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

上传人:兰*** 文档编号:204575859 上传时间:2021-10-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1.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传播的类型:自然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人的传播分为: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大众传播(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教育传播(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 传播的主要功能: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3. 教育传播的概念:教育传播是由

2、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何时的信息内容, 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4. 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严格规定性、受者的特定性、媒体和通道 的多样性 5. 教育传播的构成四要素: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6. 教育传播的演进: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 7. 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 教育者,由把关人变成引导者。 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 教育媒体,由单向交流媒体变成双向、多项交流媒体 受教育者(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 8. 教育传播学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

3、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 物。 教育传播学的性质: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9. 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教育传播学就是通过对教育传播 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去解释教育传播规律的一门学科。 10. 教育传播学和教育技术学的区别: 教育传播学主要从理论角度,解释教育传播的规律,探讨教育传播的知识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研究中“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探讨把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实践中的“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章 1.

4、 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截住教育媒体向受教者传递与交换教 育信息的过程 2. 编码与译码 P21 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译码过程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把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信宿译码。 3.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1)分析内容,找出知识点 (2)组织内容,安排顺序 4.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1)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一边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引导性材料

5、就是“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产实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呈现的,故又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就是将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用适当的语言文字、媒体或两者的结合表述或呈现出来。 (2)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来源于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 (3)九段教学策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 5. 受教育者的特征分析 (1)分析受教育者的一般特征:年龄特征、个性特征 P26 (2)确定受教育者原有知识基础 P27 6. 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 内容较多且重要请翻阅P3036 概念:经过分析认识到传播的要素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体

6、、受传者等几个,并且知道每个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等等,然后用一定形式表现出来,就构成了传播的模式。 在教育传播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一些非常有效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即具有良好功能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将这种结构用文字或图表等形式表达出来,就成为一种教育传播的模式。 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必须科学的反映教育传播的规律,揭示教育传播各要素的关系。 2现实性 模式要来源于现实,对现实的归纳,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反映现实情况。 3简明性 模式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形式,要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

7、不是面面俱到。 4操作性 构建的模式应思路清晰,符合逻辑,所需的条件应容易实现。 5创见性 新的模式要比原有的模式更能反映现实,发现事物的新的联系;好的模式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要高于现实,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1拉斯韦尔模式 五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通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传播者 信息 媒介 受众 效果)这一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广泛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1 忽视了“反馈”的要素2 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3 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2香农韦弗模式(信息论的发明者)

8、这一传播模式能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它系统考虑了“信号”与“信息”之间的转换关系,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量、信号与通道容量。还分析了噪音等干扰因素的问题。具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 七个要素:信源 编码 通道 译码 信宿 干扰 反馈 3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1、 与单向传播划清了界限,即每个人(包括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具有双重行为; 2、 它强调在信源与信宿之间,即传者与受者之间,只有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真正 进行传播; 3、 传受双方在编码、解释、译码和传递、接收信息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4、 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是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 第

9、三章 1. 信息的含义: 一信息是指消息、知识和情况 (1)信息是一种可传播的消息,也就是人们在传播时所要告诉对方的内容 (2)信息是可以被运算、加工和处理的 (3)信息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 二信息是减少或消除某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 三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它揭示出了信息的本质: (1)揭示了信息的普遍性(无处不在) (2)揭示了信息的重要性(信息不对称、信息强权) (3)解释了信息对物质、能力的依赖性 (4)解释了信息对物质、能力的独立性(能够脱离物质本身而被摄取、传送、加工、利用) (5)信息收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表达、理解各异) 2. 信息的特征(5556) 1信息

10、是一种可以资源共享的资源 信息是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具有共享的特性。 2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 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是用于减少或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东西,这是信息的一个本质特征。 3信息可以被传输和存储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物质载体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 地方,并且可以储存。 4信息可以被提取、加工和变换 储存在物质载体里的信息可以随时提取出来,并且可以被加工和处理,信息也可以被转换。 信息的形态:(5758) 1自然信息 信源物作用在信息体上留下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 2机器信息 信源物作用在机器信息体上呈现出的痕迹。 3人类感知信息 信源物被人类感知,在大脑

11、留下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 4人类思维信息 感知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处理加工,转化成为的符号信息。 3. 教育信息的概念 从狭义的角度考虑,教育信息主要指教育内容,如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则还包括与传递教育内容有关的其他所有信息,如教育管理信息(上课铃声、学校规章制度等),评价性信息(学习成绩、教学评估等),干扰信息(电视图像抖动、教师与速过快等)。从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来看,对教育信息的研究只要侧重于前者。 4. 教育信息的来源 一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1)直接与事物接触获取信息(实践,实验,参观) (2)从信息体间接认识事物 二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 (1)教师(2)客观

12、事物(3)教学信息体 三教育信息的特征:(P64) 1科学性 教育信息是已为前人所提取、处理并转化为人的科学认识的一部分的信息,它来自人类长期的实践积累,经历了一定历史阶段的检验,因此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2目的性 教育信息具有明显的目的性,他制约于特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服务于特定的教学对象,所选择和利用的教育信息均服从培养人的需要。 3系统性 教育信息不是零碎、无序的,而是经过专家精心编制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知识体系。 4共享性 教育信息不存在保密性与限制性,可以为人类广泛地共享。 5多样性 教育信息蕴藏在各种各样的载体中,具有丰富的呈现方式,可以使用多种传输通道。 5. 教育传播符号 (

13、1)符号的定义与分类 P6869 符号的定义(施拉姆):表达信息的标记,是人类传播活动中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可以脱离参与传播活动的双方而独立存在。 符号的分类(P69图): 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 自然语言、人工语言 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2)符号的本质(7072) 1符号代表事物 符号是一切用以在意义上代替他物的东西,符号并不等于事物,一种符号只是一种事物状态和规律的代表。 2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 1人们通过感官接触,随着外界刺激的不断积累,人们寻找这些经验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并形成符号的概念。2符号和意义之间的结合还受到了社会约定俗成的影响。3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而建立符号的意义。4符号的意

14、义因人而异。 3符号的意义因环境而异,因时间而异 符号常常由于传播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义,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4符号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 符号的意义包括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两个方面,符号的外延意义是它的客观定义,符号的内涵意义是它在人们主观上或感情上的意义。 符号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 P72(四) 外延意义:是表示符号与事物之间的代表关系,是客观性,它是在字典上所标明出来的、能为大家共同认可的意义。 内涵意义:是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关系,它常常带有情感上的爱憎与评价上的高低等因素,是主观性的。 6. 语义三角形,三要素 P75图 三要素:符号人(思维)指示物 7. 非语言符号及其

15、教育应用 一非语言符号类型 非语言符号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其他的非语言符号 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类语言 静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 其他声音符号 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1)传播态度与情绪 (2)补充与强化语词 (3)代替词语 三、非语言符号的特性(85) 1普遍性 非语言符号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的传播活动中,传受双方的沟通绝大部分是依靠非语言符号完成的。 2形象性 语言符号比较抽象,非语言符号则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与语言符号配合讲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也能通过形象和情境去诱发人们的感情。 3多维性 非语言符号能在同一时空中同时激发人的多种感官。 4整体性 非语言符号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符号系统,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