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问答随风倒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4979742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课堂问答随风倒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生课堂问答随风倒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生课堂问答随风倒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生课堂问答随风倒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生课堂问答随风倒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课堂问答随风倒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课堂问答随风倒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生课堂问答“随风倒”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摘 要】学生课堂问答“随风倒”现象并不少见。针对这一问题从 学生、教师心理的层面入手进行原因探究,可据此得出四条对策:一是探 讨,克服盲从行为;二是交心,消除盲从心结;三是融洽,构建心理暖场; 四是解惑,畅通思维之路。【关键词】高段学生课堂问答随风倒对策【场景回放】一次听课活动,最后的作业环节。张老师拿着作业本问道:“这道题 目谁来回答? ”(题目内容是根据意思,从“词语盘点”中找出相应的词 语)在儿只高举的小手中,张老师选择王X同学回答(后来才知道其为学 习委员)。王X 一道一道说了下去。当说到“形容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时,王X说是“天涯海角。”张

2、老师随即问道:“对吗? ”下面同学异口同 声道:“对。”于是,王X又讲了下去听到这里,笔者不禁愣了一下,这答案怎么是“天涯海角”呢?应该 是词语盘点中的“与世隔绝二虽然执教教师当时没及时指出,可学生怎 么会那么众口一词,一个也没有提出异议呢?下课后,笔者悄悄地询问了 一些学生,他们是这样说的。学生1:王X是学习委员!她一般不大会错。她怎样讲,我就怎样讲。学生2:开始我选的是“与世隔绝,后来看着大家讲的都是“天涯海角”,我怀疑自己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所以也就随大流了。学生3:起先我相信自己是对的,后来我感觉,若我一个人与别人不 同,自己觉得怪怪的。学生4:我是看出选“天涯海角有点不对头,

3、但别人都这么说了, 我也就跟着讲。张老师起先好像没反对呀!听了这几个学生的回答,笔者不禁感慨:我们的学生,怎么会如此相 信别人。虽说,起初也有异议(从他们的回答中可知),可还是在一片异 口同声中随大流了。类似从众行为,我们平时的课堂问答中也不少见。我 们称之为课堂问答“随风倒二其行为的实质是缺乏分析判断,盲目地接 受多数人影响的结果。这种行为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如它多半会压制学生的见解,影 响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对群体的一致见解,学生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当 然就不知道自己的创见是否正确,更不会得到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从而影 响了自主思维的激发和培养。同时也多少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完善。盲从别 人,

4、以同学的对错为对错。久之,思维上养成了依附他人的习惯。思维缺 了自由,少了独立,其人格的形成及完善也就是一句空话而己。【原因探究】学生课堂问答“随风倒。除了教师权威自居,问题偏难等原因外, 还跟教师、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一定关系。通过平时的实践和资料的收集, 笔者认为方以下四种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一、迫于压力迎合期待学生课堂问答“随风倒”,应该跟教师的“有意”培养有关。如教师在讲完一个知识点或一个环节后,常会问道:“听懂了吗? ”待听到下面 稀稀疏疏的回答,便会提高嗓门再来一遍:“听懂了吗? ”“听懂了!”学 生齐声答道。教师这才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此乃课堂问答常见一幕。 此种情景,教师的目

5、的或用意,无非是需要这句齐刷刷的话,满足其心理 的需要,烘托一下课堂气氛,显示学生是积极参与的。至于是否真的都听 懂,则不会去深究。教师如此要求,无疑会给持有不同见解者以很大的心 理压力,使他不得不从众。二、避免犯错求得保险学生课堂问答“随风倒”,在其潜意识里,有种避免犯错的保险情愫。 混在人群中跟着众人回答,既轻松又省心。而站起来回答就差远了,你骤 然成了全场焦点,那心理压力,两者感觉大不一样,更不用说站起来回答 错了。也许有人以为太言过其实!其实“随风倒”者,多乃学习成绩中游 或中下的学生。他们多半缺乏能言善说的课堂本领,儿乎没有游刃有余的 问答表现。三、信人轻己习惯使然也许在这些学生的内

6、心深处,众人,或众人中的某些人,在课堂回答 中,总是好过自己。特别是那些优生,他们的回答也往往代表正确的一面, 而自己,跟他们确实有点距离。于是,这种相信,可能会积淀到“随风倒” 者的心理深层。久之,耳濡目染,在别人正确、优秀的不断强化下,这种 相信没准会逐渐升级,最后质变为盲目相信,其表现行为就成了“随风倒气四、时间紧迫无奈所致课堂问答,问与答之间多少有些时间限制,否则其他环节的教学就难以完成,这就决定了学生思考时间的短暂和紧促。由于时间上的仓促性, 加上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准确性相对较差,遇到需要转个弯、探个究竟的 问题,那点滴时间思考,显然不够。当然,思考全面、思考准确也就无从 谈起。于是

7、,在其他同学争先恐后的回答中,他们几乎想也不想,就选择 顺从了他人的意见。【策略探寻】根据以上的原因分析,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对应策略,在实践中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一、探讨,克服盲从行为(-)利用情境交流选择一些课堂问答“随风倒”的案例,这些案例应尽量贴近课堂教学 实际(对人物姓名适当处理)。如此,有助于学生感同身受。我们来看一 则案例。数学课上,陈老师分析完这道应用题后,大声问道:“现在懂了吗? ” “懂了。”我和着众人的声音,其实我根本不懂。“不懂的举手,不要不懂装懂。”陈老师提醒我们。我刚欲举手,可环顾四周,竟没有一人,我又看看和我成绩差不多的 儿个,都没动静。于是,我也放弃了。“王XX,

8、懂了吗,还有任XX,有问题吗?陈老师报了好几个名 字,还点到了我,他显然不放心。随着一片“懂了”声,我又附和着说:“懂了。”陈老师就布置了一道 题,现场检测。我一看,傻眼了,偷看起同桌。同桌不耐烦了,小声嚷道:“刚才不 是说懂了,怎么又不会做了? ”确实,这则案例里面的“我”面临好儿次机会,自己也有解决不懂的 愿望,遗憾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众,最后被同桌揶揄。深入剖析到此, 学生对盲从行为,无疑又多了份克服的决心和勇气。(二)利用专题互动最近,笔者在班级中组织学生就“课堂上要不要从众”展开辩论。正 反两方的选手都能以鲜明的观点,来诠释“要”还是“不要”,激烈的场 面出乎意料。以下是部分观点摘

9、录。要从众的观点摘录1. 同学认真思考,积极举手,我也应该这样。这种从众就要得。2. 同学回答后,自己经过思考,也赞成这种说法的,这种从众就允许。3. 同学能在回答中说出自己的疑惑,我也应像他们一样。这样的从众 就需要不要从众的观点摘录1. 别人不举手,我也不举手。别人举手了,我就举。这种从众就不要。2. 有自己的想法见解,当听到别人的回答,便不管对错,毫不犹豫地 顺从了别人的回答。这种从众不可取。3. 自己稀里糊涂,别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当然就反对通过辩论,学生深化了对课堂问答从众行为的认识,即因其合理积极 肯定,盲目从众需要克服。二、交心,消除盲从心结(一)教师主动出击,实施针对交心针对

10、交心,就是有选择地面对面进行心灵的沟通。一般地说,对那些 回答从众、声音响亮、有时还伴以起哄、指名回答乂说不出理由的学生就 可针对交心。如笔者班上的吴XX同学,语文课一味跟着人家说对对对, 错错错,笔者就和他单独交流。先听他说这样做的真实想法,了解到他以 为声音响了,真理就在他这边,想以声夺胜。笔者开导他,课堂回答关键 不是说对或错,而是说对或错的理由。而且这个理由根据,还得经过自己 的思考。这样儿次交流下来,他课堂上改进了不少。当然,这样的谈心, 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若我们用真心、真情去做,是有可能在学生的心 灵深处泛起涟漪,激起波澜的。(二)搭建沟通桥梁,经常QQ交心QQ交心,很少有师生

11、面对面的紧张感。金XX同学在QQ里告诉笔者, 面对旁边儿个阅读分析都比较出色的同学,每每听了他们的I口1答后,总是 放弃自己的观点,拿他们的说法当成自己的说法。她感到很无奈,想让教 师给支个招。笔者和她进行了好多次QQ沟通,可在一个问题上卡住了。 她认为,盲从优生,往往正确率较高。针对她的糊涂观点,笔者和她进行 了多次QQ联络,后来建议她去百度中搜索求助,果然,网友们给她提了 许多建议:1. 你虽然接受了人家的回答,可你真懂吗?要是不懂,还不是生吞活 剥,吃在肚里消化不良。甚至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2. 你回答时,总是放弃自己的想法,也许你的也是对的,甚至见解独 到呢!况且,你可以把自己的观点

12、和别人的想法整合起来,形成新的思路。3. 不怕错,即使说错也没关系。因有错才学习嘛。相信自己,人不自信,谁信之?你说呢!看了这些建议,她的想法开始转变。儿天后,她QQ里对我讲:“老师, 现在课堂上,我努力在改变自己,我应该相信自己,即使说错了,也不要 紧,因为我的想法我做主嘛!”笔者心头一热,随即发了一张笑脸和一只 大拇指,表示肯定和赞赏。三、融洽,构建心理暖场(一)改变心态,亲近学生学生的“随风倒”,跟教师课堂“权威有关。更多的是对于不依从 他人而敢于发表己见的同学,当做另类看待。殊不知,我们的课堂问答, 好多是一些主观理解题,答案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各人理解角度不同, 见解也不尽相同,只要

13、言之有理即可。因此,克服教师的权威心态十分重 要。教师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状况、表达水平等方面来 思考和引导。而不是想当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同样,对学生提一些“懂了吗,对不对,掌握了吗”之类的话,实 践证明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学生肯定顺着你回答。若定要问,不妨待学生 回答后,检测反馈一下,是否真的学懂。那样,教师对自己的这种“要众” 心态,多少会有所感悟反省,而变得心平气和。(-)改变方式,贴近学生教师在抛出问题时要多做一些铺垫,多给一些中差生思考的时间。尤 其在个别优生举手示意时,教师应耐着性子等待一会,让中差学生思考。 此时,教师殷切的期待,适当的点拨,无疑是加速学生深

14、入思考的催化剂。没准学生的见解甚至独到的见解,就会从这短暂的等待瞬间迸发出来。为 防止他们放弃思考,一般情况下,对首个或前几个学生的回答,我们不妨 对优劣、对错暂时不表态。而应该多用“这是你的见解,其他同学或许也 有自己的想法,我们等一下,也听听他们的”之类的话语,促使学生继续 思考,防止他们“随风倒”。四、解惑,畅通思维之路(-)课前早准备既然课堂时间有限,思考无法深入。我们不妨在课前做文章。告知所 要问的主干问题或关键问题,以利于学生及早思考,充分准备。当然,我 们也应提供问题思考的思路及方向。这样做,无疑提升了学生课堂问答的 积极性、准确性。有时,想不如写,因为写下见解的过程需思考、分析

15、、整理。研究表 明,如果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观点,那么,他对自己最初的观点就产生了 某种承诺,从而会减少他的从众行为。因此,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常让学 生把自己的感悟、见解,结合自己的分析写在本子上,那么在课堂回答时, 他们己有了充分的思考,同时又有了字面的整理,表达的流畅性相应提升, 被同学的见解左右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二)课后再反馈学生的不懂,需查找疑源。是不专心听而不懂,还是理解上偏差,抑 或无法理解等其他原因所致。笔者曾经询问过因不懂而盲从的学生小丽。 她起初低头不语,问她是不专心所致,她拼命摇头。问她是哪一步不懂, 她也默然不语。这样僵持了几天,我才从其他同学处了解到,原来,她碰 到这类溶液浓度应用题,就傻眼了,一窍不通。原因既已查明,举措便会 针对方效。由此,我们通过优生互助结对,教师单独辅导,家长从中配合, 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有了收获。小丽从最初对这 类应用题一窍不通到初步领会、试着模仿,再到深刻领会、自编自答,自 信心有了很大提升。参考文献: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国.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赖华强,编著.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 9.(浙江省杭州萧山区义蓬第一小学311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