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与实践性—建筑学科视野中的城史研究生教学模式探讨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05076335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放性与实践性—建筑学科视野中的城史研究生教学模式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开放性与实践性—建筑学科视野中的城史研究生教学模式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开放性与实践性—建筑学科视野中的城史研究生教学模式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开放性与实践性—建筑学科视野中的城史研究生教学模式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开放性与实践性—建筑学科视野中的城史研究生教学模式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放性与实践性—建筑学科视野中的城史研究生教学模式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放性与实践性—建筑学科视野中的城史研究生教学模式探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放性与实践性一建筑学科视野中的城市史研究生教学模式探讨Openness and Practicality - Discussion on the Instruction Mode ofthe Course of Urban History for Postgraduates in the perspective ofArchitecture Discipline摘要:本文针对1980年以来城市史的研究进展,对现阶段城市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和展望。 由于各个学科的广泛参与,城市史研究从对城市建设过程的描述性介绍,逐渐发展到关注物质建设 背后的社会结构、观念与价值,以及城市社会的变迁。这一

2、研究趋势的开放性将进一步开拓城市史 教学的视野;此外,城市史教学应该立足于建筑学科的特点,进一步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使建筑领 域的城市史教学进一步走向开放性和专业性。关键词:城市史,研究趋势,开放性,专业性Abstract: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since 1980, urban history teaching form is summed with the analysis and outlook. Along with the various disciplines

3、 extensive Intervention, the research on Histoiy of the city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urban construction process descriptive introduction, began to focus on the underlying social structure building material, ideas and values, and urban social change. The openness of this research trend will further

4、develop the vision of urban history teaching; In addition, urban histoiy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rchitectural subject 4s features, further closely integrate with social practice .The urban histoiy teaching in architecture area should have an open and Practical 1 characteristics.Key word: ur

5、ban history, Research Trends, Openness, Practicality随着城市飞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历史作为鲜活的、兼有精神与物质的文化遗产,早 己经进入学界的视野。城市史教学在各个专业院校的建筑学科广泛开设,对于建筑学 科来说,城市史研究更多地关注人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意地改造自然环境,安排城市 建筑空间与物质环境的活动。目前,建筑学科领域的城市史教学一般通过讲授与讨论结 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思考城市发展的规律,解读作为意义载体的城市空间形式的发展过 程;同时使学生系统地、历史地认识城市发展轨迹,思考其未来,以丰富规划与建筑设 计人员的专业背景。近年来城市史教学

6、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建筑学科教学体系的完善,有待于进 一步向专业化和开放性深入。不仅在多学科交叉的开放视野中使学生认识城市进程中 的历史观,重新理解发展的真正含义,将中国城市生活方式的外在形式与深层的价值 内核结合起来,全面地把握中国城市历史面貌;同时在专业上,训练学生怎样在分析事 实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怎样用证据形成自己的观点,怎样通过调查从不完整的信 息中寻找事实,怎样理解不同的视角所看到的不同事实。1. 教学的开放性视野关于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多元化研究趋势将赋予教学的开放性视野。城市史的研究 领域相对宽泛也受到多学科的影响。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颁布的授予博士、 硕士学位和培养

7、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分类体系为基础,中国城市史的主要 研究集中在历史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与建筑学等一级学科领域内,此外,人类 学、社会学等学科也对城市史研究有广泛涉及。在历史学和地理学科领域,上个世纪以来,城市史的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 面。一方面是从纵向时间上考察中国城市建设的内在规律性的宏观研究,另一方面是 对城市建设的对象进行微观研究,包括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建设类型的城市建 设研究。在宏观研究方面,中国城市建设的普遍规律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研究者普遍认 为,尽管城市建设常遭到破坏,在物质形态的延续上出现断裂,但在城市建设过程 中,其文化的连续性从未改变。芮沃寿认为:“纵观中国

8、城市建设的漫长历史,我们 发现在城址选择与城市规划上,存在着一种古老的象征主义,在世事的沧桑变迁中却 始终不变地沿传下来”。在中国城市建设的漫长历史中始终不变地沿传下来的除了导 致城址选择与城市规划难以变更的宇宙观外,还有很多别的东西,如城市功能,城乡 关系,城市的居民观念,城市中的建筑形态,人们对城市物质建设的态度等等。一些研究者偏重于从纵向时间上考察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规律性,以及城市建设与 地理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者致力于寻求中国古代城市在平面布局上的共同特点,城市 形制的基本模式及规划思想。讨论清代城市形态的还有章生道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 究、芮沃寿的中国城市的宇宙论,介绍了清代对以前城市

9、地理空间结构安排的继承及延续,并强调指出中国城市形态到清代已经定型、规则化。相比前面一些学者致力于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共性的研究,一些研究者更关注不同 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类型的城市建设的个性研究。一些学者对单体城市建设作了个 案研究,涉及到城市功能分区、布局与规划,城市建设与环境等等。也有一些中青年 学者利用新的研究模式研究不同时段的城市建设。还有一些研究者们将城市建设按不 同建设对象划分成不同类型进行研究。在这些分类研究中,上个世纪的早期研究主要 以描述性的介绍为主。这些论述集中在对形态、功能的研究上。此外,在衙署、学 宫、会馆、孔庙、民居等分类研究上,也积累了大量细致丰富的研究成果。而近年来

10、一些关于城市建设史的研究己经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这些研究对城市 建设的关注从城市的修建、修茸或增损上,转移到关注不同时期人们在城市物质外壳 下的生活,关注人们对城市建设的观念和看法,关注城市物质建设所承载的国家与社 会的关系、社会阶层的互动,关注城市建设所承载的社会意义。杜正贞对城墙的研究 不同于以往的就事论事的研究方式,并不关注城墙的修葺和功能形态,而是以上海城 墙的兴废为主线,更多地关注近代以来城市不同人群对它的观念和看法,及建筑所承 载的象征意义的演变。刘凤云通过明清时期地方官衙的空间形态探讨蕴含其中的物化 的文化内涵,从中发掘官僚政治的某些特征之间的矛盾。10)城市建设研究的另一趋势是

11、通过城市建设去探讨地方社会的国家秩序。一些学者 通过对城市建设对象的研究加深了国家与地域社会关系的理解,他们通过考察一些地 方性景观建设,来探讨传统中国社会如何通过文化思想控制来达到国家权力向地处边 缘的基层社会的渗透。(11)建筑学学科属于工学学科,因而较其它学科的城市史研究较多强调技术性与应用 特征。作为与城市建设直接关联的学科门类,建筑学科的研究者较早表现出了对城市 研究的敏感。梁思成、刘敦祯、刘致平、龙庆忠等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先驱者早在上世 纪上半叶就已经对城市史研究领域有所涉足,并对城市史研究的前景表现出相当的前 瞻性。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1944年)中对包括清朝在内的历朝历代的城市建

12、设都加 以了介绍。吴良铺的中国古代城市史纲(1985年,英文版),贺业矩的中国古代 城市规划史则指出城市规划建设对传统的继承与变革、调整。董鉴泓的中国城市建设史,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郭湖生的中华古都一中国古代城市史论文集, 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做了全方位的总结。此 外,路易吉戈佐拉的凤凰之家一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与住宅总结了中国传统城市 营造与西方城市在理念上的差异。吴庆洲主持的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书系的系列研 究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营建研究的深入。口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规划学者专注于对 近代规划史和单体城市规划建设史的研究,13)关注近代以来在外来影响及社会

13、变革的 作用下,城市规划布局与建设的变化。城市历史保护是将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物质空间的重要手段,城市 历史保护也成为城市史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陈志华、阮仪三等学者的多 部著作均为其近年从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经历心得。相关学科的学者也从建筑角度对城市史研究作出了新的探索,历史、社会、人类 学科的学者也关注对城市建筑意义的重新挖掘。城市建设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 意识对历史、事件、地域文化、信仰进行有选择的记录,然后对这些记录加以公认, 并通过寺庙、祠宇、碑、堂等各种纪念设施的建造,构筑公共空间,创造经过淘汰、 强化、选择的公共记忆。就城市建设的意义来说,它是人们有意识

14、的社会性活动,包 含着社会关系及社会背景;表达着建设者的思维与寄托。在中国城市景观的形成发 展过程中,个人、地域社会、文化传统、政治权力都被统合在其中,因此通过城市建 设史的研究,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城市历史、城市人物、生活的具体面貌,还可以通过 由时代的记忆与选择构筑起来的公共记忆空间,去透视那个时代的城市社会各种势力 的力学关系。近年来,在欧美和日本,重新发掘城市建筑物意义的研究十分兴盛。在各种研 究中,法国“记忆的场所一一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一一社会史”的研究最为重要,这 项由130位学者参加的巨大的学术工程巳编为七卷本出版。中国学者关于该主题的 积累尚少。王晓葵的研究是一个开创性的研究,通过

15、对黄花岗和广州革命烈士陵园的 分析,试图揭示在陵园景观形成过程中革命政党、政治权力、地域社会、个人之间 复杂的互动关系。李恭忠对中山陵的研究同样新颖,该文以中山陵开放的纪念性为切 入口,分析其背后两党政治的特点与社会背景的变化。这些研究从建筑同政治文化 的关系入手,结合建筑中的行为与仪式方面的研究,从另一个侧面作一新的探讨,打开了城市建筑研究的新局面。我们注意到,在建筑史学界中,一些敏锐的研究者们在这一新的诉求下开始了对 物质外表下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探索。如徐苏斌通过对天津劝业会场和城市公共空间的 研究,关注开埠城市建设背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互动关系。(19)在研究生的城市史教学中保持开放的视

16、野,采取多学科整合的研究取向,将新鲜 空气引入教学中是十分重要。但是建筑学领域的城市史教学一方面应尽可能掌握其他 学科相关研究的优秀成果,同时也应对其指导城市建设的实际应用前景有清醒的认 识。2. 城市史教学的专业性尽管城市史研究生教学巳做出了很多改革和尝试,如讨论组、主题研究等等,但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教师教学的惰性状态以及教育与社会脱节、教学内容 陈旧、不重视实践、缺少交流机会、缺少协作精神的现象依然存在。对于建筑学学科来说,城市史的研究因为其自身的应用性特征,且能够直观地与 现存城市建筑实物形态对照,因此其研究有利于研究成果的最终应用与转化,与现实 生活中的建筑设计及城市建设和保护结合起来。对于建筑学科的城市史研究者而言, 从其他学科中获取宽广的研究视野是拓展研究的必要基础,同时不能忽视其基于工学 学科的定位。建筑学科自身属于一门综合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