起“头腔共鸣”。说道这有人就会辩解说唱歌的时候感 到面部有轻微的震动感,以此来说明头腔是可以产生共鸣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是 受了 “面罩”唱法或是其“窦声论”的声乐理论的影响。范纳德曾做过一次试 验,他把鼻窦几乎灌满了溶液,并拍摄可X光照片,并在此情况下歌唱。试验 证明,对歌唱的音质和音量都无影响。这有力的证明了由于窦体体积小,声源距 离远,它听起来的共鸣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二、其次说到“鼻腔共鸣气十九世 纪末;雷斯克和库尔蒂斯提倡“面罩”唱法及“鼻腔共鸣”理论。他们认为鼻腔 具有比口腔还大的体积,具有一定硬度的骨质腔壁,而且离声源也近,所以符合关于人声的研究

14、报告,出于1841年4月12 IEI,第40页。 范纳德(19091971),美国最著名的声乐教师和声乐教育家。 共鸣的三大要素的原理。歌唱者感觉鼻梁上部的面罩部分有轻微的振动的感觉, 即是“鼻腔共鸣”的明证。但是后来的解剖学证明鼻腔腔壁虽然有一定的骨质硬 度。但是它是呈密布的蜂窝状,而且腔壁上还蒙有一定的湿度的黏膜。所以它更 像是一个湿的泡沫塑料的切割面,因而是吸音的,而不是起共鸣作用。所以“鼻 腔共鸣”说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三、最后说下“胸腔共鸣气有人认为歌唱 时(尤其是唱低音时)上胸部分有振动的感觉,即证明有“胸腔共鸣”的存在。 其实胸腔里是肺,它是湿润的类似海绵状的组织,它的作用更倾

15、向于吸音而不是 扩音,不可能产生共鸣。而声带下的气管和支气管倒是有可能产生共鸣的(具有 硬度和体积,距声源近),当声带振动发声后,声波向四方扩散,有一部分向下 扩散到气管和支气管内,引起共鸣,然后再反射回去,逸出体外。这也说明了歌 唱时上胸部有振动的感觉而不是在胸及肺的下端。从这可以看出,人在歌唱时的共鸣体指的主要是咽腔、口腔、喉。“咽”靠近 喉,对音量和音质有最先、最有力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共鸣体。咽腔乂可分为鼻 咽、口咽、喉咽三部分。19世纪声乐权威M.加尔四亚认为“歌唱者真正的嘴是 口咽”,因此,对于歌唱者来说,共鸣的作用以口咽更为重要。“口腔”是另一个 起积极作用的共鸣体,它与咽腔一样可

16、以被自觉控制。口腔中软腭、咽柱、舌头 (还包括下腭)位置的变动可以直接改变口腔的体积大小和形状,从而产生各种 不同的音色。除了“咽”和“口腔”之外,“喉”的作用也不应忽视。“喉”不仅是 一个发声体,还是一个重要的共鸣体在声门上边有一个由楔状软骨支持、由杓会 厌壁形成的类似环型的空间,嗓音中明亮的“鸣响”,则相当于2800赫兹(女声 在3200赫兹上,男声在28002900赫兹上)的高共振峰音就产自这里。在这里我们要清楚认识这些关于共鸣的声乐理论的说法认识它们的误区,尽 管目前我们仍然在沿用。只要我们从概念上明确,不再被这些理论或术语所误导, 它们还是有它们自身的价值的。结论以上所述,仅仅是从人发声的生理角度、以符合科学发音水平的标准来衡 量的。作为专业的音乐学习者来说,我们不仅要学习声乐的技巧,对于发声原理 方面知识的了解也是必须的。它使我们了解科学的发声,对于我们进行声乐的学 习也是很有帮助的。当我们很清楚的认识了我们自身的发声器官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