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站前广场的地域性设计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3555375 上传时间:2021-10-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讨站前广场的地域性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探讨站前广场的地域性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探讨站前广场的地域性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探讨站前广场的地域性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探讨站前广场的地域性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讨站前广场的地域性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站前广场的地域性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mn匕二! 一吧,“ -”s:g“探讨站前广场的地域性设计以惠安西站站前广场设计为例摘要:本文通过对站前广场地域性设计的理解和阐述,借助惠安西站站前广场设让实践,得出站前广场设 计不仅仅是单一功能性质的广场设计,而应该是从地域性发掘出发,将站前广场从交通广场、文化广场、休 憩广场等方面进行分解、分析,然后把各种广场再进行有机的融合,故终完善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性的站前 广场。关键词:门户 站前广场 地域性 城市形象站前广场是铁路旅客进入城市的必经Z地,肩负着疏导交通的重任,同时也是向南来北往 的旅客展示城市面貌的窗口一一广场上的雕槊形象、植物特征、空气的湿度和温度等白然条 件给旅客的身体感知就

2、已暗示了地域的不同,因此人们常把站前广场比作城市的“门户”。门 是空间序列的开始,所以站前广场这扇“门”应能为旅客提供丰富的听觉、视觉、嗅觉等信 息,让旅客在对该城市有了初步体验和印象。把每个城市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 和文化,拥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白然景观向旅客展示岀来。综上述,站前广场作为城市中比较特殊的广场,应能从地域性发掘出发,综合交通广场、 文化广场、休憩广场等多种广场的功能于一体,做好广场的地域设计才能满足广大旅客和市 民的要求,这样对城市形象的绍造也更有表现力和说服力。本文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介绍惠安 西站前广场(如图1)设计的。(XXIXIIX图:惠安西广场总平面图1项目概况

3、福建省于2009年开通其省内第一条高速铁路福厦铁路。福厦铁路是我国铁路“十力.”规 划“八纵八横”路网主骨架Z-,具有速度快、高密度、大能力、安全、舒适、节省运费等 优势,将有效改善沿线地区交通和投资环境,更加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港口优势和开放优势,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福厦线开通后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惠安西站正是在福厦铁路开通后根据实际需要增开的一个站,其站房位于惠安具紫山镇赤 涂村,处于仙游站和泉州站的中心点,四周为山体。站房面积为3597平方米,站前广场占地 面积为105579平方米。由于站房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位于福厦高速铁路和福厦高速公路(两 者在远处相交)之间所形成

4、的三角地带(如图2),所以惠安西的站前广场因地制宜将广场适 当调大,并划分形成两部分:以服务旅客为主的集散广场区和以市民活动为主的入口广场区。图2:惠安西站的区位图及现场照片2设计理念的确立好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设计的精髓所在,而且能令作品具有个性化、专业化。设计中通过对基地现状条件、历史背景、地域特色等进行研究分析是确定设计理念的重要基 础,我们通过对惠安西的各方面条件综合分析,得出如下设计理念:将站前广场从交通广场、 文化广场、休憩广场等方面进行分解、分析,然示把各种广场再进行有机的融合,最终完善 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性的站前广场。2.1合理的交通广场站前广场作为火车站客流集散广场,

5、快捷顺畅的引导与疏散交通是其首要的功能所在:需 要合理的交通组织来满足站前广场作为以交通为主要功能的实际需要,其中,合理组织广场 的车流和人流是又是设计方案的考虑重中之重。2.2突出的文化广场发掘发扬地域文化,把生动的地域文化反应在广场设计中, 将建筑形态特色与景观融于一 体,将闽南元素及惠安文化有机 的融合,人文元索、区域元索、 历史元素在站前广场的设计中惡安右雕恵安女代图3:惠安石雕和惠安女交融呼丿V。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能够 被发掘和利用的内容主要为两个方血:显示“石雕Z都身份的惠安石雕;因美丽、勤劳、贤惠和一身奇特服饰而闻名的“惠安女”形象。(如图3)2.3宜人的休憩广场注重以人为本的

6、设计,强调宜人的空 间布置,注重人性化尺度的表达,注重 旅客的集散及休闲功能。配置好具有地 域特色的植物和景观建筑,以期在给旅 客提供一个休憩的空间的同时,向游人展示地域文化和景观。根据以上的设计理念,惠安西站站前广场形成了 “一轴、两心、三点、五区”的景观格局:一轴指地域民俗文化图:惠安西站站前丿场功能结构图(中间的两心为表轴;两心指“以惠安民”集散广场,达的重点“惠女情”入口广场;三点指文化轴两侧景观绿地节点;五区一一指旅客活动平台区, 公共交通停车,区社会车辆停车区,绿化休闲广场一区,绿化休闲广场二区。(如图4)3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地域性设计由于是既有铁路的限制,惠安站站房的川地和站台有大

7、约8米的高差,由此我们把站房定 为线侧上式站房;同样,广场设计结合了站房设计的标高和场地的现状标高:依照南低北高 的现状,我们顺势把站房在高处。既尽量做到了土方平衡,节约了成木,又取得了良好的视 觉效果。根据设计理念,惠安西站站前广场的地域性主要通过交通广场、文化广场和休憩广场三个方面来落实。3.1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广场的地域性设计站前广场是人流、车流的聚集点,广场设计注重了合理组织广场的车流和人流(如图5)。总的来说,因地制宜组织好站前广场车流和人流,因为这是地域性广场设计的一种体现。X8至:图5:车行流线和人行流线3.1.1车行系统为了实现人车分流,车行交通自成系统,呈单向行驶路线,在集散

8、广场两侧形成两个环路。 除消防车应急外,车行不穿过旅客活动平台,仅通过集散广场中间的车行道进行联系。另外, 在出租车、公交车停车场的西边还设置了长途汽车站,更进一步的方便长途的旅客。由此整 个车行交通系统显得便捷、通达。3.1.2人行系统:广场的主轴是以硬质铺地为主的宽阔的人流集散广场,进站的人或在是出站的人部可以在 这里顺畅的集散:进站的人流可以汇聚到集散广场和入口广场上后,经台阶上至售票厅或者 候车厅。出站人流直接从出站口经集散广场到达公共交通停车区或社会车辆停车场上车离开, 亦可经入口广场步行至广场外I洞道路,选择交通方式离开。3.1.3停车设计:集散广场西侧靠近出站口,布置公共交通停车

9、区,东侧和旅客活动平台两侧布置大面积社 会车辆停车区,进一步加强了人流的集散。3. 2火车站站前广场文化广场的地域性设计木次设计对惠安西站的功能以及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挖掘,结合基地条件、白然景观以及人文特色,充分利用闽南元素及惠安文化,运用现代设计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地方(如图6):图6:集散广场和入口广场的地域景观设计(所有石雕的深化设计和地方工匠一起进行)3.2.1 “以惠安民”集散广场惠安石雕文化的地域化体现集散广场是站前广场的核心部分,用地面积为15857.7平方米,位于广场中部,以人流疏 散为主要功能,表现为过往式、短暂的、动态的规律,景观上,作为绿化休闲广场的延伸, 是展示

10、惠安地域文化的一个重点。结合地方文化,我们设计以“惠安旅游地图”石雕、“惠安 印”石刻和地方文化铺装为主要内容的“以惠安民”文化广场来满足人群疏散,同时在广场 两侧设置反应精湛石雕丁艺的灯具和廉椅以便旅客在此休闲停留。3.2.2 “惠女情”入口广场惠安女文化、惠安石雕文化的完美结合“惠女”是惠安区域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元素与彖征,本次设计希望以“惠女情”大型雕槊 为中心,并结合圆形水面,组成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旱喷广场。除以上两个主要的景观外,广场的细部设计也充分展示闽南文化,如清水砖的砌筑方法, 窗花纹样的提炼,建筑文化、小品的尺度等都展示了惠安的文化脉搏及区域符号。3.3火车站站前广场一憩广

11、场的地域性设计站前广场的在满足了交通和文化功能的同时,还丿亚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功能,所以她还应 该是人们喜爱的休憩广场。结合基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绿化休闲广场一区、绿化休闲广场 二区,其分别位于入口广场区的两狈9,绿化休面积分别为8225.4平方米和9582.4平方米,主 要以景观休闲功能为主,表现为驻留式、休闲的、静态的活动规律,设计最大满足了人们游 览、休闲、集散对环境场所的需求。这部分区域主要通过地域植物体现地域设计。(如图7)选择当地树种为主,节约成本,提高成活率。泉州惠安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树种 选择常绿阔叶大乔木为主,局部人流多的树阵广场用开尼色叶树和棕柵植物做点缀,夏天可

12、以遮挡炎炎MU,冬天可以晒太阳。同时可以用植物创造宜人的休憩空间:木项目地形平缓, 通过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乔木+灌木等多种搭配方式,营造出一个多层次、高密度的生 态环境,打破地形的呆板,创造多空间的视觉,同时也为烘托站房的形象贡献一份力量。图7:惠安西站站前广场总体吗瞰效果图4火车站站前广场地域性设计的总结从交通广场、文化广场、休憩广场对站前广场进行分析、分解,然后把备种广场再进行有 机的融合,最终完善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性的站前广场是站前广场设计的一个基木理念。正 是通过这种理念,惠安西站站前广场的设计打造出了一个“高效、地域性强、宜人”的广场 空间,使其拥有合理完善的交通体系、充满地域特色的雕剽景观、富于变化的广场铺地、充 满灵性的休闲场所。通过这种地域性设计,体现了对广场的选址的理解;体现了对站前广场交通集散、文化传播、 景观展示等多重功能的理解;体现了人文关怀、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及对人 性的尊重;体现了对一座城市无处不在的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的承载与传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