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司马懿得胜鼓的传承与保护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084385 上传时间:2021-10-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司马懿得胜鼓的传承与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司马懿得胜鼓的传承与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司马懿得胜鼓的传承与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司马懿得胜鼓的传承与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司马懿得胜鼓的传承与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司马懿得胜鼓的传承与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司马懿得胜鼓的传承与保护(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司马懿得胜鼓的传承与保护浅析司马懿得胜鼓的传承与保护摘耍司马懿得胜鼓是河南省温县安乐寨村的传统鼓乐,距今 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为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打击乐种类繁多,但是司马懿得胜鼓历史悠久, 乐谱体系完整,乐器种类繁多,参演队伍庞大,文化内涵丰富,既属 于古代军乐鼓,又属于民间打击乐,被誉为打击乐中的“活化石”, 在众多打击乐种中实属凤毛麟角。所以,司马懿得胜鼓的传承与保护 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司马懿得胜鼓的概况进行简要阐述并对 其传承和保护方而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关键词:司马懿得胜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鼓,作为一件古老的乐

2、器,长期以来,广泛活跃于民间百姓生活 中,与中国传统社会的民俗、文化、艺术等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 民间,有许多传统音乐形式,鼓乐是其中一种。鼓,是中国最古老的 打击乐器之一,原始社会时期就已出现。关于鼓乐文化的研究有许多, 如我们熟知的“西安鼓乐”、“山西绛州鼓乐”、“广西铜鼓”等, 这些鼓乐都已有系统的研究。而关于“司马懿得胜鼓”的研究,虽然 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研究,但都不是很系统,主要是对艺术形式,文 化底蕴进行了介绍。本文则利用新的视角,对“司马懿得胜鼓”的由 来到发展、表演形式、传承状况及保护对策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和新 的阐释。旨在让更多的研究者了解河南现存的这一独具特色的传统音 乐

3、,让更多研究者参与到司马懿得胜鼓的音乐本体研究及传承保护对 策上来。河南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的司马懿得胜鼓,距今已有1700多年 的历史,是一种军乐鼓,气势庞大。笔者在采风过程中,恰逢其演出 彩排,现场观看了鼓乐队的表演,真可谓震天动地。当地主管得胜鼓 文化宣传的负责人王建邦称此乐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见其 研究价值是很具有潜力的。司马懿得胜鼓在2006年被评为“河南省 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O一司马懿得胜鼓的由来与概况司马懿得胜鼓现存于河南省温县安乐寨村。温县安乐寨村是司马 懿的家乡,即“司马故里”,晋书帝纪第一有记载:“宣皇帝讳 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姓司马氏。”据当地艺人讲述

4、,司 马懿得胜鼓起初是因为司马懿为了鼓舞军中士气,传命乐师创编此乐。 乐师们则根据“宫、商、角、徵、羽”五声关系原则,创作出了这首 鼓乐。这首鼓乐在唐房玄龄等所撰的晋书帝纪第一中有所记载: “景初二年,帅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发自京都。车驾送出西明门。 诏弟孚、子师送过温,赐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农以下皆往会焉。见 父老故旧,宴饮累FI。帝叹息,怅然有感,为歌曰:”天地开辟,日 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 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这里所演奏的此乐就是司马懿得 胜鼓,这是后人为了纪念司马懿,而将此鼓乐命名为“司马懿得胜 鼓”。该鼓曲表演整容十分浩大,参与演奏的

5、人员数量少则近百人,有 时根据演出形式的不同,人数则多达数百人。司马懿得胜鼓的演奏乐 器种类较多,鼓曲的艺术风格粗犷豪放,气势恢宏,鼓声震天动地, 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司马懿得胜鼓全曲分三节十二回,每一回都有其 寓意所在。负责司马懿得胜鼓文化宣传的王建邦老师讲述:“鼓曲每 一回代表一个月,象征着月月打胜仗,年年奏凯歌之意。”此1#1根据 易文化中五声、五方和五行的自然哲理,每一回的开端均用五声 响鼓起头,俗称“老五锤”。五与吾同音,象征着以我为本,鼓舞将 士们浴血杀敌,由心产生一种自豪感。鼓崩根据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 气的自然特点,每一回结束均已二十四声响鼓收尾,密集的二十四声 响鼓俗称为“忽雷炮

6、”,其声震天动地,鼓舞士气。演奏司马懿得胜鼓的乐器主要有五种,分别是大鼓、大镣、鞭鼓、 云锣和月锣,大锣。其中主奏乐器为大鼓。镣这种乐器则较为常见, 在一些其他鼓乐中也能看到它的身影。外形较为特殊的是云锣和月锣, 因其形似月亮而得名,两者演奏方法经后来改良,已经从原来的二人 各执一器发展为将两者固定于同一个锣架上进行演奏。鞭鼓则是由马 鞭击打,声音清脆,别具特色。大锣最初则是用来“鸣锣开道”,后 來逐渐加入乐器演奏中。司马懿得胜鼓乐器数量较多:大锣两面,大 鼓12而,大镣、鞭鼓、云锣和月锣各24而。司马懿得胜鼓鼓曲表演时间较长,经常参加一些大型的庆典,仪 式活动。全曲节奏为2/4拍,每回之间对

7、比明显。曲式特点上,它运 用回旋、变奏、统一、对比的艺术手法,每回打法都不尽相同,结构 精巧新颖,内涵丰富多变,塑造了鲜明完美的艺术形象,被誉为打击 乐中的一朵奇葩,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稀有打击乐乐种。演奏特点上, 多数情况下,每一回只奏一遍,十二回奏完后再循环反复;有吋也可 以每一回连奏数遍,依次连续演奏,十分灵活多变,便于指挥者酌情 掌握。司马懿得胜鼓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原地造型表演,另一 种是演奏员是行进表演,乐手将鼓挎在身上,或置于架上,或置于车 o就演奏速度上讲,前八回速度稍慢,后四回速度逐渐加快,渐入 高潮,产半鲜明对比。在演出服饰上,演员的服侍仍保留着古代将上 的戎装,还配有印有

8、司马懿得胜鼓的锦旗。司马懿得胜鼓蕴含的文化以及它独有的音乐特点,使得司马懿得 胜鼓在众多鼓乐中崭露头角。司马懿得胜鼓作为中原地区优秀的传统 音乐,不仅具有很高的音乐研究价值,而且她还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传 统文化,可见其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发掘、抢救和传承保护此乐,对 于丰富中国音乐史,研究古代音乐理论,对于传承和发展打击乐音乐 艺术事业,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二司马懿得胜鼓的传承和保护传统是一条河流,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随着世界对传统文化逐 渐重视的大背景下,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的宝贵 遗产,越来越多的学者及政府对其如何传承及保护的问题越来越重视。 政策的制定,学科的设立等都是为了

9、宝贵的传统文化能更好地发展下 去。特别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列入“人类口 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中国在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发 展力度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在冯光铉所著的文章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文中提到了中国传统音乐保护的 发展现状:“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伴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中,通过资源普查、代表 作申报以及建立保护机制等措施,取得了初步的保护成果”。 司马懿得胜鼓自其创编以来,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传承人通过身教口授的方式,将其一 代一代传承下来。古时用“、“CT、“X”等为音符,编成鼓 歌写

10、在临街墙上或乐器上,大家看着演奏。历代传人因年代久远乂无 文字记载而无从查考,有记载的是从康熙初年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 到了笫十一代。笔者通过对当地的走访调查,从村中主管此乐宣传的 王建邦那里了解到司马懿得胜鼓发展现状。该鼓曲现只在一些比较大 型的仪式中进行演出,如太极拳年会、温县正月十五的民间艺术展演 等。表演者就是村里的村民,在没有演出的吋候,大多都外出打工, 或在家务农,只有在演出前才进行比较系统的彩排。村里的年轻人大 多数都不愿去学习此乐,司马懿得胜鼓的传承人大多年迈体衰,如今 其传承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现象。自2006年司马懿得胜鼓被列为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当地政府文化部门,也加强了

11、对该乐的保护。例 如,增加了对司马懿得胜鼓的财政投入,提供了更好的硬件设施。但 是并没有从传承人这一角度出发从根本上來传承和保护此乐。要对司马懿得胜鼓做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就要形成系统的保护链 条。首先,从理论方面要对司马懿得胜鼓的文字材料、音频和视频材 料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并分类。文字材料的整理,不仅从现有的文献 资料中查找,还要对在当地的采访调查中,艺人的II述历史进行系统 的整理、录音并形成文字材料;视频材料的整理,包括鼓曲演奏的全 曲的录影及个别特色乐器的单独录影;最终形成一本将司马懿得胜鼓 整个历史发展,码目的内容及特点,传承发展都涵括在内的文字材料。 文字材料的整理,只是将司马懿得胜

12、鼓丰富了文字的记载,若想她更 好地发展下去,只用文字记录是远远不够的。其次,是对传承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传 承方式大多都是口传心授,司马懿得胜鼓也是由传承人以身教口授的 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所以只从理论角度将其记录下来是不够的。 笔者在采访第十代传人杨文清时,杨先生说出了他所担忧的问题:“年轻人对这些乐器都不感兴趣,上-代的传承人大多年迈体衰,这 就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态。”司马懿得胜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依附于群体的个人、即民间音乐艺人而存在的,传承人是传统音乐的 载体。所以,培养优秀的传承人是尤为重要的。需要当地文化部门组 织司马懿得胜鼓的民间老艺人招收和培训新的继

13、承人,成立培训组织, 使得优秀的传统音乐遗产能够继续在青少年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在加 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传承成为强化传统音乐保护的重要途 径,所以需要进一步扩展文化传承的途径和空间。最后,是要建立文化生态区。安乐寨是司马懿的故乡,安乐寨是 两晋王朝的发源地,以“司马故里”闻名遐迩。安乐寨在隋末以前是 温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东周时期的名城重镇,被称为“富 冠海内”的“天下名都”,扼守着由洛阳北上燕赵的交通要道,北依 太行、南邻黄河、农业发达,文化厚重。这里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 是司马懿得胜鼓创编流传和生存下来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要以安 乐寨村文化中心为依托,建立更全面的文化生态

14、区,使得司马懿得胜 鼓有其专属的表演空间。依托温县太极拳故里、司马故里的旅游业的 发展,将司马懿得胜鼓这一传统音乐形式展现给更多的人。在如今商 业化的社会,一些商人唯利是图,对传统音乐的滥用,甚至脚解,所 以在宣传此乐的同时,还要加强管理,正面引导,还要采取措施防止 这种不良行为的蔓延,维护并营造好传统音乐多样发展的生态环境, 为保护传承此乐创造更好的条件。司马懿得胜鼓,这-优秀的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流传 下来,之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它 的重要性。对它的保护与传承,不是只靠政府的资金投入,也不是靠 学者们对它的文字记载,而是让这个传统音乐真正的“活”起来,

15、真 正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中,了解它蕴含的古文化,使得不同年龄的人们 都能喜欢上它。司马懿得胜鼓听鼓声隆隆,锣声锵锵,每一个鼓声都 代表了传承者对未来的向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世代相传, 它的宝贵品质是我们在认识它之后才能了解的。参考文献:1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21冯光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笫2期。3 王璞:司马懿得胜鼓探索与研究,乐器,2009年第9 期。4 李冬冬:对司马懿得胜鼓历史渊源和艺术特征及文化的介 绍,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第4期。5 冯俊卿、赵上军:打击乐中的奇葩一一司马懿得胜鼓,文 化月刊,2006年第1期。(范子泉,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1级在读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