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4117409 上传时间:2021-10-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课堂提问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 课堂的质量。当前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问的环节存在许多的问题。首先, 提问过于形式化,丢失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常会听到授课教师问学生“是 不是? ”“对不对? ”看似有问有答,课堂氛围很活跃,实际上这些问答 缺乏思维含量,无法达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冃的。这样的提问只是流于 形式,根本就不是有效的提问。其次,提问目的不明。这类问题介于有效 问题与无效问题之间,往往看上去很有教学思路,但教师如果继续追问的 话,学牛就会认为没有回答的必要。目的明确的课堂提问应该是能引发学 生的有效思考而追随文本的主题的问题,这类问题能有效培

2、养学生的探究 积极性而提升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活学生 的情感因索,也就是说,目的明确的问题必须是为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服 务的。那么,如何在设计有效问题引领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与优 化,提高提问教学的有效性呢?一、有效的提问应抓住恰当的时机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丰。”这说明质疑的意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好在哪提问呢?首先,于有疑处提问。美国教育家萨奇曼认为,“只有使学生感到疑难时才会激发他去研究”。因此,在疑难之处发问,既能化难为易,又能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世界上最美的坟墓 这篇课文,乍看一下题冃,学生便会有疑问

3、:坟墓怎么会是最美的呢?此 外,本文有些段落看似游离于中心之外,实则巧妙,学生难以感悟。针对 这篇自读课文,有位教师设计这样儿个问题:(1)这是一座怎样的坟墓?它有什么特点?(2)它美在何处?(3)假如你是导游,你如何向游人解说?围绕这几个问题,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朴实深刻的体验、个性 张扬的导游词,既认识到了永恒的精神,高尚的人格是美丽的,乂使整个 课堂洋溢着对伟人的叹服、敬仰之感。这样的提问不仅使学生突破难点, 也使学生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其次,于无疑处提问。有时一些看似无疑的地方,教师如果能够充分 挖掘,使学生于无疑问之处产生疑问,在看似平淡之处驻足留步,能起到 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如莫泊桑的项链中有一处对玛蒂尔徳的描写,学生容易一读而过。 有的教师却向学生提问:“为了还清债务,玛蒂尔德苦熬苦做了十年,为 什么有时她还要回忆起当年那个舞台上口己出尽风头的情景呢? ”再如 庖丁解牛一文,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描写庖丁解牛高超技艺的部 分,以为文惠君的问题:“技盍至此乎? ”回答完了,全文便告结束,最 后一句“吾得养生Z道焉”,便视若不见。针对这种情况,有的老师便问:“最后一句话与上文有无联系? ”这样于看似无疑中产生疑问,培养学生 养成善于从无疑到有疑的连锁性思维方式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于有疑处提问,化难为易;于无疑处提问,易中生趣。在实际教 学当中,二者往往相辅相成,不

5、可分割,达到有疑与无疑相结合。二、有效的提问应注意语言的艺术语文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问的语言艺术。要想 提问得体,一般要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首先,科学性。即提问时语言要“准确、清晰”。教师设计的每一个 提问语言上严谨科学,而非模棱两可,在语言设计和运用上精心思索,巧 妙安排,体现教师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技巧,使课堂提问成为运用语言的 课堂艺术。其次,艺术性。即“简洁、牛动、有启发性”。这对课堂提问至关重 要。教师的语言越简洁,越生动,学生越易于接受。反之,??嗦重复则会 使学生心情烦躁,精神懈怠。例如,有两位实习生同时教最后一次讲演, 这篇文章是通过富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

6、,表现闻一多先生坚持止义,与 国民党反动派势力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在讲授过程中,一位实习 生提出几个问题:(1)闻一多先生是怎样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李公朴先生的卑劣行 径的?(2)反动派疯狂地制造恐怖说明了什么?(3)为什么说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人民的力量强人乂说明了什么?而另一位实习教师也提出了三个问题:(1)课文可分为几段,各段的大意是什么? (2)文章写了哪些事?通过哪些词语说明的?(3)最后两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表现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相比之下,孰优孰劣?明眼人一看便知。前者语言过于空泛,学生很 难把握;而后者的语言准确,简洁,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 结合。另外,课堂

7、发问时的语气也是非常重耍的。“现代教育呼唤教师与 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文作者的平等对话和心灵交流/师生关系 从“控制”走向“对话”。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 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而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交流。这种“对 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完全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因此,这种双 方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 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的关系。因此,教师提问时切不可高高 在上,盛气凌人,而应该用一种商讨式的语气向学生提问。三、有效的提问应发散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首先要找到发散点,合理地利用 发散点向

8、学生提问,这样的问题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何谓“发散点” ? 顾名思义,就是文中意义不确定的地方,也就是艺术空白。发散点不拘一 格,它可以是主题,可以是人物形象,可以是故事情节,也可以是语言。 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它。发散点不是很难找,当然每一篇课文不一 定都有发散点,教师这时也不能刻意去找。不然,就会弄巧成拙。找到发散点之后,老师的提问是关键。因为,光是找到而不用来提问, 那只是空忙一场。而且,老师对问题的设计也应有其独到之处。试想一下, 发散点本是艺术空白处,是新颖之处。如果老师的发问只是一些司空见惯, 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东西,无疑是前功尽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智力起源一书中说过:“

9、可以看到,一个人既不注意太熟悉的东西,因为 司空见惯了;也不注意太不熟悉的东西,因为和他图式中的任何东西 都没有联系。”如一位老师教孔乙己时,在引导学生弄清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性之后,紧接着就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都认为孔乙 己死亡是必然的,那么,孔乙己必然死亡的遭遇表明了什么?请抓住小说 表现的主题思考,希望大家有多种思考,多种答案。”学生们有的托腮沉 思,有的相互讨论,老师深入其间,不时点拨。几分钟后,学生开始发表 看法:生甲:孔乙己是封建文化教育造就的不会营生的牺牲品。生乙:表现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思想昏沉、精神麻木。生丙: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生丁

10、 :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理解,从多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 的答案。打破常规,闪耀着创新的火花。四、有效的提问应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在课堂提问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传统的 教师中心说已不适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改革之声口益高涨。“双向问题式 教学”应运而生。“双向”(而不是直接的结果)来激发、诱导学生。学生 的问题源于自学中产生的怵I惑,而教师的发问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地解 决困惑。但同时应看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 程。传统课堂提问中的“教师中心”思想依然大量存在。据报载,某科研 机构对北京10所中学

11、的1200名中学生学习问卷调查表明:敢于课后向老 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66. 8%,敢于课堂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21.5%, 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 5%0学生从敢于问到善于问,确实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清代刘开在问 说中抨击过“所问不正”的现象:“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 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己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者,问之人以 穷其短。”因此,教师应向学生质疑,激起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自己解 决疑问,掀起课堂教学的第二高潮。同时,这并不意味着老师主体性的消 失。相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并且呈愈发重要 趋势。我们在课堂上常会看到,学生一旦动起来,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 显然一堂课甚至几堂课都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当然不能放任自 流地让学生进行漫无边际的讨论,要懂得叫“停”的艺术,否则只能是杂 乱无章、头绪全无、事与愿违。因此,在凸现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更要发 挥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 它随语文课程的诞生而产生,随语文课程的发展而更新。随着我国教育的 发展,对其不断的深入研究,课堂提问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是,在实 际语文教学当中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值得我们足够的重视。对于语文 课堂提问的研究,有待于有志之士的不懈探索。(作者单位:南京市滦水区高级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