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4374772 上传时间:2021-10-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发展规划(2012 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 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 构:现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 2020 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二O二年六月二十八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 2020年)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 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汽车需求量仍将保持 增长势头,由此带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 出。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既是有效缓解 能源和环境压力,推动

2、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也 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 优势的战略举措。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 源汽车产业,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2 2020年。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 型能源驱动的汽车,本规划所指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 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燃料电池汽车。节能汽车是指 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系统,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优于下一阶 段目标值的汽车。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降低汽车燃料消 耗量,缓解燃油供求矛盾,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 促进

3、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近10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 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基础,电池、电机、电子控制和系统集 成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 汽车开始小规模投放市场。近年来,汽车节能技术推广应用 也取得积极进展,通过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鼓 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的财税政策等措施,先进内燃机、高效变 速器、轻量化材料、整车优化设计以及混合动力等节能技术 和产品得到大力推广,汽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明显降低;天然 气等替代燃料汽车技术基本成熟并初步实现产业化,形成了 一定市场规模。但总体上看,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和部分核 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尚未突破,

4、产品成本高,社会配套体系不 完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受到制约;汽车节能关键核心技 术尚未完全掌握,燃料经济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 差距,节能型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偏低。为应对日益突出的燃油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问题,世界 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快部署,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 战略,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同时大力发展和推广应 用汽车节能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国际汽车产业的 发展方向,未来10年将迎来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 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汽车产销规模已居世界首位,预计在 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增长,必须抓住机遇、抓紧部署,加 快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优化升

5、 级,实现由汽车工业大国向汽车工业强国转变。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作 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任务,立足国情,依托 产业基础,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协调发展 的要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 发展环境,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 推动汽车产业优化升级,增强汽车工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二)基本原则。坚持产业转型与技术进步相结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 源汽车产业,推动汽车动力系统电动化转型。坚持统筹兼顾, 在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

6、同时,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 车,促进汽车产业技术升级。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加强创新发展,把技 术创新作为推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驱 动力,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品牌。充 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深层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探 索合作新模式。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在产业培育期,积极 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聚集科技和产业资源,鼓励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生产,引导市场消费。进入产业成 熟期后,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和配置资源的 基础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 规模商业化应用。坚持培育产业与加强配套相结合。以整车为龙头

7、,培育 并带动动力电池、电机、汽车电子、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 器等产业链加快发展。加快充电设施建设,促进充电设施与 智能电网、新能源产业协调发展,做好市场营销、售后服务 以及电池回收利用,形成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三、技术路线和主要目标(-)技术路线。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 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产业化,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节能内燃机汽车, 提升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二)主要目标。1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 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

8、能力达200万辆、累 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 国际同步发展。2燃料经济性显著改善。到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 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 9升不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料 消耗量降至5. 9升不公里以下。到2020年,当年生产的乘 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升不公里,节能型乘用车燃 料消耗量降至4 5升石公里以下;商用车新车燃料消耗量 接近国际先进水平。3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 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掌握混合动力、先进内 燃机、高效变速器、汽车电子和轻量化材料等汽车节能关键 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企 业

9、。4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 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产销规 模相适应,满足重点区域内或城际间新能源汽车运行需要。5管理制度较为完善。建立起有效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企业和产品相关管理制度,构建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及动力 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完善扶持政策,形成比较完备的技术标 准和管理规范体系。四、主要任务(一)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工程。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 业的中心环节,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 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 等

10、渠道加大支持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1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动力电 池技术创新,重点开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研究和 轻量化设计,加快研制动力电池正负极、隔月莫、电解质等关 键材料及其生产、控制与检测等装备,开发新型超级电容器 及其与电池组合系统,推进动力电池及相关零配件、组合件 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在动力电池重大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超 前部署,重点开展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新体系以及新结 构、新工艺等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 共性技术。加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重点支持驱动 电机系统及核心材料,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 电动化附件

11、的研发。开展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及其关键材 料核心技术研究。把握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向,对其他类 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加大研究力度。到2015年,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最 高车速不低于100公里/、时,纯电驱动模式下综合工况续 驶里程分别不低于150公里和50公里;动力电池模块比能 量达到150瓦时诊斤以上,成本降至2元质时以下,循环 使用寿命稳定达到2000次或10年以上;电驱动系统功率密 度达到2 5千瓦必、斤以上,成本降至200元/F瓦以下。到 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300瓦时/公斤以上,成 本降至1. 5元质时以下。2加大节能汽车技术研发力度。以大幅提高汽车燃料经

12、 济性水平为目标,积极推进汽车节能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 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开展混合动力技术研究,开发混合动力 专用发动机和机电耦合装置,支持开展柴油机高压共轨、汽 油机缸内直喷、均质燃烧以及涡轮增压等高效内燃机技术和 先进电子控制技术的研发;支持研制六档及以上机械变速 器、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商用车自动控制机械变速器; 突破低阻零部件、轻量化材料与激光拼焊成型技术,大幅提 高小排量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开展高效控制氮氧化物等污染 物排放技术研究。3.加快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体系。引导企业加大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鼓励建立跨行业的节能与新能 源汽车技术发展联盟,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重点

13、开展纯 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燃 料电池汽车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立相关行业共享的测试 平台、产品开发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整合 现有科技资源,建设若干国家级整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 地,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基础平台;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先进 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发展一批企业主导、科研机构和高等院 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 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构建全产业 链的专利体系,提升产业竞争能力。(二)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我国已建设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发展节能与新能 源汽车既要利用好现有产业基础,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 用

14、,加强规划引导,以提高发展效率。1.统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根据产业发展的 实际需要和产业政策要求,合理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 力。现有汽车企业实施改扩建吋要统筹考虑建设新能源汽车 产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低水平盲目投资和重 复建设。2重点建设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域。积极推进动力电池 规模化生产,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动力 电池生产企业,力争形成2 3家产销规模超过百亿瓦时、 具有关键材料研发生产能力的龙头企业,并在正负极、隔膜、 电解质等关键材料领域分别形成2 3家骨干生产企业。3增强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鼓励有关市场主体积 极参与、加大投入力度,发展一批符

15、合产业链聚集要求、具 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在驱动电机、高效 变速器等领域分别培育2 3家骨干企业,支持发展整车企 业参股、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汽车电子企业。(三)加快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新能源汽车尚处于产业化初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 度,积极开展推广试点示范,加快培育市场,推动技术进步 和产业发展。节能汽车已具备产业化基础,需要综合采用标 准约束、财税支持等措施加以推广普及。1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在大中型城市扩大公 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范围,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 汽车补贴试点,重点在国家确定的试点城市集中开展新能源 汽车产品性能验证及生产使用、售后服务、电池

16、回收利用的 综合评价。探索具有商业可行性的市场推广模式,协调发展 充电设施,形成试点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探索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租赁、充换电服务等多种商业模 式,形成一批优质的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继续开展燃料电 池汽车运行示范,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带 动氢的制备、储运和加注技术发展。2大力推广普及节能汽车。建立完善的汽车节能管理制 度,促进混合动力等各类先进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 推广普及节能汽车。出台以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分阶段目 标值为基础的汽车燃料消耗量管理办法,2012年开始逐步对 在中国境内销售的国产、进口汽车实施燃料消耗量管理,切 实开展相关测试和评价考核工作,并提出2016至2020年汽 车产品节能技术指标和年度要求。实施重型商用车燃料消耗 量标示制度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公示制度。3因地制宜发展替代燃料汽车。发展替代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