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秋颂济慈(浅析济慈诗作《秋颂》的忧郁色彩)范文

泽玥15****2海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05KB
约6页
文档ID:205184288
秋颂济慈(浅析济慈诗作《秋颂》的忧郁色彩)范文_第1页
1/6

秋颂济慈(浅析济慈诗作《秋颂》的忧郁色彩)   摘要: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之一,其诗作不仅具有浪漫主义的强烈美感,还有着对现实生活的严肃思考,渗透着一种忧郁色彩本文以济慈代表作《秋颂》为例,通过文本分析,探讨了《秋颂》是一首融合了欢乐与忧伤,颂扬与批判的矛盾之作,分析了诗人如何通过忧郁色彩来表现现实的苦难,内心的冲突以及对大众命运的关切   关键词:浪漫主义,忧郁色彩,永恒美    1、引言    明亮的星,我希望能像你一样坚定  ―但我并不想独自灿烂地  悬挂在夜空,永恒地睁着眼睛,  ……  ――约翰・济慈《明亮的星》    在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坛上闪烁着一颗“明亮的星”:造物主慷慨赋予了他极高的诗歌艺术天赋,却不再愿意把更多的好运和寿命恩赐于他他一生命运多舛且英年早逝,有如流星划过朗朗夜空,惊艳灿烂却转瞬即逝然而,他留下的诗篇却焕发出一道道奇光异彩,照亮了整个文学宇宙的天穹人们在悲叹造化弄人、天妒英才的同时,又被他那绚丽多彩的诗章所打动,他就是“声名水上书”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之――济慈他与拜伦、雪莱一道将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推向了一个气势恢宏、群星璀璨的高峰。

然而,济慈的诗歌既不像拜伦那般郁愤,也不像雪莱的乐观向上,在他优美抒情的诗行中,总渗透着一种忧郁色彩,对现实的忧患意识像一支低回深沉的旋律贯穿于济慈的许多诗作中,与想象的美好世界互相交织,使得济慈的诗作不仅具有强烈的美感,还有着对现实生活的严肃思考,形成了浪漫主义诗歌运动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2、济慈的人生写照    济慈才华横溢却命运坎坷他出身寒微,八岁时父亲不幸坠马身亡,十四岁时母亲又死于肺炎他被迫辍学习医,又很快弃医从文然而,悲惨的命运并为因其出众的诗才而放过他,生活中一连串的失意和灾难相继降临在他的身上在亲爱的弟弟因肺炎撒手归西之后,肺结核的阴影又笼罩在他的头上,并最终夺去他年仅二十六岁的生命而就在饱受疾病煎熬期间,济慈绝望地爱上了范妮两人虽然订了婚,但他日渐憔悴的身体使这桩婚姻毫无可能,并且成为一种附加于肉体痛苦之上的精神折磨不幸的人世生活使济慈深刻体会到人生苦短的滋味他一方面想到幻想的艺术世界中寻找快乐和安慰;而另一方面,严酷的现实无时无刻不在对他所追求的“永恒美”提出挑战诗人自己对人生疾苦的深刻体味和对死亡的敏感觉察,无时不与理想中“永恒美”重叠交织,并形成强烈的对照    3、欢乐中的忧伤,热情后的忧郁    《秋颂》便是这样一首融合了欢乐与忧伤,颂扬与批判的矛盾之作:美好的事物总存留有遗憾,欢乐的背后总蕴涵着忧伤。

  从表面上看,《秋颂》以极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和煦温暖、明丽自然的秋景图整首诗篇中洋溢着温暖恬静的田园牧歌式的情调,这或许也是诗人在追求“永恒美”的过程中宁静平和心境的写照在诗歌的第一节中,“秋”是手握神笔的画仙,出色地勾勒出色彩斑斓、硕果累累的丰收画卷秋”和太阳“成为友伴”,共同孕育着挂满果实的植株,并“填满”蜜蜂的“粘巢”在第二节中,“秋”又是安居乐业的农夫他”或者“伴着谷仓”;或者“随意地坐在打麦场上”;或者“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旁”;又或者“背着谷袋”穿梭溪涧……在诗歌的最后一节中,“秋”还是一位天才的音乐家在“胭红”的黄昏里,“他”与“河柳下的小飞虫”、“篱下的蟋蟀”、“红胸的知更鸟”、“坡上的群羊”、“从飞的燕子”共同谱奏出一曲和谐的乡村交响乐在《秋颂》中,济慈摄取了一系列极普通、极常见的生活剪影构成意象,洗练地加以刻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暖意融融的乡村秋收之乐而诗人笔下的“秋”,不仅成熟实在、生机勃勃,而且情深意浓诗人笔下所抒写的仿佛己不仅仅是普通的秋景图,而是他一直心驰神往的世界这里没有悲欢离合、疾病痛苦,有的只是“熟透的果实”、清甜的“果汁”和劳动者的安宁惬意;没有萧条腐败的死亡气息,有的只是绚烂成熟的生命色彩。

  虽然《秋颂》的意境浪漫温和,画面绚丽蓬勃,然而济慈在这首颂诗中并没有忘却世间的炎凉和悲怆透过秋的丰盈,我们似乎又可以看到成熟之后的凋零,体会到诗人在追求和享受“永恒美”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现实重压的痛苦体验秋”在使果实挂满树梢、庄稼成熟丰收的同时,也正与太阳“密谋”一个风雪交加、万物肃杀的严冬那堆起的谷仓,收割一半的田垄,榨取的苹果酒浆虽然象征着成熟后的繁荣与收获,而那“随意坐在打麦场上”,并“为罂栗花香所沉迷”的休闲懒散景象又同时预示着繁荣与收获之后的萧条和衰亡所以在晚秋的黄昏里,那“篱下歌唱”的蟋蟀,“婉转呼哨”的知更鸟,“高声咩叫”的群羊,“呢喃不歇”的燕子所吟唱的未免不是一曲悲叹美好时光即将消逝的哀乐,这也映照出诗人对生命即将消逝的悲伤和对悲惨现实无奈的心境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美好的事物总是昙花一现即使是天才诗人也无法阻挡无情的现实对于美好事物的摧残,所以他的作品中都不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惆怅济慈认为,美和忧郁是孪生姐妹,真正的忧伤只能在最美的、给人带来最大欢乐的事物中才能找到,美好事物的流逝更加使人感到留恋和辛酸秋去冬来,一切丰盈景象不还是要重新面对白雪皑皑的严冬吗?秋天不断地演绎丰收,实际上也是在逐渐走向万物凋敝的严寒。

    4、结语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济慈在歌颂自然永恒美的同时,坚信文学艺术必须反映生活的真实无论多么的美妙神奇都始终像面镜子一样折射出生活的影子面对它,我们既可以看见快乐时的笑脸,又无法回避苦恼时的愁容在《秋颂》中,想象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总是相互交织,作家在浪漫主义的热情中始终渗透着现实的冷静,并通过忧郁色彩来表现现实的苦难,内心的冲突以及对大众命运的关切在“用眼泪浸泡的一生”中,济慈始终以满腔热情歌颂和追求“永恒美”,并以忧郁色彩来表达现实的不幸与内心的痛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