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的二律背驰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驰“理性宇宙论”以“世界”为认识的对象,它的先验幻相被称之为“二律背反”当理性要求认识世界之整体从而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的依据,所以对于世界之整体便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而它们各自却又能够自圆其说,康德就称这种理性的辩证法为“二律背反”理性的“二律背反”有四组:(1)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2)世界上的一切都由单一的东西构成,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合的;(3)世界上有出自自由的原因,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4)在世界因的系列里有某种必然的存在体,世界上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必然存在体,一切都是偶然的康德使用“反证法”,他先假设相反论题正确,然后由此推出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论题的合理性第一二律背驰:时空有无开始和界限正题:世界在时间中有一个起头,在空间中有一个界限反题:世界在时间中没有起头,在空间中没有界限,它在时空两方面都是无限的正题的逻辑:将主体人所在的“当下”或“今天”(即康德所说的“任何一个所予的瞬间”) 作为逻辑的终点,反推回去,必然要求有一个逻辑的起点即“过去”或“昨天”, “过去”的“过去”,“昨天”的“昨天”,不断推下去,总得有一个开始,不然,“当下”或“今天”将无法理解,无限的“过去”本来是过不去的,对“今天”而言既然过去了,所以世界在时间中必有一起头。
将主体人所在的“世界”作为一个“总体”, 并且被给予出来,将其作为逻辑的终点,在逻辑上自然就要求“世界”在空间中有一个界限,否则就没有资格言说一个被给予出来的作为一个“总体”的“世界”世界”本是一个同时并存的东西的无限延扩的量,一旦将这个“量”给予出来,它就在逻辑上肯定了主体人所在的“世界”必有一个界限反题的逻辑:主体人若不将所在的“当下”或“今天”作为逻辑的终点,所以世界在时间上自然不存在一个逻辑的起点即“起头”,一定要固执地认为世界有一个“起头”,那就承认“世界”存在于一个空洞的“时间”之中,并被这个空洞的“时间”包围着,而这是不可能的,世界在时间中只能是无限的对于主体人所在的“世界”,永远不能将其视为一个所予的“总体”,它是一个同时并存的东西的无限延扩的“量”,这个“量”不是可以完成的“综合”,以主体人的立场一定要将自己所在的“世界”作为一个完成了的“总体”或“量”,就必然要承认“世界”处在一个空洞的“空间”之中,而空洞的“空间”等于“无”,更不能被直观到,一个被给予的“世界”存在于空洞的“空间”之中即存在于“无”之中,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世界在空间中只能是无限的问题的症结:世界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主体人不能将其视为独立存在的客体即“物自体”,既不能将“世界”作为“物自体”,也不能将“时间”和“空间”作为独立存在的“物自体”,我们所谈的是作为“出现”的现象世界,不是作为“本体”的知性世界,正题确定一个“世界”的界限,反题取消限制“世界”的界限,正是混淆现象世界或感性世界与本体世界或知性世界的区别,在推理中使自己的思维在两者之间游移。
世界”永远只能是对于主体人而言的“出现”时间”和“空间”是主体人直观“出现”的形式,就其本身而言,它们并不是什么实在的东西,它们不能确定作为“出现”的“世界”的始终、大小,“时间”和“空间”为“出现”所限制,但“出现”不能为空洞的“时间”和“空间”所限制,“世界”、“时间”、“空间”都是主体人的主观表象,如果将本是主观表象的东西当成独立存在的客体,在逻辑上只能陷入上述正反题的二律背驰之中第二二律背驰:世界中组合的实体是否由单纯的部分构成正题:在世界中每一组合的东西都是由单纯的东西组成的,除了单纯的东西和由单纯的东西所构成的东西之外,世界没有任何东西存在反题:在世界中任何组合的东西都不是由单纯的东西构成的,在世界中,没有任何地方存在任何单纯的东西正题的逻辑:正像每一个二律背驰的正题一样,当主体人从当前所予的“一刹那”出发,你已经无形中在逻辑上肯定了世界有一个开端在所予的“刹那”里面了,此处,主体人先将“一切组合的实体”给予出来,那么在逻辑上已经肯定了“单纯的东西”的存在,从现实上而言,主体人是无法将单纯的东西从“组合的实体”中单独地拿出来,但是既然拿出了“组合的实体”,那么主体人的理性必须将“单纯的东西”作为先在的前提条件(或者理念)预设于“组合的实体”之中,当然,从现实世界出发,主体人既拿不出“组合的实体”,自然也不能使“单纯的东西”被给予出来。
反题的逻辑:主体人从感性或现象世界出发,即从现实出发,要求正题的主张者要么在现象世界中给出“单纯的东西”,既然给出了“单纯的东西”,这个“单纯的东西”就必须占据一定的空间,而所有占据空间的东西又是可以再分,既然可以再分,它就不是单纯的,所以世界中一切组合的实体就不是由单纯的东西构成;要么能够从知觉中或者从任何可能的经验中将“单纯的东西”推论或给予出来,在感性世界中,主体人永远不能用知觉推论出单纯的东西,也不可能在任何可能的经验中使“单纯的东西”被给予出来,所以在世界没有任何地方存在着任何单纯的东西问题的症结:正题的主张者从知性世界或本体世界出发,在逻辑上将世界作为一个“组合体”,那么同样在逻辑上预设了“单纯的东西”的先在;反题的主张者从感性世界或现象世界出发,肯定它不是由单纯的东西构成,在感性世界或现象世界的任何地方也不存在任何单纯的东西两者各执一端,相持不下用康德的先验逻辑加以扣问,结论是,正题的主张者如莱布尼茨,他的“单子”论就是将复杂的世界包含于他的神秘的“单子”之中,由于他将世界视为独立存在的实体,而不是作为“出现”来看,所以他必须将“单子”(此时的“单子”,康德认为应该称作“原子”)作为逻辑的前提加以预设,所以康德将正题称为先验的“原子论”或单子论的辩证原理;反题的主张者如物质的无限可分割性的学说,他们认为单子论者们反对物质的无限可分的理由是不成立的,单子论者的哲学混淆了“数学点”与“物理点”、知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区别,若用单子论者的由知性所形成的组合物之纯粹概念去寻找单纯物之概念的思路去说明是感性世界即“出现及其条件”,这是行不通的,在感官的世界里,永远不可能有“组合物”所需要的“单纯物”的直观。
康德说明,正题试图为“单纯的东西”这一先验理念的实在性提供证据,但是他们既混淆是感性或现象世界与知性或本体世界、“数学点”与“物理点”,更是混淆了作为思维主体的“灵魂”的“单纯性”与作为思维客体的“对象”的“组合性”,“对象”的无限可分与否,都是作为主体的“灵魂”的确定,“灵魂”的能力若将“对象”即世界作感性或现象世界和知性或本体世界、逻辑的思路与现实的思路的区分,一切争端或二律背驰的现象将冰消云散!第三二律背驰:世界中除了自然律之外是否有自由律的存在正题:世界上的一切出现除了服从自然律的因果作用之外,还必须承认自由律的因果作用反题:自由是没有的,世界中的一切出现只按照自然律而发生正题的逻辑:反题的逻辑:问题的症结:第四二律背驰:世界中是否存在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正题: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属于世界,或者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或者作为世界的原因反题:在世界之中,没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在世界之外,也没有一个绝对必然的存在者作为世界的原因正题的逻辑:反题的逻辑:问题的症结:【百度】二律悖反,原出希腊文ANTINOMI,指规律中的矛盾,在相互联系的两种力量的运动规律之间存在的相互排斥现象自然界存在的两种运动力量之间呈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相背相反的作用。
二律悖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的发现在康德哲学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使康德深入到了对理性的批判,不仅发现了以往形而上学陷入困境的根源,而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康德将二律背反看作是源于人类理性追求无条件的东西的自然倾向,因而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解决办法是把无条件者不看作认识的对象而视之为道德信仰的目标虽然他对二律背反的理解主要是消极的,但他亦揭示了理性的内在矛盾的必然性,从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产生了深刻影响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