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类同的思考现在学生的习作普遍存在类同的现象,究其症状是教学方式造 成的一、习作要求过高习作耍求过高表现在:立意耍求过高; 对语言的要求过高;用整齐划一的提纲来要求学生习作二、 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三、阅读教学中缺乏好词句的品评与感 悟四、缺乏想象习作避免习作类同的现象,我认为要做到:一是习作一定要有 想象空间,要有开放度,开放性越大,类同习作就越少二是 教师要上好指导课,善于拓宽学生的思路,这样学生的习作才 会是多样化的我曾经接手过一个班,在第一次习作批改吋,我改到一篇 让人惊喜异常的作文,一件小事写得生动曲折,令人回味改 着改着,我发现第二篇、第三篇……类似的作文越来越多这 么一改全班有30多人写的作文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写的物品 不同、人名不同,改得我心烦作呕事后我弄清楚了他们这样 写的原因原來是前一任老师为了让他们应付考试,教给了他 们一条同类作文的写作捷径,就是叫他们将《折尺》中的人名 及物品改变一下,速成自己的作文我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在 以后的作文教学中花了不少力气,才改变了这一“速成现象” 学生习作的类同,究其症结是教学方式造成的一、习作要求过高容易出现类同作文小学语文教学,其实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往往 是每一次的习作都不能彻底,不能让学生具备写某些方面文章 的基本能力。
往往是在低年级,老师就提高要求,结果是到了 高年级还是不能达到要求提高要求确实可以造就儿个好学生, 写出一些好文章,但是往往是牺牲了很多学生的习作兴趣过 高的习作要求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习作的立意要求过高小学生习作应该写自己的生活或者自己熟悉的生活既然 是写自己的生活就难免琐碎一些,但是这些往往是教师不允许 的习作好像就是为了写“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突出 表现美好的情感我们看看鲁迅等大家的文章,总是在一些生 活小事中表达自己的人生愿望和心情我们这些人看了同样受 到很多启发让学生去追求一些美好是没有错误的,关键是这 些美好要用孩子的眼睛去发现,用孩子的语言来表达盲目的 高要求,把孩子逼迫到用自己的笔写别人的生活,也就没有了 自己的语言大家都这样写,也就有了千人一面的现象了 其次就是对语言的要求过高除了耍求语句通顺以外,还有教师自己的耍求教师不按 照习作要求指导写作,不能每走一步都踏踏实实,从低年级写 话到高年级成篇作文,中间需要有一个个的阶段,要能允许学 生稚嫩语言的存在教师对语言的要求,导致很多学生盲目模 仿课文或者作文选中的语言,结果很多习作就出现小孩子说大 人话的现象再次就是用整齐划一的提纲来引导要求学生习作。
从孩子学写作文开始,我们老师就用整齐划一的提纲来引 导学生写作这样的作文教学能创作出“百花齐放”的场景 吗?我觉得还是我们太注重文章的结构了,我们知道在学生作 文的时候有一种潜意识,有了完整结构的文章才是完美的这 其实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的个人认为造成的,如有个教师让学生 读了《钓鱼的启示》这篇短文,耍求孩子回家后写一篇读后感 之类的文章,许多学生是这样写的:“我读了《钓鱼的启示》 这个故事深受教育,有些想法想说,一会儿听这个,一会儿听 那个,你就太没有主见了我觉得你应该先了解课文内容知道 作者写了什么,然后再分析父亲的做法,最后就说出了我在实 际生活中遇到的“诱惑人的鱼”的具体事例如果你认为还不 彳亍的话,就继续与人讨论下去,总会有所得的我看完了之 后问这些孩子:“什么是主见?”孩子答不上来,再问:“这 是你口己的想法吗? ”孩子说是老师指导的我看见老师让孩 子把一些重点词语,女口:主见,先,再,然后,最后,所得等 词语写在纸上看过之后,我心里真不是滋味,作文指导必不 可少,但是这样详细的指导,连一些重点词语都设置好了,孩 子还能有什么创造,还能有什么自己的思维?二、 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出现类同作文。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有的,因为家庭背景不同,学生的阅读 背景就不一样,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也不一样因为性格不同, 学生对生活中事件的感悟能力、体察能力也就有所不同如果 教师不能看到这些差异,不能利用这些差异,而是一味耍求学 生向好的学生看齐,就会出现班级中大家都模仿好学生作文的 现象我认为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写作文,类同没有什么 这就像一粒大豆的种子,刚刚发芽时都是两个花瓣,等到一定 程度,有适宜的水分,有湿润的土壤,两个花瓣就会千姿百态 刚开始因为模仿有点类同是很正常的,会模仿的人也是天才 到高年级就不能再有类同了怎样避免这种现象呢?我认为有 两个方法可以试一试其一是“作前少指导,作中多指导 作前老师的要求越少越好,这样对学生的束缚就越少等到学 生的草稿写好,老师在班上现场评点上、中、下水平的学生的 作文,公开修改三两人,让大家对照自己的作文找毛病即使 是同样的题目,也不会出现类同的现象其二是“鼓励个性化 的作文 一定要大力表扬个性化的作文,只有这样才会让学 生明白个性就是最好的三、 阅读教学中缺乏好词句的品评与感悟出现类同作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评语言,不把精力全部放在讲 解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情感上,通过教师的设计,让学生关注 到文章的结构形式,注意文章的表达特色,比如:用词的准确 性等。
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有了 一定的文字欣赏水平,学生就会对自己的文章提出更高的要求 很多老师提到了观察能力,我想这是一个不好落实在学生身上 比较虚的概念,我觉得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培养 学生具有一颗敏感的心培养敏锐的感受力,需要去阅读大量 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和文章中的人物能够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 达到心灵的沟通,懂得感悟人生由此可见,读书对学生的习 作是很有帮助的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一次次精神之旅,是一 次次神游天下,是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和 认识四、缺乏想象的习作出现类同作文那是一节令我终生难忘的习作课那节课本来我是要侧重 引导学生观察为了让孩子们清楚地观察到小树苗的样子,我 从校园里拨了几棵姿态不同的小树苗带到了教室里小树苗从 我的讲台传到了孩子们的小手里也许很多孩子从未这么细致 地看过这些小树苗,他们一边观察还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 “啊,原来小树苗是这样的……” “你看看这叶……”“嘿, 有点像小伞!”……孩子们异常兴奋汇报交流的时候,有 几个孩子用语言描摹那些小树苗,形容得十分逼真!我暗自得 意这节课的成功突然,有一个平吋比较内向的小姑娘何小梅 胆怯地举起了手,我示意她站起来,把带有鼓励的目光投向她。
她站起来说:“我看见小树苗流泪了哦?不说则已,一说惊人!只听她继续说着:“本来它开在校园的苗里,可是被老师摘下来了,它的生命就结束了它一定是流泪了,只是我 们看不到说得太精彩了!我为孩子的想象力喝彩,同时低 头看看自己手里捏着的小树苗,有些惭愧是啊,小树苗在流 泪,只是我没有看见……课在继续,却已经换了另一种“模 样”何小梅能够联系生活进行联想、想象,简直就是创造 了一篇小小的童话故事我们为她精彩地发言鼓掌!”掌声响 起来我看着孩子们的眼,我发现他们的眼里燃起了火焰!我 知道,何小梅的发言激发了孩子们更多的想象其实,小树 苗也有感情,它们会哭,会笑,有喜,有忧……何小梅为我们 开了一个好头今天我们就放飞想象,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棵 小树苗,写出一棵小树苗的经历或命运今天我们来一次写小树苗的童话大比拼看谁写得最能吸引人去阅读!” “想一想,你是哪里的小树苗?大路边的小树苗?苗里的小树苗?荒漠中的小树苗?……”教室里静静的,只有我轻轻的话语开启着 孩子们想象的大门只有这样的三言两语,我的“习作指导” 结束了课后我欣赏着童话寓言《小树苗和大树》、童话故事《笑到最后的小树苗》、《谁是最幸福的小树苗》、《小树苗 的泪》等一篇篇精彩的文章,简直有点不敢相信出自孩子的笔 下。
我被孩子们的习作震撼了:孩子们的想象是无穷的,孩子 们的内心中都有一个独特的世界,孩子们的笔下流淌的都是个 性的思维!从这节课中我又得到了一个更重耍的启示:一是习作一定要有想象空间,要有开放度,开放性越大, 类同习作就越少二是教师要上好指导课,善于拓宽学生的思路,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是多样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