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热学及教学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088699 上传时间:2021-10-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热学及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热学及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热学及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热学及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热学及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热学及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热学及教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热学及教学内容摘要:热学是研究大量分子的集体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和规 律。学习热学可以使我们对物质的结构,物质的特性和物 质的运动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同时,热学与国民经济的关 系也极为密切,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的很多方面都与热 现象有关,从古老的蒸汽机到近代的火箭、现代的火车 都属于热学的研究和应用范畴。但是,热学涉及了物质深一层的结构,微观粒子的运 动物态相变,系统内能的改变等相当复杂,将深入细致的 研究需要有更高的数学基础和理论知识。但目前来说,对 于热的基本概念和理解、简单热量的计算,理想气体状态 方程必须要了解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温度 内能 热量理想气体高等教育成

2、人考试函授教育毕业论文浅谈热学及教学专业物理教育班级2006物理本科姓名陈玉福学号指导老师李银轮 联系电话13997015873完稿日期2008年7月10 01.从“热”字看热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热”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字。即 使在物理学中的不同场合下,它也有不同的含义。女口:在 下面几句话中包含一个“热”字;电烙铁通电以后, 很快就热起来了”。“热机的应用是很广泛的”。“热和功有 相当性”。“热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如布朗运动,湿衣 服在通风向阳处容易变干”。以上几句话中的“热”字各 表示什么意思呢?第一句话里的“热”字表示冷热程度, 即表示温度升高的意思;第二句话里的“热”字

3、,是利用 燃烧的热能(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因此,这里的 “热”字实际上表示内能的意思;第三句话里的“热”字 表示热量,即热量和功具有相当性;第四句话里的“热” 字表示的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是大量分子不停地运动 所表现出来的热现象。温度、内能、热量、热现象、都是与大量分子运动有 关的,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它们的含义是各不相同的, 绝不能混淆。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其本质是物体内部的分子运 动的剧烈程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激烈,分子运动 速度就越大,从而它们的平均动能也越大。可见,用来表 示冷热程度的温度,实质上是物体内分子平均动能的一种 量度。由于温度的高低最直接反映物体内分子的热运

4、动的 情况,所以把温度当作描写物体热运动状态的一个最基本 的参量,整个热学都跟温度这个物理量有关。内能是物质内所有分子所具有的动能、势能的总和。 而分子的动能与温度有关,分子的势能与分子间的距离有 关,在温度与体积一定的条件下,分子数越多,内能越大。热量(能量)是物体内能的变化的一种程度。众所周 知,能量”是研究物理学过程中引入的基本概念。在高 中,其引入方法的具体例子是在学习力学中的功能原理 (|mv22) -(lmV12)=w时学到的。并且,学习了动能是物 体的状态量,功是非状态量。而且,以后凡是做“XX能 量”时都可以定义为状态量。由于学生对这些热学基本要领往往搞不清楚,似是而 非,因此

5、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这些要领提出一系列思考 问题。例如: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内能是否一定大呢?有 的学生可能认为存在这种关系,但实际上并不一定。物体 的温度只反映物体的冷热程度,而内能的大小还决定于物 体所含分子数的多少和所占有的体积。对于一个确定的物 体,一般来说,温度升高时,一方面分子的动能在增加, 另一方面由于温度的升高体积膨胀,从而分子间距离增 大,分子势能增加,因此,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也随着 增加。如果两个物体温度相同,由分子数多的物体具有的 内能大。某一物体虽然温度较低,但由于分子数多,内能 也可以比较大;而某一物体虽然温度较高,但由于分子数 少,内能也不见得大。一根点燃又熄灭的火

6、柴,火柴棍发 红颜色的地方温度高达500C度以上,但内能并不大。因 此,对不同的物体,不能简单地用温度的高低来判断内能 的大小。又如,物体内能大,传递的热量是否一定多呢? 这也要具体分析,热量所反映的不是内能的绝对大小, 而是物体内能的改变,在单纯热传递的过程中,内能改变 的多,传递的热量就多。至于热现象,是指凡与温度有关的物体一系列性质的 变化,统称为热现象。如物体的热胀冷缩、物体的热传 递、物体状态的变化、物体的热电效应、电磁学性质的改 变以及热机中工作物质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的现象等等。 2.教法研究要注重实验,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观察、分析 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从而建立概念,得出结论

7、。例如:关于温度的概念和温度的测量,我们可以从最 简单实验入手。取一盆冷水在下面加热,让学生在加热的 不同阶段把手伸入小中,于是学生从感觉上认识到从冷到 微温,温和,热以至最后烫手。那么,凭感觉可以准确的 判断温度的高低吗?我们取一杯2030C的水,让一个 学生第一次先把手放在冰块上摸一会儿,放入水中,他会 觉得摄氏二十多度的水是热的;第二次让这个学生先把手 放入6070C的水中呆一会儿再让放入试验水中,他又 会觉得二十多度的水是凉的,这是由于相对温差在感觉上 造成的错觉。于是我们引导学生,要想准确的测量温度, 必须借助物质由于冷热变化而引起的某种性质变化来度 量,例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性质

8、,制成温度计。2.1关于分子运动论的学习,同样由于内容的抽象性, 因而不宜从理论内容入手,可以采取讲小故事的方法。如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非常善于观察,他每看到一 个现象,都要琢磨原因,例如他看到,鱼在水中游动,就 考虑,水为什么那么坚实,以致可以任鱼游来游去?又如 他考虑,为什么冰就容易被打碎,难道冰块也不坚实吗? 为什么人可以在距离鲜花很远的地方闻到香味?为什么 湿衣服凉在室外水份容易跑掉?等等。最后,他总结也一 条道理,物质都是由最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在不停 的运动。经过许多科学家工作者的努力,终于从大量的实 验现象中归纳出分子运动之要素。(1) 一切物体都是由分 子组成的;(

9、2)分子是不连续的,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 并具有斥力或引力。(3)分子处在不停的运动中。进而按 这个基本内容展开,定性地讲述分子及其大小,分子的运 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以至物体的分子结构。2.2关于热量:热量是一个容易被误解而混同于温度的概念。学生往 往认为,某物体摸着很热,它的热量就大。为了避免这种 混淆,最好从热传递说起。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 后,会发生热传递现象,热传递的本质是能量的传递,温 度高的物体把能量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直到两者的温度 相等时,就是热平衡状态,而热量则是在热传递过程中能 量改变的一种量度,物体的能量增加体现为吸热,物体能 量减小体现为放热。为了定量地描定物体

10、内能的改变,必 须计算热量。为了找到一个计算标准,于是引入比热的概 念:1千克物质,温度改变(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需要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比热(千卡/ (千克C)。显然比 热是只与物质本身性质有关的物理量,不同的物质比热不 同。计算了 m克某物质、温度改变AT所吸收或放出的 热量(Q)为d Q=cmdt从公式可以看出,当质量一定,温 度的改变量一定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dQ只与物质的比 热有关。2.3关于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首先要明确,所谓理想气体,是指能严格遵守几个气 体定律的气体,这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在温度不 太低,压强不太高的情况下,一般气体可以近似为理想气 体,这是理想气体的宏观

11、模型。从微观角度来看,分子没 有大小,分子间没有作用力,把分子看作为弹性质点的 气体,叫做理想气体,这是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一般的 真实气体,在温度比较高,压强不太大的情况下,气体的 体积是比较大的,这时,分子本身的大小是可以忽略不计 的,从而可以视为理想气体,于是理想气体的两种模型便 可以统一起来,研究理想气体也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然而,说明描写气体平衡状态的主要参量;压强(P)是 从力学的角度来描写的气体平衡状态;体积(V)气体分 子所活动的空间,是以几何学的角度来描写气体的平衡状 态;温度(T)是表示分子运动激励程度的,即从热学的 角度来描写气体平衡状态;而M/U是以摩尔数表示的物

12、质之量。各个状态参量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理想气体的平 衡态,它们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这个联系方程式,就 叫做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即,叫RT .为了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关物理问题,首先,仍 然是根据问题的要求和计算方便,确定研究对象;然后, 描写研究对象所处的平衡状态;最后,根据过程的特点, 列出方程,求解。例:一容器装有lOOKg某种气体,温度为47C ;因 容器漏气,经若干时间后,压强降到原来的5/8,温度降 到27 C,问漏了多少气体?首先,选择容器内的气体为研究对象,并视为理想气 体。第二步,进行状态描写初态P、V、T、M未态P 、V、T,、MRTfY.PV= /?TU根据理想气体状态的方程有:从(1)和(2)两式中约去体积V铲 0.100X* 窘霁 0.67(Kg)M=M -M=0.067-0. 100=-0. 033 (Kg)负号表示漏掉的气体。总之,热学与我们人类日常生活非常密切,今后许许 多多的疑难问题,有待于我们去研究,讨论、解决。参考文献:%1 新编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1 黄淑清、聂宜如、中光甲:热学教程;高等教育岀版社1985。%1 初级中学课本物理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 詹佑邦:热学新世纪高等师范院校教材%1 阎金铎:热学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1 中学牧物理教师手册第三篇。%1 E、A史特劳夫:分子物理学弋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