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在“潜伏”_经济学家范文

上传人:泽玥15****2海阔 文档编号:205188484 上传时间:2021-10-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家在“潜伏”_经济学家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经济学家在“潜伏”_经济学家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学家在“潜伏”_经济学家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家在“潜伏”_经济学家范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学家在“潜伏”_经济学家 冀朝鼎,直到死后46年,他对创建这个国家所做的真正贡献,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个谜。周恩来在审阅冀朝鼎的悼词时,亲笔加上一句“尤其在秘密工作时期中,他能立污泥而不染”。周恩来是冀朝鼎在1949年以前唯一的上级,也只有周恩来真正了解冀朝鼎的作用。 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在成败之鉴回忆录中,专辟一节写到冀朝鼎,名曰:“冀朝鼎祸国阴谋之得逞。”经济学家的秘密身份1939年底,中国环球进出口公司负责人陈光甫,在纽约一家中餐馆面试了一名36岁的应聘者冀朝鼎。环球公司是国民党政府专为促进中美贸易设立的国营企业,陈光甫则是拥有中将军衔的国民政府大本营贸易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光甫后来

2、在回忆录中说,他觉得这个应聘者英语很好,可以成为他的秘书。当时,冀朝鼎已在美国学界小有名气。他从清华毕业后赴美,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就读,并获法学博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根据陈光甫向友人讲述的招聘要求,美国财政部的官员爱德尔向他推荐了冀朝鼎。因为,一些对美国财政政策拥有发言权的学者们发现,年轻的冀朝鼎对中国形势的分析判断总是十分可靠,于是将其意见作为自己对华政策的依据。后来冀朝鼎说,他当时受中共派遣接近美国政府。这些对中国问题的预测和意见来自延安,当然十分准确。精明勤奋的冀朝鼎很快获得陈光甫的信任,并担任环球公司总务处主任。回国后,冀朝鼎逐渐脱离陈光甫,开始接近陈光甫的政敌、国民

3、政府的实力派人物财政部长孔祥熙。冀朝鼎与孔祥熙同是山西人,他的父亲还曾是孔祥熙的老师。冀朝鼎回到重庆后,就住在孔祥熙公馆。和他同住的还有已担任美国使馆经济参赞的爱德尔。他们经常陪孔夫人宋霭龄打牌,这被陈光甫斥责为“不做工作”。显然,陈光甫并不了解冀朝鼎的真正工作。当时,冀朝鼎白天通过美国使馆获得大量情报,晚上就化装直接找周恩来汇报。冀朝鼎回国后,在“平准基金委员会”任职,这个基金会用美国提供的外汇来稳定国民政府货币。冀朝鼎任秘书长,陈光甫任主任。由于孔祥熙的推动和美国方面的认可,冀朝鼎最终主导了拥有一亿美元基金的平准基金会。1944年,孔祥熙任命冀朝鼎为中央银行外汇管理委员会主任,并带他参加创

4、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会议。由于法币与外汇具有密切的关联,领导外汇核心部门的冀朝鼎,开始取得对国民政府的货币政策相当重要的发言权。他逐渐成为国民政府最重要、最信任的经济学家。给国民党出馊主意陈立夫对于冀朝鼎在内战期间的作为充满愤怒。他在回忆录中说,抗战期间就知道冀朝鼎和共产党有关系,但是孔祥熙和后来任行政院长的宋子文者断艮信任冀。陈立夫负责的中统曾告知孔祥熙,冀朝鼎共产党。一天凌晨,孔祥熙把冀朝鼎叫到住处当面质问,冀朝鼎从容应答:“老伯,我跟随您这么多年,您看我像不像共产党?”孔祥熙沉吟许久,说:“我看不像。”陈立夫认为,宋子文一直在国外,“中文程度差,平日均用英文。冀朝鼎这个人英文不

5、错,可能投其所好。孔、宋两人都认为冀很能干,结果冀为共产党在我方参与财政方针设计工作。他专门替孔、宋出坏主意,都是损害国家和政府信用的坏主意”。他举例说,抗战结束后,宋子文主政的财政部提出以200元伪币兑换1元法币。结果国民政府尽收沦陷区的财富,却尽失人心。陈立夫认为,这些政策是“经过中央会议决定的,竟把我们赶出大陆。因为那时老百姓对我们失望极了,心想换一个政府看看,或许还有希望,这种心理帮助了共产党成功”。后来,国民政府发行黄金储蓄券,因财力紧张,宋子文就提出按六折还本。陈立夫一再反对,并提出用第二期增发来全额赎回第一期。“但蒋公太相信宋了,他总认为宋是财经专家。宋说没有其他办法就没有其他办法,从此乃使政府金融信用扫地。”后来,国民政府又发行过美元储蓄券,到期后应以美元赎回,朱子文却不予兑现。根据陈立夫讲述,“这都是冀朝鼎替宋出的坏主意”。政府与民争利日渐疯狂到国民政府统治末期,冀朝鼎参与了号称世界最大币改的金圆券改革。按照设计,国民政府用金圆券强制收兑法币、特别是金银及外币。“与民争利”达到疯狂的地步。美国学者费正清后来分析说,当时最的城市上层中产阶级,手中剩下的少许余财被束缚在金圆券上,平民百姓对国民党事业的最后一点支持,也同金圆券一样化为乌有。不过,直到今天,冀朝鼎提出的促使国民政府经济通胀的建议有多少来自西柏坡,仍然不为外人所知。摘自望东方周刊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