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979223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壮大县域经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大财政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是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在全面 加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我市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 农村的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广大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和深化,一些 欠发达的乡镇,财政困难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种反差不利于缩小 我市的城乡差距,不利于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因此,进一步完善 和调整目前的财政体制,并适当向下倾斜,保护基层政府发展经济的 积极性,对于促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分配制度在实际中反映不够科学。主要表现在上级财政在政策、体制的设计中不够科学。一是在固定收入的划

2、分上,税源较集中、稳 定性强的主体税种大多划归市级,而税源比较分散、征管难度大、稳 定性差、征收成本高、增收潜力小的小税种则属县一级固定收入。二 是在共享收入的分配上,往往是市级政府得大头,而县一级政府作为 培植税源、发展地方经济的主体却只能分得较少部分。三是在现行税、 费并存的体制下,行政事业性收费也是县一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多数费的收入都属上下级政府共享。由于收入分配不合理,客观上 削弱了地方财力,影响了地方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财 政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各级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不当。省级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有些地方不明确,不合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3、制度不够规范。一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原体制基数上演变过来的,是一种新旧体制衔接过程中的既得利益 的补偿,对均衡地方财力、解决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的作用并不 明显,与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本意不相符。二是上级对下级 的专项补助分配和使用与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不相适应,其分配办法 也不规范。三是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的某些补助地方的资金,还没有统 一纳入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范畴,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统筹运用存在 脱节现象。切实发挥财政政策的扶持力度通过落实促进各项财政政策,促进县域经济与财政制度体系和谐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行财政体制已实施多年,客观情况 已发生变化,财政体制也应及时配合调整

4、。上级政府直接负责的社会 事务经费应由上级财政安排;上级政府与县一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 务,上级财政要保证,不能变相或间接由县级财政承担。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办法,增加地方财力。应提高对县 一级财政税收返还的比例,增加地方分成;调整增值税的征管范围和 分成比例。改变企业所得税按行政隶属关系共享的做法。适当缩小市、 县共享范围,建议将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土地使用税、交通重131点建设附加费等,加大比例甚至全部下划给县,增加地方财力,缓解 县一级财政困难。要完善对政府的转移支付办法,并重点向欠发达地 区倾斜。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合理确定税收管理权限,充分体现一级政府, 一级财政,一级财权。对

5、县一级税收任务的确定,由市主管部门与县 级市人大共同确定下达,以求任务一致,赋予地方政府适度的地方税 收管理权,以利地方因地制宜挖掘税收潜力,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结 合税收制度改革逐步培植地方主体税种。还应考虑将房产税、土地使 用税、车船使用税等作为县一级主体税。妥善处理县一级政府性债务问题。应分清债务性质,分类解决, 多渠道化解债务,减免当地财政每年还债数额;对国债利息等可考虑 降低或免收,国债转贷资金用于社会公共设施基础建设的本金免收, 以体现对县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同时,针对县域资金紧张的状 况,应及时指导县乡财政充分利用各项财税和金融优惠政策,包括应 积极利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

6、税收优惠政策和开发银行软贷 款,切实发挥政府财政贴息和资金担保的杠杆作用,加大各级财政对支农投入的力度,支农资金整合的力度。要根据财政状况的实际,将 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应重点扶持那些现代农业中效益较好的 龙头企业,以及纳税和经营都具有示范效应的工业企业,通过完善投 入管理办法,建立高效规范的财政投入体制,使我市的县域经济沿着 持续、稳定、高效的道路健康发展。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的中心,是城乡商品、信息、技术传递和经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发 展的大战略,只有先行发展小城镇,使城市人口郊区化、农村生活城 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

7、发展,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我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全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 一定成绩。村镇规划进一步加强,地方特色逐步形成;硬件投入进一步加强, 城镇功能得到完善;城镇管理进一步加强,集镇面貌不断改观;村庄 整治进一步加强,新的环境逐步显现。特别是举全市之力培植的客店 旅游名镇,已经成为一颗耀眼的荆楚明珠。在肯定这些骄人成绩的同 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一)格调不新,没有个性和特色。虽然我市各乡镇所处地理环境不同,人文环境也有别,但由于我们没有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没有充分注重差异性发展,致使重点大镇不大、工

8、业重镇不重、旅游 名镇不名,小城镇格调不新,缺乏个性和特色。(二)功能不全,基础设施不配套。基础设施健全是衡量城镇化 建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保证城镇各项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 件。从我市小城镇的现状看,交通、用电、电视收视、通讯等方面的 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但镇区的污水排放处理和垃圾清运处理设施不健 全,问题比较突出。多数镇没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同时,由 于集镇管理缺少机制,缺少人员,难于实施有效管理,摊点随处摆、 垃圾随处堆、车辆随处停等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集镇居民生活基本 上处于无序状态。(三)经济不活,缺少产业支撑。集镇的发展和壮大,不能简单地靠人员归大堆来实现,必须靠产业来推动

9、,靠产业来支撑。目前除 胡集有磷化产业作支撑、张集有香菇产业作支撑、客店有旅游产业作 支撑、旧口有沙梨产业作支撑外,其他地方均无明显的支撑产业。实 践证明,有产业支撑的地方,经济相对比较活跃,集镇发展也比较快。因此,缺少产业支撑,事实上也是我市小城镇建设的一个软肋。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根据外地小城镇建设发展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小城镇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一大变革,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要从思 想观念上进一步重视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形成小城镇建设的合力。发 展小城镇,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客观 要求。发

10、展小城镇有利于拉动内需,最大限度地启动农村大市场;有 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壮大,为农村经济注入活力;有利于现代科 技文化信息向农村扩散和渗透,不断改善农村的人文环境;有利于促 进城乡交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当高度重 视,把它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要把发展小城 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专门机构, 协调推动小城镇的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典型引路, 重点扶持。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全力为小城镇建设发展 搞好服务。要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意义和各项 政策,进一步统一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二)坚

11、持规划先行,确定发展目标。要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更好地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引导作用。在制定规划过程中,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远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关系。既要科学地对 本地区小城镇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又要坚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 和约束下,制定有利于确保总体规划实现的各项近期规划。二是一般 与特殊的关系。在制定规划时,既要考虑城镇的共性元素,又要照顾 到一个地方特殊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条件,坚持百花齐放,个性鲜明。冷水、长滩应以建设红色旅游名镇为目标,张集、客店、长寿应以建 设生态旅游名镇为目标,郢中、石牌应以建设历史文化名镇为目标, 胡集、双河、旧口、磷矿应以建设工业重镇为目标。其他乡镇也应

12、根 据自身所处的特殊地理条件、资源优势和人文环境进行发展方向上的 定位,并围绕这个方向制定发展规划。三是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在制 定规划时,既要考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集镇居民对 生活环境条件的需求,在人口规模上,各地可根据各自的社会经济条 件、人口密度确定一个合理的城镇规模。四是规划与建设的关系。坚 持用规划引导建设,用建设来实现规划。通过规划引导,把小城镇建 成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气农副产品流通的“集散地气 农民走向市场的“桥头堡,乡镇工业发展的“主战场气(三)多种渠道融资,破解资金难题。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企业和人口向小城

13、镇集中。目前大多数小城镇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当地镇级财政投 入,财力极为有限,资金缺乏成为困扰小城镇建设的一大难题,因此, 在小城镇建设中,应探索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外资等多元 投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把大多数基础建设引向市场,把基础设 施作为小城镇基础产业开发。第一,要创意立项争取国家投入小城镇 建设的项目资金,发挥国家投资对小城镇发展的拉动作用。第二,小 城镇所在地政府集中财力投资镇区内的道路、公共场所的照明、环境 治理等公用设施建设。第三,大部分基础设施要按照“谁投资谁经营Ilf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建设,鼓励外商、企业、个人参与水电、通讯、 医院、学校、旅游和娱乐等项目建设。(

14、四)健全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小城镇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市政府就小城 镇建设用地、房屋拆迁、投融资、就业及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方面 要尽快出台优惠政策。二是建立完善支撑小城镇所在地政府功能运转 的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小城镇财政预算管理,加强财政监督功能, 规范小城镇的行政行为。三是修建完善郊区通达市区的高速路网,缩 短郊区与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四是强化小城镇所在地政府经济和行 政管理职能,逐步实现事权、财权、人权配套,责、权、利统一,使 小城镇政府有能力也有动力,在集镇建设、管理和发展上发挥重要作 用。五是建立小城镇社区管理组织。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社

15、区管理服 务组织功能,可采取建立混合型居委会的形式,综合负责镇区住宅、 道路交通、环境卫生、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形成清扫、清运、保洁、管理、执法、监督“六位一体”的管理模 式,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五)坚持产业兴镇,培养支柱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要进一步突出产业支撑,夯实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要大力发展城镇非农产 业,走产业兴镇、特色兴镇之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农村大量 的富余劳动力进城镇,由农民变为市民、居民,不断增强城镇的聚集 和辐射能力。要立足乡镇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着眼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进行全镇的产业定位,打造小城镇的产业特 色,形成主导产业,建设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专业市场发展 型、旅游休闲型等特色小城镇。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市区工业企业 和大型农贸市场向郊区外迁,鼓励市内商业连锁店到郊区和小城镇开 拓市场。有计划地引导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园区经济,形成规模 效应。小城镇建设已经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两个文明的切入 点和突破口,以规划为龙头,以发展为动力,坚持“以城带乡、完善 设施、增强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则,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 理,快速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才能真正推动农村 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