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论先秦时期我国地名学的特点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04096901 上传时间:2021-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研究-论先秦时期我国地名学的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学研究-论先秦时期我国地名学的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学研究-论先秦时期我国地名学的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学研究-论先秦时期我国地名学的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学研究-论先秦时期我国地名学的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研究-论先秦时期我国地名学的特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研究-论先秦时期我国地名学的特点 【内容提要】: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地名学孕育萌芽对期,各种文献和出土文物当中包含了大量的地名学信息。其特点是:表示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多,人文地理实体的通名少,但就在较少的人文地理通名中,诞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通名郡和县;专名由单名向双名、多名过渡;方位地名发达,然地名渊源解释零散。【关键词】:先秦;地名学;通名;专名;地名渊源我国传统地名学源远流长,主要涉及地名渊源、地名通名、地名命名更名规律、地名定位、地名用字、地名读音等领域。包含了地名五大要素音、形、义、位、类的全部范围1,其中以地名渊源解释为主流。我国的地名学发展大致经历了个体地名研究、群体地名研究

2、和地名整体研究三个阶段。先秦时期,地名学尚处于孕育的萌芽状态。“地名学”一词虽迟至本世纪20年代才传人我国,但“地名”一词先秦时业已诞生。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卷三十三“夏官司马第四”载:“邍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邍、隰之名。”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地名学著作,专门释地的典籍八索、九丘2也早已亡佚了,但各种文献和出土文物当中包含了大量的地名学信息。综括而言,当时的地名学有以下七个方面的特点:(一)表示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多,表示人文地理实体的通名少地名包括通名和专名两大部分。甲骨文中的地名有近一千处3,表示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有:1山,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19293:“往三山”

3、,合集30173:“拜雨于山”。2丘,邺中片:羽初集339:“王其田戣,至于丘北”。3麓,见合集30268、殷墟文字甲编(简称甲)357、殷契粹编(粹)664等。4水,见合集33356、英国所藏甲骨集(英藏)2403。5川,卜辞通纂726:“先侯受由贞川”。6泉,合集10156:“今载泉来水次”。7岸,殷契拾掇3853(2):“王其又于滴,在右岸燎,有雨?”8卤,合集26756:“王迭卤,雨。”9土,见合集9741、英藏1170。表示人文地理实体的通名有:1邑,见英藏1109。2京,见合集8079、殷契佚存936。3郭,合集13514:“基方乍郭”。4单,粹73:“岳于南单。”竹书纪年:“武王

4、十二年,禽帝受于南单之台”,“帝受”即殷纣王,南单之台即鹿台。5田,英藏2547:“王田梌,往来亡灾?”6方,殷商通称其邻国为“方”,比如合集20451:“王令御方”,甲556:“王出伐方”,等等。我国早期地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4,甲骨地名通名的来历与草莱初辟的自然环境有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我国早期地名的丰富资料,其自然地理实体通名有:1原,周人所说的“原”包括黄土塬和河流冲积阶地,大雅公刘“于胥斯原”、“复降在原”的“原”即指今陕西旬邑县一带的黄土塬,是周的先祖公刘迁都之处。大雅绵:“周原膴膴”,周原是指今陕西岐山县岐山以南、渭河以北的黄土塬,是古公室父迁都所在。2山

5、,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鲁颂阍宫:“泰山岩岩,鲁邦所瞻。”3阜,指大的土山。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小雅吉日:“升陂大阜”。4陵,指大的阜。小雅天保:“如冈如陵”。5巘,大雅公刘:“陟则在巘”,朱熹注:“巘,山顶也。”6冈,指小山。小雅正月:“谓山盖卑,戈同为陵”。7丘,指隆起的地形。陈风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鄘风载驰:“陟彼阿丘,言采其蝱。”8浒或干指河边。王风葛藟:“绵绵葛藟,在河之浒”;大雅江汉:“江汉之浒”;魏风伐檀:“坎坎优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朱熹注:“干,厓也。”9洲丙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朱熹注:“河,北方河水之通名;洲,水中可居之地也。”1

6、0沼,指小水池。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址。”11泽指聚水的洼地。陈风泽陂:“彼泽之陂。”12涧,指山间溪流。召南采藏:“于以采赖,南涧之滨。”13汜,指河流的支流。召南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14水,卫风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大雅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诗经时代,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只能靠有限的工具仰仗大自然度日,所以对自然地理实体的认识最为充分,归纳了一系列的山、水地名通名;相形之下,它对于人文地理通名的记述就少之又少了,仅有“京师”(大雅公刘)等少数几处而已。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记载的10个地名通名州、水、山、泽、夷、原、口、海、丘、汭,当中,除州、夷之外的

7、8个通名都是表示自然地理实体的。1986年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的战国秦的7幅木板地图上5,共注记地名61处,除去重复,实得50个地名,其中谷名、溪名均为9个,山名、关隘名分别为1个,聚落地名至少2个。仅聚落名杨里、真(贞)里的“里”,才表示人文地理通名,余则均是自然地理通名。(二)通名可以省略与今天地名一样,先秦地名通名有时可以省略,只留专名。如,甲骨文中恒有商、亳、宋、洹、河、沁、洛、汝、淮、潢等地名。胡厚宣甲骨续存下153有“洹不”之辞,“洹”为单音节专名;而在甲903中又有“其燎于洹水泉”的记载,“洹”又被写作“洹水”。殷墟文字乙编(乙)700之“唐邑”,在甲1132、乙570、续176

8、中又被省作“唐”。诗经地名通名的省略,如秦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鲁颂阀宫:“徂徕之松,新甫之柏。”终南、徂徕均是山名的省略。谷风:“泾以渭浊,”卫风淇澳:“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泾、渭、淇则是水名的省略。禹贡通名的省略很普遍,梁、岐、岳、岱、蒙、羽、荆、华、岷、终南、三危、积石等34个山名都不带“山”字,济、雍、汉、伊、洛等27条河流没有“水、川、江、河”之类的通名,大陆、雷夏、大野、彭蠡、云梦等则省略了“泽”名。放马滩地图上50个地名当中,只有22个注出通名,其余28个地名只有根据图中内容才能判断其性质。不少人以为我国早期地名只有专名而无通名,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9、。本文的不完全举例,即已有三、四十个通名,有的还沿用至今。实际上,秦汉以前的地名,都附有通名,几乎任何一个单名的地名专名,都对应着一个表示类别的通名用字,只是契刻书写时通名往往被省略而已。这是上古汉语书面语的特点而非地名本身的特点。另外,地名合成也易引起误解。金祖同殷契遗珠1182:“甾告曰邛方戈剘、夹、方、罘四邑。”这四邑都是专名、通名齐备的地名。作为地名专名的“夹”字又见合集6063、24239中,夹邑即今河南郏县,“夹”、“邑”二字合在一起就成了“郏”字,左传昭公元年(前541年):“楚公子围,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犨、栎、郏”,即此。“郏”字仍是一个完整的地名。也容易让人误以为上古地名无

10、通名。(三)划时代意义的通名郡、县如上所述,先秦时表示自然地理实体的通名较多,表示人文地理实体的通名较少,但就在这较少的人文地理通名中,诞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区地名通名郡和县。县的出现,比郡要早6。清赵翼(17271814年)说:“置县本自周始,盖系王畿千里内之制。”7关于周天子王畿内的具体建县,史料记载很少。公元前635年因晋文公勤王有功,天子赐与原、温等县,于是文公任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漆为温大夫8。不仅周天子在王畿置县秦、楚、晋、齐、吴等国也在自己的领地内设县。诸侯国中最先设县的是秦国9。史记秦本纪:“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武公十年为公元前688年。秦国不仅

11、在新夺取的土地上设县,而且还合并原来的乡聚为县,商鞅变法时一次性用这种办法设了三、四十个县10。楚国设县也比较早11。到公元前6世纪初楚庄王当政时,楚县业已很多。战国时,楚县已相当广泛和密集。晋国设县较多。如上所述,早在公元前635年,晋从周天子那里就得到了原、温等县。左传记载的晋县,计有先茅之县、瓜衍之县、绛县、州县、温县、原县等,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晋分祁氏之田为7县、羊舌氏之田为3县。三家分晋以后,韩、赵、魏续有增置,如魏设邺县、赵置上原县等。当然,设县最多的要数齐国。齐桓公赐予管仲17个县,齐灵公一次性赏给叔夷300个县12。一次赏赐这么多县,县的规模当然不会很大,因为即使今天山

12、东全省的县级政区,总共也只有101个。南方的吴国,也有1县见于记载。史记吴太伯世家:“王余祭三年(前545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秦改朱方之县为丹徒,故治在今江苏镇江市东。郡的设置,始于春秋后期,最早见于国语晋语二记载:“公子夷吾出见使者日:君实有郡县。”此事发生在公子夷吾即位(为晋惠公)的第一年,即公元前650年。晋定公十九年(前493年)赵简子(鞅)率师伐郑在其誓词中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说明当时县的地位比郡高。春秋后期虽有置郡之说,但具体设了什么郡却不见于史籍,直到战国时期,郡名才有了明确的记载。战国时期,除齐国设五都以外,各国都在

13、边地设郡。但战国早期郡还很少,中、后期郡的建置显著增多,尤以秦在统一六国过程中设置的郡最多。秦国一方面承袭了赵国上党、雁门、云中、代郡4郡,魏国河西(西河)、上郡2郡,燕国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5郡,韩国三川1郡,楚国汉中、黔中2郡;另一方面在新攻取的列国故地又新置了巴、蜀、会稽、琅琊等23郡,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之初。共有36郡。(四)地名渊源解释零散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关于地名通名的,下面总结两点关于专名的特征。大家知道,汉书地理志是我国地名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地名学研究内容的著作13,它对60处地名渊源的解释成为后世地名学的典范。但是,汉书地理志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早在

14、先秦时期,地名渊源解释已有之,例如:公羊传桓公九年(前703年):“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意思是说,被周天子选为都城的地方必须以“众多”、“弘大”之类的词语来形容才行,也表示首都规模的恢廓广大和人口众多,所以才叫“京师”。这就开了地名渊源解释的先河。生活时代比屈原稍晚的唐勒,著有奏土论一书。该书虽早已佚失,仅存的一条佚文却是解释地名渊源的。楚国方城又名万城,他说:“我是楚也,世霸南土,自越以至叶,垂弘境万里,故号曰万城也。”14上蔡县本系蔡国,周武王克殷,封其弟叔度于蔡。据成书于战国末年的世本载:“上蔡也九江有下蔡,故称上。”15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是怎么得名的?史记封禅书云:“齐所以为齐,以天齐(渊)也,”指出了齐国得名的由来;又据司马迁记载,赵襄子(前475前425年)即位之初,派兵击杀代王并吞其土,又派人迎还其姐代王夫人,代王夫人行至鸡鸣山,哭道:“代国已亡,代王已死我还能到哪儿去啊?”结果,她摩笄(金属头饰)于山石而自杀。代人很怜悯她,遂把此山称作“摩笄之山。”16晋、秦以大河(黄河)为界,蒲是两国来往的重要渡口,故地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晋文公时,为了报答秦的恩德,把蒲地送给了秦国;到了战国。晋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