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重点必记古诗词鉴赏

上传人:凯和****啦 文档编号:205193213 上传时间:2021-10-2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重点必记古诗词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重点必记古诗词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重点必记古诗词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语文重点必记古诗词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重点必记古诗词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重点必记古诗词鉴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重点必记古诗词鉴赏初中语文重点古诗词鉴赏(一)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代: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 *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鉴赏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 ,通俗晓畅 ,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 ,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起句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

2、 ,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 *尚雅的 太平宰相 ,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 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 一样的暮春天气 ,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 ,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

3、下几时回?夕*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 ,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 ,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下,是无法阻止的 ,只能寄希望于它的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 几时回 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为天然奇偶句 ,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

4、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 ,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 ,这一句承上夕*下 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 无可奈何、 似曾相识 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 ,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

5、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 ,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此词之所以脍炙,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初中语文重点古诗词鉴赏(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醉里挑

6、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鉴赏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 ?既 醉 之后 ,为什么不去睡觉 ,而要挑灯 ? 挑 亮了 灯 ,为什么不干别的 ,偏偏抽出宝剑 ,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 ,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

7、也难以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挑灯 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 ,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 ,又继之以 看剑 。翻来覆去 ,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 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 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 、 梦里所想的一切变为现实。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 ,容易显得

8、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 沙场秋点兵 .这个 秋 字下得好 .正当 秋高马壮 的时候 , 点兵 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 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 ,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 换意 ,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 , 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

9、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 ,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 的卢马 的飞驰和霹雳弦 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 ;残兵败将 ,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 ,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 了却君王天下事,又 赢得生前身后名 ,当为 壮 也。如果到此为止 ,那真够得上 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 壮词 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10、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 ,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 !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 *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 梦 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 ,的确是 悲哀 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 ,寄给处境同样可怜 的陈同甫。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 *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 ,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访辛弃疾,留

11、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 ,抒发了 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 ,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由此可见 ,极其豪放的词 ,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初中语文重点古诗词鉴赏(三)从军*代: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宁

12、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鉴赏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 ,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前两句写边报传来 ,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 烽火照西京,通过 烽火 这一形象化的景物 ,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 ,国家兴亡,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 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 、 凤阙 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

13、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 ,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 *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 、 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 ,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 *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 ,以象征的 旗 和 鼓 ,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

14、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这首短诗 ,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 ,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