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理念下初中诗歌教学策略探微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4543218 上传时间:2021-10-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才培养理念下初中诗歌教学策略探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才培养理念下初中诗歌教学策略探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才培养理念下初中诗歌教学策略探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才培养理念下初中诗歌教学策略探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才培养理念下初中诗歌教学策略探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培养理念下初中诗歌教学策略探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才培养理念下初中诗歌教学策略探微摘要: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更蕴含着美的情感、意境和形式。 诗歌教学万不可脱离诗歌的本质之美。“多维朗读,触摸诗人情感之美; 品析词句,破译诗歌形式Z美;促发想象,玩味诗歌意境Z美;拓展资源, 开掘诗歌深度之美”,从而让诗歌教学行走在“美”的道路上。关键词:诗歌教学;多维朗读;促发想象;品析词句;拓展资源有人说,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的确诗歌语言精练,情感真挚, 富有较强的表现力,作为一种纯粹的文学形式,诗歌在语文教材中历来占 有较大的比重,是提升学生语言敏锐洞察力的资源。初中阅读教学,应该 聚焦诗歌本位,立足于对诗歌语言的品析。将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演变成为

2、 对美的赏析、再现,甚至是创造上來,这样才益于学生成才。一、多维朗读,触摸诗人情感之美朗读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更是学生走进诗歌内涵的路径和 手段。诗歌教学中,朗读可以将原本生硬的语言文字变得活跃起來,从而 有效体悟诗歌的内涵。诗歌的朗读与其他文体的朗读有着截然不同的方 法,因此,教师要先教给学生诗歌朗读的技巧,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 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李白的名篇行路难时, 虽然学生早已具备了基础的诵读能力,但该教师仍IH指导学生进行诵读的 练习。先是划分诗句的“四三分”节奏,感受诗人迫切的内心感受。接着 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分别呈现诗人意欲表达的低落和亢奋之情。

3、最后, 聚焦诗句中“心茫然” “济沧海”,引导学生通过在缓速和延长中感受诗人 的内心世界。经典的诗歌,其意蕴的激发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内容上,更体 现其特殊的言语形式和节奏上。能够准确朗读诗歌,就已经洞开诗歌的大 门,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二、品析词句,破译诗歌形式Z美诗歌是情感的化身,更是美的天使。入选教材的诗歌都是文质兼备的 典范之作,而很多诗歌其价值主题并不深奥,教师无需在这些无关紧要的 地方纠缠,而应该更多地聚焦在诗歌言语自身的形式美上,以及这种形式 结构所寄托的诗人情愫。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是这样一篇典型的诗歌。 诗人再次离别康桥,借助诗歌言语抒发了对自己大学生活的眷恋Z情。诗 歌

4、自身并没有太过复杂的主题思想,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重心聚焦在对诗 歌蕴含情感的深度挖掘以及对诗歌形式之美的感受上来。例如诗歌的开头 结尾以反复手法形成了前后的照应一一“来”与“去”的变幻、“作别云 彩”“不带走云彩”的置换,都在朦胧清新的语言中展现了诗人浓郁的依 依惜别之情。这种对诗歌的鉴赏之法,着眼于诗歌外显的形式,使学生的鉴赏活动 更加形象生动,能够有效透过语言本身,解开言语密码,真正地体悟到诗 歌的内蕴。三、促发想象,玩味诗歌意境之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最讲究语言的凝练和形象。往往简练的语言中却 能够含有丰富的情感元索。而对这些诗歌语言的解读如果采用单一直译的 方式,就会将原本优美的语言变得

5、枯燥乏味,诗歌的韵味顿失。因此,在 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配置精美的语言,加上自己丰富的联想,对 诗歌凝练的语言进行二度的创造整合,从而真正探寻到诗歌内在气韵。以 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为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这首词时,通过视频图片 营造出浓郁的意境,为学生的想象拓展奠定了情感基础。学生品味着古词 的语言,赏析着精美的图片,激发了想象的欲望,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便从 学生的意识中汩汩流淌。这种借助于联想的诗歌解读方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本身的内在 意蕴,更是学生慕于自身对诗歌意境的再度创造。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语言 运用能力,起到一箭三雕的妙用。四、拓展资源,开掘诗歌深度Z美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

6、地解读文本,教师常常在教学中为学 生补充相应的背景,或拓展文本故事的丿力史环境,或补充作者创作时的情 态心境。而对于诗歌教学而言,这种背景资料的拓展就显得尤其重要。俗 话说:词传情,诗言志。每一首诗词都是诗人内在情感和志向的表露。这 些资料的补充与拓展,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诗人所表达的内涵,从 而促发了诗歌理解的深刻性。例如,在教学杜牧的作品泊秦淮时,如 果不补充资料,仅仅借助字而意识就无法真正理解“商女不亡国恨,隔江 犹唱后庭花”这句诗的意思。而笔者在教学时则通过资料的方式让学 生知道:南朝陈皇帝陈叔宝溺丁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 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因此,杜牧所言不仅是将矛 头指向了歌女,更指向了聆听歌女演唱的达官贵人,在亡国之后无动于衷, 恬不知耻。这样一来,诗歌的真正意蕴才在资料的拓展中变得尤为清晰。诗歌木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朦胧美。在教学中无法回避诗歌隐喻的洞 察,但也绝对不能不择手段地将概念术语引入课堂,破坏诗歌的整体意境。 只有在教学中真止引导学生完成对诗歌之美的赏析和体验,诗歌教学才算 行走在正确的轨道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高徐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