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物理学习懂而不会”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7KB
约5页
文档ID:203948285
高中物理学习懂而不会”现象的分析及对策_第1页
1/5

高中物理学习“懂而不会”现象的分析及对策作者姓名:吴泽鑫工作单位:东莞中学邮 编:523005地 址:东莞市莞城区东正路62号东莞中学联系:13790585450邮 箱:huashiwuzexin@126. com所属学科:物理高中物理学习“懂而不会”现象的分析及对策摘要:物理的学习离不开解题,提高物理的解题能力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但学生在物理的学习过 程中,经常出现一种“上课听得懂,做题不会做”的普遍现象;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分别从学生和教师 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具体 策略,切实帮助学生听懂与学会,提高学习效率关键词:懂而不会 理解应用 学会学习一、 问题的提出经常听到学生这样反映“老师这题目你一讲我就怫了,感觉也不难,但是要我自己做的时候,我就不 知道这么做了家长很困惑:“孩子都说在课堂上都能听得懂,但白己做,怎么就不会了”老师也抱怨:“这类型的题li明明就讲过,都说听懂了,怎么考起试来,就是做不出来呢? ”这些反映了学生在高中学 习一种普遍的现彖——“懂而不会”,即在新知识学习时学生课上能听懂教师讲的内容,课下却不会灵活 运用。

1. “懂而不会“现象的原因探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懂”指知道、了解;“会”指理解、领悟美国学者史密斯提出的学习过程的五 个阶段得到人们广泛认可和接受,它们分别是:“初级和高级获得、熟练、保持、迁移和调整”五个阶段, 意在说明学生学习程序性知识(概念、规则、策略、问题解决等)必须经过的几个环节,“懂”说明学习达到 “初级和高级获得”阶段,即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可能一无所知,也可能略有所知,或略有错知,形成了一 定的正确认识;而“会”则说明,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问和条件下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能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也就是处于学习第映至是第五阶段;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H然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白然科学,因此物理的学的是理解和应用懂而不会”现象说明学 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并未达到真正的理解学生“懂而不会”的现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2・1懂概念,不会理解应用物理概念是敕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意义、掌握其法则与规律等知识 的基础但由于部分老师的教学原因或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的表述上, 没有真正深入研究其内涵学生只是了解、知道有这样的概念,并不能运用学到的概念讲行判断、甄别。

典例11下列所描述的运动中,可能存在的有( )A. 速度变化很大,加速度很小 B.速度变化方向为正,加速度方向为负C.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 D.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解题障碍分析:这道题集中考查了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速度三者Z间的关系,再加上加速度木身概 念的抽象性,若没有结合实际事例深入探讨概念引入的作用以及意义,没有区分好加速度与速度及速度变 化量Z河的关系,则做题时往往感到模棱两可,容易错选A2.2懂公式,不理解公式字母含义笔者在儿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物理公式时,往往只记住物理公式的字母表达而忽视对公 式文字表达的理解,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只存在字母的记忆上,无法对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 做出准确的判断;【典例2】我们的银河系的恒星中大约四分Z—是双星某双星由质量不等的星体、和S?构成,两星 在相互Z间的刀有引力作用下绕两者连线上某一定点C做匀速圆周运动由于文观察测得其运动周期为T, Si到C点的距离为口,Si和S?的距离为r,已知引力常量为G由此可求出S?的质量为( )4启2(厂一斤) 4兀2斤3 4沪” 4龙2尸斤A. 苛- B. GT2 c. D. GT2解题障碍分析:解答力-有引力的题目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了解题技巧,记住了公 小 Mm v2 2 4兀,G —— = m — = m2 r = m —— r式 厂 「 厂,但忽视了力有引力中r含义与向心力表达式中r的含义是不同的,所以在碰到类似双星问题时,无法做出正确的结果。

2.3懂公式,不理解公式间内在联系,做题缺乏分析能力笔者在监考物理考试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考试前,就把白己所能记得的物理公式先默写到草稿纸 上,等考试涉及到相应内容时,就逐一对照公式,带入运算,看能否得到答案在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和 万有引力的题目时,这种现象尤为严重,这反映出学生在对待公式上并没有深入理解公式间的相互关系, 做题缺乏分析习惯典例3】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在离地W 224m高处,有静止开始在竖直方向上做H由落体 运动一段时间后,他立即打开降落伞,以12.5m/s啲平均加速度匀减速下降,为了运动员的安全,要求 运动员落地的速度最大不得超过5m/so[nJ: (g 取 10m/s2)(1) 运动员打开伞时,离地面高度至少为多少?着地时相当于从多高处白由落下?(2) 运动员在空中最短时间为多少?解题障碍分析:解决此题需要对下落过程进行画图分析,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列式,再联立方稈求解; 若不加分析题目条件,想通过罗列公式再代入数值进行运算,很难得到答案2.4懂结论,忽视成立条件和推导过程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为绳了对小桶的拉力等于小桶的重力,就算推 导出了最终结果Z后,仍有不少同学将信将疑。

产生误解原因是在初中学习滑轮时,滑轮绳了拉物体一般 是做匀速运动或者是静止的,这样绳子拉力就等于重力,而此时绳子拉小桶做的是匀变速运动,拉力不再 等于小桶重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习惯于用过去形成的固有结论解决问题,缺乏对产生结论条件的思考 分析,导致错误2・5错误的“日常经验”先入为主,缺乏理性分析习惯【典例4】相同的两辆汽车,一辆空车与一辆装货物的车,在同一路面上以相同的速率行驶,两车的 车轮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当急刹车后(即车轮不转,只能滑动),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空车滑动的距离较小 B.空车滑动的距离较大C.两车滑行中加速度不等 D.两车滑动的时间相等解题障碍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得出A选项;反映学生做题时缺乏理性分析,未养成定量分析的逻辑 思维习惯!三、寻找对策,消除“懂而不会”现象的应对策略从以上现彖和原因的分析中看到,造成学生“懂而不会”现彖的根源是学生还没有掌握好学习物理的 方法,对遇到问题不善于思考,没有学会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独 立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最终学会学习3・1概念要抓住原始问题,不替代学生思考物理学上概念的提出,往往祁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概念的形成,也往往有过长期的争辩、论证过 程,因此,了解物理概念产生、形成原因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木质。

杨振宁先生 说过“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所以在新概念引入过程中,教师要思考如何通 过巧妙提问,让学生去思考概念引入必要性和合理性如讲“位移”概念,使不少学生感到困惑:为什么 用位移而不用路稈?笔者曾这样问学生:“从校门出发走300米路稈,我们在那见面,请问我们能见页吗? ” 合理的提问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从问题当中暴霜为何要引入位移的概念以及位移的物 理意义,从而更进一步提出矢最的概念;刚学习电场时,对于场强概念的引入,学生亦感到很抽象且难以 理解,这时亦可以设置问题:“电场中同一位置电场性质相同,但电场看不到摸不着,且同一位置放入不 同点电荷受力不同,那如何把这一相同性质表示出来?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场强为何要通过比值定 义法定义,这样定义的好处及物理意义是什么,层层深入,理解概念含义3・2重视类比、对比的教学方法,拓展知识的内涵与外延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知识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类比、对比的方法,一方 面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新1口知识的混淆,从而扎实地掌握知识, 另一方面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例如在比较重力势能2J和-4J哪个大时,把 重力势能大小比较与温度高低比较进行类比,与速度、力的大小比较进行对比,再与力所做的功进行对比, 具体见如下表格:物理量比较对彖1比较对象2物理量性质正负号含义大小比较速度2m/s-4m/ s矢量表示方向2m/s<-4m/s力2N-4N矢量表示方向2N<-4N重力势能2J-4J标量表示相对参考平血高低2J>-4J温度2 C-4 C标量表示相对参考点高低2C>・4C力做的功2J-4J标量表示能量转化方向2Jv-4J通过对比,既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又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物理的一种方法,即用类比、 对比的方法深化知识理解3・3注重推导过程,理解公式中物理量含义物理是一门严谨的自然学科,物理公式的建立和结论,都有着严密的数学演绎过程高中的物理,从 初中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的研究,因此,理解公式时更侧重为什么会这样重视推导过程和条件,有利于深 入了解公式中物理量的含义,同时,也有利于理解原始公式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能够灵活 的应用公式例如匀变速玄线运动推论AS=aT2,若能理解好其推导过稈及文字表达的含义,则更能理解好 公式中AS及时间T具体的物理意义,在处理纸带应用逐差法时也能有效避免数据上代入的错误。

3・4突出条件作用,一题多变,揭示物理本质条件是制约和影响事物存在、发展的外部因索,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当一道题目的条件发生改变 时,其过稈和结果也会发生改变,茯至出现绝然不同的结果;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 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木体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向导通过一-题多变,既有利于打破学生解题养成的惯性 思维,防止定势思维的负面彩响,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思考,更进一步揭示题目的物理木质,深化知识 的理解应用,引导学生养成理性分析的良好解题习惯,同时也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思路,提高应变能力 和灵活的解题能力典例5】如图所示,物块A叠放在物块B,B置于光滑水平面上A、B质量分别为mA=lkg,mB=2kg, A、B ZIhJ动摩擦因数卩=0.2,用大小等于3N的水平外力F作用在物体B上,g=10ni/s2o求A加速度的大 小? m变式1:若拉力F为12N, A加速度的大小? r-L-Li变式2:若拉力F=3N作用在A上,A加速度的大小? 丄变式3:若拉力F为12N 口作用在A上,A加速度的大小?通过对变化条件后题日的分析,体现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灵活应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触 类旁通,避免使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泥潭,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5提高作业有效性,及时纠正评价作业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过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作业一方 面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報教学策略和进度;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 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必须精心选择、设计题把好质量关和数量关,既不 能是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又不能过分提高难度,使学生难以企及学生完成作业Z示,教师通过对作业 的批改,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对所出现问题进行纠正评价,为一下次的布置奠定基础和设立方 向,形成良性循环3・6培养解题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归纳解题后的反思是指学生在解题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是学生对学习 行为和学习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通过解题示反思,学生将对知识进行重新认 识,整理原有的知识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