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3638752 上传时间:2021-10-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邹儒楠厂3 ,于建荣3(1.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100190;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90; 3冲 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上海200031) 联系方式:上海市岳阳路319号31A204室邮*0: zm 1985电话:021-54922974, 15821764346浅析非正式交流的历史变迁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Informal Academic Communication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网络的兴起,非止式交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章分别从定义、 交流于段、交流模式等方而对传统的和基于网络的非正式交流做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 它们之

2、间的共性和差异。文章认为,作为科学交流系统的重耍组成部分,网络非止式交流的全 新交流模式克服了传统交流的弊端,更好地适应了科学大发展的需要,然而,它并不能完全収 代传统非止式交流,二者将长期共存,共同为科学发展服务。关键词:非正式交流;网络;变迁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he rise of networks, informal communication has changed.The paper studies traditional and web-based informal communication in defi

3、nitions, means and models. On this basis, it analy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of them.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web-based informal communication changes the model of traditional one, and it is more sui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Nevertheless, web-based informal communication

4、couldiVt completely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one, they will ser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ogether with long-term coexistenceKeywords: informal communication; web;change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有机的科学交流整体。作为科学交流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非止式交流被认为是知识扩散的重要途径和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丿力史上,著 名的情报学家普赖斯(DJ.Price)和科学学家戴安娜克兰(Diana Crane

5、)等人都曾给予非止 式交流以极高的评价,认为它相比止式交流具有更大的意义引。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全新的网 络非止式交流平台得以形成。基于网络的非止式交流克服了传统非止式交流的弊端,改变了传 统非止式交流的固有模式,更好地满足了科学发展对科学交流的需要,成为新时代科学发展 不可或缺的交流手段。鉴于非止式交流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有必要了解它的历史 变迁,研究它在传统环境下和网络环境下的不同交流模式及特点,以利于非正式交流更好地为 科学发展服务。1传统非正式交流及其模式分析传统的科学交流系统以是否依靠正式岀版文献展开交流作为划分止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 标准,因此,传统意义上的非止式交流是指信息

6、生产者与利用者之间不借助于科技文献而直接 进行的交流,它既可以通过个体间的面谈、书涪展开,也可通过无形学院群体的研讨会、学 术沙龙活动展开。这里,无形学院是山同一专业领域中具有相似研究兴趣和目标的研究人员自 发形成的,进行情报交流的非止式团体。2.1已有的非正式交流模式及其缺陷有许多经典的科学交流模式对非止式交流过程做过描述,如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系统模式、 申农一韦州模式、施拉姆互动模式等(如图l-3)o图1米哈依洛夫科学交流系统模式图2申农一韦弗信息交流模式以上交流模式均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们虽然都描述了非止式交流的一般过程, 但是都还不够完善。如申农一韦州模式仅体现了单向的信息传播

7、过穆,忽略了信息反馈这一非 止式交流的重要环节;米哈依洛夫的科学交流系统模式、施拉姆的互动模式则没有体现出交流 产生的信息增量,这是非正式交流的出发点和重要落脚点。此外,这些交流模式都只关注了个 体间的交流状况,而忽视了对无形学院交流状况的描述。2.2对传统非正式交流模式的修正2.2.1个体间非正式交流模式笔者在全面考察非止式交流过程的基础上,对已有的非止式交流模式进行了修止。在修止 后的交流模式(图4)中,M代表信息,箭头表示信息的流向,椭圆则代表科技情报使用者的 知识存最。M通过科技情报使用者间的个人接触进行传递,在交流反馈过程中,M被消化吸收 成M,科技情报使用者的知识存量则增加到虚线椭

8、圆农示的范围。应该说,该模式完整地描 述了个体间的非止式交流过程。图4个体间非止式交流模式2.2.2无形学院交流模式从上文对传统非正式交流理论的冋顾中可以看出,以往研究未涉及无形学院交流模式,笔 者在此对它做了总结。如图5所示,椭圆代表尢形学院的范围,方框代表无形学院的参与者(包 括专家学者和一般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是无形学院的主体,他们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发农意见, 展开讨论。从图中可以看出,研究人员可能因交流产生合作,优势互补,有所产出。一般的研 究人员(图中用小方框表示)也有机会参与到无形学院集体中去,但是他们少有机会发表个人 意见,图中用虚线框表示他们的知识增量,这是“知识扩散”的体现。

9、山于无形学院有一定的 参与门槛,II构成人员相对稳定,加上时空限制使尢形学院之外的群体很难了解其交流情况, 因此图中用实线椭圆衣示无形学院的范闌。图5无形学院交流模式2基于网络的非正式学术交流2.1非正式交流在网络环境下的复兴虽然人们普遍认可非止式交流的重要意义,但是,在以印刷型出版物为核心的出版物体系 形成之后,图书情报学界对“非正式交流”作用和地位的评价始终不高,认为它“既然在定 义上是非止式的,就不可能成为特有的或者严整的。”在这种观念和理论导向的作用下,非止式 交流赖以发挥作用的空间一直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文献数量呈指数型增长,跨学科、跨区 域的

10、合作也口益增多。传统的建立在纸质出版物基础上的科学信息交流体系不仅不能确保科学 信息的白山、充分发布,使大量有价值的科学信息排斥在文献交流系统Z外,而口其传递科学 信息的时效性和成本也己经满足不了科学发展的最起码要求。为了保证科学信息交流的及时 通畅,促进科学的创新和持续发展,人们开始重新重视通过非止式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希望 通过它来弥补止式的单一文献交流系统的不足。可以说,科学的大发展为非止式交流的复兴提 供了必要的前提。非止式交流的冋归并非是传统非止式交流的简单重复。山于存在影响范围小、成本高、交 互性不足等缺陷,面谈等传统交流形式己经不能完全满足科学发展对学术交流的需要,血网络 的兴起

11、和普及为科学交流提供了突破吋空限制的全新虚拟平台,电子邮件、网络会议、博客圈、 讨论纽等一系列网络交流形式克服了传统非止式交流的缺陷,开始广泛地为非止式学术交流所 应用u叭 在网络的带动下,非止式交流全而复兴了。2.2网络非正式交流的概念界定网络环境下非止式交流的复兴是继承,更是发展,这首先体现在非止式交流概念的变化上。 在传统环境下,借助“止式出版文献”就能将非止式交流和止式交流区分开来,而随着网络的 兴起,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网络出版发展起来,传统止式岀版文献”这一载体概念随之受 到极大冲击,原有标准下的非止式交流界限变得口趋模糊宙于将非止式交流与止式交流相 区分是研究网络环境下非止式交流

12、作用机制的必要前提,因此,必须寻求新的标准对英加以 界定。我们知道,网络交流信息主要来自于传统正式交流渠道和网络原创讥 其中,來自传统止 式交流渠道的信息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专利数据库信息等,血网络原创信息则包括各种 论坛上发布的信息、电子邮件信息、实时交互信息等。不难看出,來自止式交流渠道的信息都 是经过专门情报人员加工整理的传统图书情报的网络版,网络原创中通过止规网站web发布的 信息也都经过了专业情报人员的加工整理,只有电子邮件信息、实吋交互信息及论坛交流信息 等则没有经过专职情报人员的加工,带有明显的个体性。山此,笔者认为,可以将交流信息是 否经过第三方的加工和审核作为基于网络的科

13、学交流系统的划分标准,即网络环境下的非止式 交流是指没有经过专职信息人员对:其内容进行加工整理的交流过程。2.3网络非正式交流的主要形式网络非止式交流也是分别通过个体间交流和无形学院交流展开的,其具体形式包括:2.3.1个体间交流形式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Internet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作为目前使用最频繁的信息交流于-段, 它被看做是传统书信的替代晶。即时交流软件。包括ICQ、QQ、MSN等。要使用这些工具,只需注册一个号码即可。通 过即吋交流软件能方便地进行即吋交谈、即吋文件传递,还可以进行语音、视频聊天等,它是传统电话交流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2.3.2电子无形学院交流形式基于网络的无形学院

14、群体被称为电子尤形学院invisible college)1151,它是山対同一主题感 兴趣的人借助网络自发聚集起來形成的,进行情报交流的非止式团体。其表现形式包括博客圈、 讨论组、邮件列表、视频会议等。博客。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使用blog发布学术思想,学术博客日渐 兴起。学术博客的最大特征在于以类聚”,即通曲某一领域或专业的学术博客聚合在同一个博 客圈,通过链接、订阅、冋访、评论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博客实现和同或相关学术群体间的学 术交流冋。论坛和讨论纽,是指网络丄提供给用户用来彼此交换信息或是讨论某一共同话题的系统。 只耍连接网络,就可以检索到自己感兴趣的讨论纽,并方便地

15、参与讨论。邮件列表。电子邮件群和邮件列(LlSTSERV/MailingList)是Internet上特有的一类信息资 源,用户可以利用它在网上对某一感兴趣的热点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要参与邮件列表,用八 需履行专门的订阅手续,在得到同意“订阅”的答复后加入,而系统将会根据网民所订阅的主 题类发送其相关主题信息到用户指定的电子邮箱中。用户发送给LISTSERV/MailingList的每一 条信息都会被转发到所有该LISTSERV/MailingList成员指定的电子信箱中。网络会议。有很多软件支持即时语音和多方会谈,如NetMeetingc只需安装视频软件,通 过网络连接便口 J以随时进行跨地

16、域的网络会议。2.4网络非正式交流的模式分析借助全新的交流手段,网络非正式交流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山于个体间交流的新形 式主要改善了交流的便捷性和吋效性,对交流结构的影响不大,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无形学院 交流上。笔者将这种变化通过图6加以展示。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对交流主题感兴趣的任何人都 可以参与到电子无形学院集体中去,该集体之外的人也能随时通过网络了解英交流状况,因此, 图中用虚线表示电子无形学院的范围,用“感兴趣者”概括了电子无形学院的参与群体。从图 中可以看出,感兴趣者通过共同感兴趣的某一主题聚集起來,形成电子无形学院开展交流。 随着参与者的不断增加,电子无形学院扩大成。交流中思想的碰撞可能会引发知识生产。电 子无形学院述会进一步扩充到,交流的主题也会随看交流的深入血有所调幣。伴随主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