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998861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论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论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论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论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关于民族声乐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民族声乐民族音乐理论民歌声乐教育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的民族声乐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中西混杂、特色模糊等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主 要原因可以归结为:民族音乐理论的边缘化,民歌在现代社 会的式微,声乐教育的技术本位,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 科学性缺乏系统总结,民间与音乐院校缺乏和谐有效的协 作等。民族声乐是运用民族语言和民族审美来表现民族的音 乐风格,是表达民族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上世纪八十年 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民族声乐 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民族声乐在“继 承”和“借鉴”的天平上已岀现了明显的倾斜,很多歌手

2、盲目地借鉴”和模仿,从而形成了中西混杂、非中非西 的演唱模式,民族声乐的发展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一虽然 不断运动,但却原地踏步、裹足不前。形成这种现象的原 因是广泛而深刻的,笔者以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 面。1.民族音乐理论的边缘化阻碍着民族声乐的民族性发 展自“学堂乐歌”始,欧洲音乐在音乐教育和城市音乐 文化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音乐教育中,几乎都是沿用 欧洲的音乐教育体系,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根本得不到重视。 重彼必轻此,对欧洲音乐体系的推崇使我国的民族音乐理 论逐渐被边缘化。七十多年前,著名音乐家王光祈先生指出:“中国虽万 事落后于他人之后,但音乐理论一项,由于在历史上倍受 重视,学者辈出

3、,成绩卓著,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毫无 愧色。”:中国音乐理论与西方音乐理论固然有十分相近的 地方,如都有7个基本音级、12个律位,节奏节拍亦有相 似之处,但是在许多传统特色突出的地方,西方音乐理论 是无法体现的。譬如,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各种乐谱对演 唱和演奏者留有的余地比西方古典音乐要大得多,“死曲活 唱”、“死谱活奏”、“框格在曲,色泽在唱”、“移步不换 形”等说法都表明中国传统音乐中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要求 是非常高的,相对于西方音乐的“按谱演唱”给演唱和演 奏者发挥艺术才能、展现艺术个性、表现艺术情感提供了 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机会。如果一味的遵循西方封闭的、 规范的“按谱演唱”,必将抹杀我国

4、传统音乐的精华。再如, 我国传统声乐中的一些特色唱奏技巧(如“花音”、“苦音”、 “噢音”、摇声”等)、少数民族演唱技巧(如蒙古族的“ 诺古拉”、“呼麦”、新疆的“木卡姆”、侗族的大歌等)以及 诸多的传统民歌、戏曲的润腔方式是西方音乐理论根本无 法解释的。所以,要使民族声乐得到更大的发展,要使民族声乐 的“四性”(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中的民族 性永不褪色,就必须建立起和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并行不悖 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夯实民族音乐理论的根基,充分挖 掘其中的优秀因子,让民族声乐焕发时代的活力。2.民歌在现代社会的式微弱化了民族声乐发展的基础民歌不仅为戏曲、曲艺、器乐、民间歌舞提供了丰富

5、 的素材,它还是我国民族声乐的源头和生存的土壤。民歌 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到的演唱形式和发声 方法(中国音乐学院张佩吉教授将它总结为“真假放收摇擞 颤、滑甩花舌顿夯泛”)对我国民族声乐技巧的形成、风格 的凸显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民歌还是我国的民族声乐创作的 重要素材来源,很多流传广泛的歌剧拔萃曲、歌曲都是在 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例如,洪湖水浪打浪就是以 襄河谣为基础,北风吹就是以小白菜为基础, 红头绳就是以捡麦秆为基础,等等。然而,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西方音乐文化的人侵对我 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形成了猛烈的冲击,有千百年根基的民 歌也未能幸免。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 深人和

6、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交 替冲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 伴随着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崇拜,国人对大量涌人的西 方音乐倍加青睐,趋之若鹫,民族声乐也走上了向西方声 乐借鉴、找寻所谓“科学性”的时代。另一方面,工业化、 城市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向也使我国的民歌失去了赖以生 存的基础。在二者交夹之下,传统民歌艺术的生存陷人危 机,民歌正在逐步远离人们的视野,成为昂扬的现代化进 行曲中的“杂音”。民族音乐家田青悲观地说“现代化对民 间歌曲的冲击比还要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 华民族文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危险。”面对民歌的式微,我们既要充分了解民歌在民间的真

7、 实生存状况,也要广泛认识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对民 歌提出的新要求。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和人们艺术欣赏水 平的提高,要求民歌原封不动地“代代相传”是不现实的。 我们要充分了解民歌发展和演变的规律,让广大人民群众 从根本上意识到民歌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积极 行动起来,去抢救、保护、继承、发展民歌,共同创造既 传承传统,又适应时代的民歌发展新时代。3声乐教育的技术本位使民族声乐有着“炫技”的不 良发展趋势目前,在声乐教育中,技术至上的趋向比较突出。人 们往往把“高音”与“技术水平”划上等号,而忽略了风 格、韵味、统一等因素在歌唱中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也使歌唱者从一开始就走进了唱声音、进

8、而走向了唱高音 的死胡同。在追求极限的审美观点的诱导下,一些教师在 声乐训练中不顾学生自身的条件而一味地为他们力拔高音 或进行高强度的训练。这种训练方向上的偏误使学生只顾 埋头钻研技术,甚至卖弄技术,而忽略了声乐应有的风格、 神韵和灵魂。古人云“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 (汉桓宽(盐铁论),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高音,只能 使声乐教学走上期求“利声”而忽略“中节”的歧途,使 声乐表演形成“炫技”的不良发展趋势,这既不利于声乐 的发展,也不利于歌唱艺术的普及与传播。对炫技的趋之若鹫使得很多民族声乐演唱者失去了应 有的独特风格。风格、韵味、语言是我国民族声乐的核心, 而这个核心与生活又是紧密相连。郭

9、兰英从小就有深厚的 山西梆子的唱功,郭颂唱过多年的东北二人转,才旦卓玛 童年生活在雪域高原,白秉权踏遍了陕北的黄土高原求贤 若渴,何纪光趟过了三湘四水四处拜师,彭丽媛有山东戏 校的求学经历,李谷一从小练就花鼓戏的童子功,没 有在草原生活是唱不出长调的,不了解陕北农民的悲苦哀 愁更是体会不到信天游的味道的,没有山里人的情怀是难 以唱出山歌的神韵来的。在XX年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 赛学术研讨会上,总顾问周巍峙说道:“建国以来到现在, 民族声乐艺术逐渐变得比较单一。现在的民族声乐艺术没 有多样化了,风格比较雷同。希望舞台上的歌唱家们都能下凡,深人到群众中间,多听一听,立志于发展民族唱 法的歌唱家们

10、要多向民间学习。”的确,对于风格的找寻我 们不能停留在去模仿、去克隆,我们要“下凡”去寻根, 去采风,去溯源,去寻找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技术 与风格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民族声乐的表演上,在民族声乐 作品的创作上也有较明显的体现。近年来,虽然一些具有 浓郁民族风格的新作品不断地涌现出来,但我们仍然可以 看到大量的创作手法雷同,缺乏风格特色的民族声乐作品。 如,一些作曲者本身学的是欧洲创作技法,没有民族民间 音乐基础,也无田间地头的生活感受;一些作曲者急功近利, 或为出头露脸,或为蝇头小利,把技术奉为“上品”,利用 技术“无病呻吟”,甚至在“怪”字上做文章;一些作曲者 为了迎合部分歌唱者参赛或演出

11、的需要,不惜抛开一切, 只是根据歌唱者的技术特征进行“量身定做”,等等。创作 与演唱是紧密相连的,作品是凸显歌手个性的关键。没有 好的作品,歌唱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创作者 们应走进自然去汲取大地的精华、走进民间去汲取生活的 精华、走进传统去汲取文化的精华,而不能脱离生活、脫 离群众、脫离本土闭门造车。4.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科学性缺乏系统的总结自上世纪中叶起,由于“继承”和“借鉴”的争论, 诸多专家就科学性开始对民族传统声乐与美声唱法的比较 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比较和论证,人们认为,民族传统 唱法在呼吸、用嗓、共鸣腔的运用和吐字、咬字等方面的 大多数原则和美声传统唱法是相通的,其科学

12、性在实践中 也逐步被证实。但由于不同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人文环境、语言 特点、审美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加之我国传统民族声乐 种类繁多,且每个种类又有着不同的生存土壤,中西声乐 文化必然会歧异纷呈。在这些歧异中,有的是可以以科学 性为检验标准的,例如在真假声运用上面,美声唱法主要 运用真假混合,而传统民族唱法中以真声居多,且真假分 截明显,这样容易产生挤卡喊叫、破音现象,严重的可能 导致声带病变或倒嗓等,这是可向美声唱法借鉴的;有的是 不可以以科学性来衡量的,传统唱法中的一些特色用嗓技 巧,如“蒙古族民间歌手在演唱长调的拖腔时,喉头往往 偏高,采用不同于vibra to的颤音方法造成马头琴的装

13、饰 效果;维吾尔族的民间歌手习惯将嗓音做靠前靠后的急速交 替,表现诙谐风趣的音乐情调;藏族歌手为展示歌声的开阔 深远而运用喉头压力使声音有较大幅度的摆动,造成某些 喉部的装饰音;傣族民歌因语言的特点而使声音带一些鼻音 等等。”这些技巧可能不符合西方人的审美习惯,但却能体 现强烈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不能说其没有科学性。有 的是与美声唱法有共同点并有独到之处的,如声乐教育家 张畴通过对云南滇剧声腔艺术的多年研究,在论及滇剧艺 术家彭国珍的演唱和教学体系时,将之与美声唱法作比较 后总结道:“但凡西洋美声唱法在发声方法所讲究的诸多问 题,滇剧声腔演唱与教学中均已涉及。且在呼吸用气、训 练起音、唱高音

14、、声区过渡与音色统一、呼吸训练与发声 训练及语言训练三结合、意念与机能的辨证关系等诸方面, 均有独创见解,亦有成套的教学方法和完整的教学体系。” 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民族传统声乐的科学 性。我们可以将美声唱法作为科学性的参照物,但不能将 其作为检验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唯一标准。我们的当务之 急是应该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系统地研究、归纳和总结 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分清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不科学 的,哪些是可以或不可以用科学来衡量的,并对传统民族 声乐的科学性予以充分的论证。5.民间与音乐院校缺乏和谐有效的协作民间与院校是我国民族声乐范畴的两大主体。民间是 产生和传承传统民族声乐的根据地,院

15、校则是教育和发展 民族声乐的主阵地,二者应该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我国民 族声乐事业的发展。但在民间与院校并存发展的多年中, 二者在人们的意识之中逐渐演变成两种对立的范畴,分别 是落后”与“先进”的代表。另外,由于经济的发展和 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广泛引人,院校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而民间则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院校已逐渐呈现出主导意 识。民族声乐教育体系是以院校为主要载体,民间则多为 自生自灭。院校的优势与民间的弱势所形成的巨大落差必 然促使人们产生派别意识。回顾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民间与院校曾有 过多次成功的合作与交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音 乐学院请民歌手张天恩、朱仲禄等教唱陕北、山西

16、民歌和 青海花儿,上海音乐学院请京韵大鼓艺人王秀卿传授曲艺 唱法,请民间艺人丁喜才教榆林小曲,等等。同时,诸多 民间艺人也向院校师生请教、切磋。这一时期,民间与院 校的相互交流、默契配合,不仅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声乐人 才,也为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如 今,由于人们对院校的过分推崇和对民间的傲慢与偏 见”,二者的优势不能互补,不能和谐有效地协作,大有分 道扬镶之趋势。如果说今天的民族声乐发展必须强调科学 性、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那么院校在体现科学性、 时代性上是极具潜力的,而民间在民族性和艺术性方面则 是更具优势,两者只有有机地结合,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 乐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