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宋人绝句鉴赏之五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04092988 上传时间:2021-10-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研究-宋人绝句鉴赏之五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国学研究-宋人绝句鉴赏之五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国学研究-宋人绝句鉴赏之五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国学研究-宋人绝句鉴赏之五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学研究-宋人绝句鉴赏之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研究-宋人绝句鉴赏之五(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研究-宋人绝句鉴赏之五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第四名进士,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公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舒州(州治在今安徽潜山县城)通判、江南东路(在今江浙一带)刑狱。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初,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

2、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逝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对诗歌创作用力甚勤,现存诗约1600首。杨蟠说他“于诗尤极其工,虽婴以万务,而未尝忘之”(见毋逢辰大德本序引)。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河北民、白沟行登飞来峰、泊船瓜洲、梅花、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

3、商鞅、元日、北山、葛溪驿、示长安君、金陵怀古四首郊行等。王安石散文主张“以实用为本”,“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其政论文直接为变法服务,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如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以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体现出犀利透辟、反复剖白、深中肯棨等特色。其书札文,议政论学居多,长于说理而感情色彩不浓,如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答曾子固书。但其哀祭文则与之相反,感情浓郁、真挚、深沉,如祭欧阳文忠公文、祭王回深甫文等。姚鼐曾说祭悼之文“后世唯退之(韩愈字)介甫而已”(古文辞类纂序目)。其记叙体散文不多,但立意深远,卓有度识,不专主叙事,而在于借题发挥,因事明理,如游褒禅山记、伤

4、仲永等。王安石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其代表作有桂枝香金陵怀古、浣溪沙、南乡子、渔家傲、菩萨蛮、千秋岁引等。其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总的来说,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

5、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如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亦如此。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古人有一些登览诗,它的主旨并不在登览的本身,而在于从中领悟出某种人生哲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属此类。只不过登鹳雀楼意在说明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所以要继续登攀;登飞来峰则说已站到了最高处,故能高赡远瞩,无所遮碍,重在表现胸襟和气度。飞来峰,又叫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山东南。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诗人在鄞县(今浙江宁波)任满返回故乡江西临川,途经杭州在登临中写下此诗。诗的首句点题:“飞来峰上千

6、寻塔”,先交待登临之地点一一飞来峰和峰上的千寻塔。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其高,这也是为下面的极目远眺和抒发感慨作好铺垫。按登览诗的常规作法,下面就应描绘登临中所见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是如实地描绘登临者东西瞻望所见之实景。唐代另一首著名的登楼诗一一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也是如此;“下窥指高鸟,俯听若惊风”一一写俯视时所见所闻,“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一一写极目远眺;“青松夹道驰,宫观何玲珑”一一写注目细看。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却一反常规,他不但不去描绘登临时的所见所闻,相反却去描绘一个登临中没有实见的传闻:“闻说鸡鸣见日升”。作者为什么要特意选择自己

7、并未见过的这一景致呢?我想可能与诗人当时的年龄、理想、抱负有关,诗人当时只有三十岁,胸怀大志,朝气蓬勃。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有“矫世变俗之志”(宋史王安石传),在任鄞县令时又多有作为,很受朝廷赏识,鄞县任满不到半年即提为舒州通判。此时正是诗人踌躇满志、风帆正满之时,所以唯有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可以用来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这就象李商隐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柳永的名调“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样,都是他们各自的处境、心绪和精神状态的体现。当然,诗人在此也是巧妙地化用了前人诗句。传说泰山日观峰是“鸡初鸣时见日出”,孟浩然的天台诗也云“鸡鸣见日出”。宋人喜欢以才学为诗,但象王安石这样融前人

8、语如己出还是不多见的,这也是王安石绝句的一个重要特色。以上两句是叙登临之事,描传闻之景。下面两句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议论,只不过它仍然是采用描景的形式。“浮云”,喻谗邪小人;“遮望眼”,指谗邪避明。汉陆贾新语慎微篇云:“故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日”。在王安石之前的一些诗人,也常在诗中对这种恶势力托物讽喻,但调子均比较低沉,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遮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柳宗元的柳州城楼:“惊风乱贴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惟有王安石在诗中豪迈地回答:“不畏”!这“不畏”二字,把诗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勇气和胆识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在执政后给神宗皇帝所上的奏章中曾提出有名的“三不足”:天变不

9、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而且不管旧党怎样反对,他始终不屈不挠地推行新法,看来,这种精神在他早年的登飞来峰一诗中即已露出端倪。那末,诗人又何能“不畏”呢?回答是“只缘身在最高层”。这又是个双关句。从表面上看是说他站在千寻塔上,浮云在其下,故能极目远眺,不为所遮,实际上是说他在政治上能高瞻远瞩,认清潮流所向,实质所在,因而不致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为一些小人的干扰而罢休。这首诗看似描景咏物,实则是在揭示一个人生哲理,是一首哲理意味很浓的登临诗。据南宋李壁王荆公诗文笺注所称,飞来峰上起初根本没有塔,后来虽有座小塔,所见也不远。可见这首诗意在阐发上述人生哲理,并不在于观赏风光,描摹景物。诗中的这

10、些景物是诗人着意选取出来为上述主题服务的。它们或是传闻,或干脆就是诗人的想象,并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着的客观事物。今日的宋塔在飞来峰下而不是飞来峰上,亦可作为侧证。杭州灵隐寺侧飞来峰和飞来峰下今日宋塔附录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十一荆公专好与人立异,其性然也。王介与荆公素好,因荆公屡召不起,后以翰林学士一召即赴,介寄以诗云:“草庐三顾动幽蛰,蕙帐一空生晓寒”盖讽之也。公答以诗,即云:“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不自知”;登北高峰塔云“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又咏石榴花云:“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晏元献(按:宋初宰相晏殊)有题上竿伎诗:“百尺竿头袅袅身,足

11、腾跟挂骇旁人。汉阴有叟君知否。抱瓮区区亦未贫”公与文潞公(按:王安石同朝大臣文彦博,封潞国公)同过其题,潞公为低徊,公又题一绝云:“赐也能言未识真,误将心许汉阴人。桔槔俯仰何妨事,抱瓮区区老此身”。可见其处处别出意见,不与人同也。(以上亦见石林诗话)。晚归金陵,题谢公墩(按:东晋名相谢安当年居处)云“我名公字偶相同(谢安字安石),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或谓公好与人争,在朝则争新法,在野则与谢争墩。又咏诗云:“穰侯老擅关中事,长恐诸侯客子来。我亦暮年专一壑,每逢车马便惊猜”。则不惟出而专朝廷,虽邱壑亦欲专之矣。(以上亦见瞿祐归田诗话)。今即其生平得意句论之,公尝以老杜

12、“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啭”为高妙,遂仿之,作“青山扪虱坐,黄鸟挟书眠”,自以为不减杜。试思少陵此二句,本已晦涩难解,不可以出自少陵,遂不敢议。乃荆公更从而效之,几似“山”能“扪虱”,“鸟”能“挟书”,成何语耶?咏明妃句“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则更悖理之甚。推此类也,不见用於本朝,便可远投外国。曾自命为大臣者,而出此语乎。晚年又专求属对之工,如“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鸭绿”作水波,尚有“汉水鸭头绿”之句可引。“鹅黄”则新酒亦可说,岂能专喻新柳耶。况柳已袅袅垂,则色已浓绿,岂尚鹅黄耶。又诗云“名誉子真矜谷口,事功新息困壶头”又改云“未爱京师传谷口,但知乡里胜壶头”此不过以

13、“谷口”、“壶头”裁对成联耳。“岁晚苍官松也。才自保,日高青女霜也。尚横陈”亦不过以“苍官”、“青女”作对。此皆字面上求工,而气已恹恹不振。惟芥隐笔谈记:荆公在欧阳公席上分韵,送裴如晦知吴江,苏老泉得“而”字,已押“俟我著乎而”,荆公又押云“彩鲸抗波涛,风作鳞之而”又云“春风垂虹亭,一杯湖上持。傲兀何宾客,两忘我与而”此较有笔力,然亦可见争难斗险,务欲胜人处。陈后山诗话云“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皆有意见好,非如杜子美奇、常,工、易,新、陈,自然无一不好也”戴植鼠璞云“王介甫但知巧语之为诗,不知拙语亦诗也。山谷但知奇语之为诗,不知常语亦诗也”。题西太乙宫(二首

14、选一)王安石柳叶鸣蜩绿暗,落日荷花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王安石喜欢写绝句,临川集中有绝句五百多首。这两首题西太乙宫则是更为少见的六言绝句。六言绝句始见于建安时代的孔融和曹丕,唐人六绝以王维的田园乐二首最为著名: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溪烟。花落家僮未扫,鸟啼山客犹眠。这两首绝句把辋川春日的胜景,村民的质朴、主人的闲适描绘得生动传神。胡仔夸赞说;“每哦此句,令人想辋川春日之胜,此老傲睨闲适于此间也”(苕溪渔隐丛话)。到了宋代,传颂最广的则是王安石的这首题西太一宫。陈衍宋诗精华录曾把此诗誉为“压卷”之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比起唐人

15、六绝,即使是王维的田园乐来,也决不逊色。西太乙,即西侧的太一宫。当时汴京(今开封市)有两座太乙宫:在今开封西南的八角镇,称作“西太乙”;一处在今开封东南的苏村称作“东太乙”。太一宫为祭祀太一神的道观。太一神是汉族民间尊奉最高神祗,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天神贵者太一”。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即今天的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历代著名的太乙宫很多,汉代是在长安翠华山下太一宫,遗址今仍存(见太平御览卷一七三引汉宫阙名)。北宋汴京的太乙宫分为两处;南宋临安的太乙宫亦分东西两处:东太乙宫在今杭州新庄桥南,祠五福太乙神;西太乙宫在西湖孤山,安奉太乙十神帝像。(见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八)。开封太乙清玄宫题西太乙宫是王安石于熙宁元年(1068)重游此道观时即兴吟成的题壁诗。原作两首,所选为第一首。第二首诗为:“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王安石随其父王益到汴京,曾游西太一宫。三十二年后,安石奉神宗之召由江宁晋京准备实行新法,又途经西太一宫。当年随父同来的这位十六岁的少年,现在已是个四十二岁的中年人了。家庭多故、父母双亡,又加上事业上无所建树,所以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文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