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西京无太学”争论的思想文化史阐释 论文 关键词:太学与辟雍的关系 思想观念 大学 教育 论文摘要:有关西汉太学设立的时间,自古及今争讼纷纭本文认为,东汉以降太学、辟雍关系在思想观念上纠缠是造成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东汉现实 政治 生活中,两者虽在目的、功能上有部分重叠,但地点上分离,各自拥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然而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两者却被混而为一,以辟雍指称太学此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太学与辟雍的分离,是教育日益显示其独立性的表现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太学作为阐明五经要义、培养行政后备人员、实现儒家教化社会的重要机构,在两汉的政治社会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古往今来前圣先贤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从晋朝尚书郎晋灼在其《汉书集注》中根据天子在曲台行射礼而下了“西京无太学”的论断之后,围绕太学创建时间的问题聚讼纷纭,直到 现代 ,学者们依然在此问题上纠缠不休,不能达成共识姜维公博士在《汉代学制》一书中对此问题的古今争讼进行了 总结 并指出:争论的共同点是将有没有独立校舍作为汉代太学创建的重要标志既然太学的设立有明确的标志,每种观点的论者都引经据典地论证,但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么多学者殚思竭虑、严密论证依然没有定论?西汉有无太学的问题。
在两汉时期并没有引起过任何的疑问,为什么后代反而在这个问题上会产生分歧?笔者认为:东汉以降,拥有各自独立地位的辟雍与太学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混淆并以辟雍指称太学,是晋灼作出论断以及古今聚讼的根本原因 一、两汉时期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辟雍与太学 元朔五年(前124)丞相公孙弘、太常孔臧等根据武帝的诏书,提出建设太学的具体计划:“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汉武帝接受建议,西汉太学建立西汉中后期,太学的规模和影响呈日益扩大之势辟雍是周代的大学教育机构,作为追寻周代精神而起的机构是在西汉后期儒学全面向政治渗透的背景下被提上日程的成帝时“丞相大司空奏请立辟雍,案行长安城南”,结果因成帝驾崩未能成行平帝时王莽专政,于元始四年(公元4年)“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汉很快被王莽所篡,新朝国祚短暂,辟雍在西汉存在的时间很短 东汉建立后,儒学在皇权的支持下落实到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中。
太学、辟雍很快在洛阳修建起来“建五五年,乃修起太学……中元元年,初建三雍”太学和辟雍在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电子 版《后汉书》中查询到辟雍出现69次,太学出现109次我们知道,周的文化精神虽是汉政府效仿的对象,但是建立在家国合一,宗法血缘之上的礼乐制度已经消失在春秋战国的战火硝烟之中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汉代文化建设虽重视礼乐文化传统,但内容和形态上都与周有本质的不同,这就决定汉代的大学“太学”与周代的大学“辟雍”有着本质的区别,表现在实际的运作中两者地点分离,两者各自具彼此不能替代的功能 1 两者各自有独立的建筑光武初兴,愍其荒废,起太学博士舍、内外讲堂,诸生横巷,为海内所集明帝时辟雍始成,欲毁太学,太尉赵熹以为太学、辟雍皆宜兼存,故并传至今”这则史料明确地表明了在东汉太学和辟雍是作为两个机构存在,各自有各自的建筑太学先建成,辟雍后建,但是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汉书明帝纪》注释中引用《续汉志》的资料讲到在举行养老礼时的程序:三老、五更“皆齐于太学讲堂其日乘舆先到辟雍礼殿,坐于东厢,遣使者安车迎三老、五更,天子迎于门屏”太学和辟雍拥有各自的建筑,太学的标志建筑是讲堂,辟雍是礼殿,两者有一定距离,但是距离不会太远。
考古的遗址发掘也证明了两者是互不统属的建筑:王仲殊《汉代考古概说》中绘制的东汉都城平面图上,两者在都城外东南方向,相临而建,辟雍在太学南考古报告指出:“太学的遗址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在辟雍之北,周围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另一部分在它的东北约100米处,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50米明堂和辟雍建于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56年),在平城门和开阳门外约1000米处,辟雍在东,明堂在西,相距约150米” 2 两者各自有独立的功能三国魏国名臣王朗谈到汉代 历史 说:“辟雍所以修礼乐,太学所以集儒林,高襟所以祈休祥”;晋朝纪瞻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辟雍所以班礼教,太学所以讲艺文”东汉时,辟雍主要的功能是举行养老礼和大射礼《汉官仪》记载“辟雍去明堂三百步车驾临辟雍,从北门人三月、九月,皆于中行乡射礼”《后汉书》中记载的明帝、和帝、顺帝在辟雍中的活动是举行飨射札、养老礼《白虎通辟雍》:“大学者,辟雍,乡射之宫”孙诒让《周礼正义》卷五十九云:“案乡大夫之射,不得在辟雍,而班氏以辟雍为乡射之宫者,乡与飨通,即诗大雅灵台孔疏引韩诗说所为春射秋飨也,依其说,则辟雍为天子大射之宫”辟雍中的典礼仪式一方面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
同时作为皇帝施政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识形态建制的一部分,它通过象征性的仪式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上面引用《续汉志》的资料中三老、五更到辟雍后:“天子迎于门屏,交拜,导自阼阶,三老自宾阶升,东面三公设几杖九卿正履天子亲袒割俎,执酱而馈,执爵而醑五更南面,三公进供,礼亦如之”在整个程序中,皇帝处于尊位,从象征尊位的阼阶进礼殿;象征社会生活中最德高望重的老人,只能从宾阶进入礼殿之后的讲经更是耐人寻味:“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皇帝正坐讲经,意味着皇帝即是君又是师拥有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权力,经学大师只能如弟子一样听讲问难,丝毫没有一点为君师的特权 光武帝时戎马未歇,就着手修建太学顺帝时修缮太学“乃更修黉宇,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几乎每位皇帝都要亲临太学,视察工作,并且给予太学师生各有等差的赏赐,以示优容太学在东汉的功能主要有一、为政府培养行政人才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董仲舒建议在太学设立后得到了实施通过 考试 选拔,博士弟子进入行政系统东汉时随着太学人数的增多,政府从太学选拔人才的路径越来越广:东汉初太学的考试设甲乙两科;质帝时,规定不再分科,岁试只取高第“岁满课试,以高第五人补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
桓帝时,废除了取官的名额限制,以通经多少作为录用迁升的标准,并更定课试办法,两年一试二、太学是全国的学术中心这里汇聚了著名的经师讲学论道,赵翼在《陔余丛考》中专门列出“两汉时受学者皆赴京师”条:“经义之专门名家,惟太学为盛,故士无有不游太学者及东汉中叶以后,学成而归者,各教授门徒,每一宿儒门下著录者至千百人由是学遍天下”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议郎蔡邕、张训等正订六经文字,刻成熹平石经,立在太学的讲堂外,作为经书的标准版本,“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二、东汉时期,人们思想观念中的辟雍与太学 如上所述,辟雍、太学在两汉是各自具有独立地位的机构然而,在东汉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两者却被混而为一,主要表现是用辟雍指代太学 王充《论衡骨相》篇中有“韩太傅为诸生时,借相公五十钱,与之俱入璧雍之中,相璧雍弟子谁当贵者我们知道,汉武帝时辟雍还没有营建,王充所指只能是西汉的太学蔡邕在《明堂论》中明确地指出两者是异名同实:“故言明堂,事之大,义之深也取其宗祀之清貌,则日清庙取其正室之貌,则日太庙取其尊崇,则日太室取其向明,则日明堂取其四门之学,则日太学取其四面周水圆如璧。
则日辟雍异名而同事,其实一也”《史晨碑》:“臣伏见临璧雍日,祠孔子以大牢,长吏备爵,所以尊先师,重教化也”笔者以为此“璧雍”并不是指洛阳的辟雍是指洛阳的太学学校师生祭祀先师的礼仪称为释奠礼:“周制,凡始立学,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礼记学记》载“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学礼的祭品只有野菜、钱币而已,东汉时祭品升格为太牢《乙瑛碑》载太常祠曹掾冯牟和史部玄答复司徒司空的询问:“故事辟雍礼未行,祠先圣师侍祠者,孔子子孙,大宰、大祝令各一人,皆备爵大常丞监祠,河南尹给牛羊豕鸡口口各一,大司农给米祠”光武帝“冬十月,还,幸鲁,使大司空祠孔子”章帝“帝东巡狩,还过鲁,幸阙里,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孔子虽是万世师表的圣人,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是“素王”祭祀的仪式不是如养老礼一般由皇帝亲自主持,而是“乃命有司行事”,《乙瑛碑》记载主持祭祀孔子的是大常丞监祠,既体现尊师重教的圣意,又不失至高无上皇权的威严在《乙瑛碑》中“故事辟雍礼未行,辞先圣师”明确的说明了辟雍礼与祭祀先圣的释奠不是一回事查阅《后汉书》、《汉官仪》等典籍,辟雍内举行的典礼主要是养老礼和飨射礼,并不见祭祀孔子的礼仪,这应该不是 文献 记载的疏漏。
所以,史晨所见的天子临雍,应该是在太学内命有司祭祀孔子 从蔡邕著名学者观念以及记录着当时语汇的碑刻和王充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得出符合逻辑的推测:辟雍即为太学的思想应该存在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观念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汉代辟雍、太学的兴建都是为实现教化民众的目的东汉政治、社会儒学化的过程中,太学、辟雍分别以不同的形式发挥教化的作用太学内研习学问紧密配合为维护皇权的礼制建设的需要夫太学者,礼仪之宫,教化所由兴也”东汉建立之初的太学在五经教授之外,另一项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礼仪的学习和实践:“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笾豆干戚之容,备之于列,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太初元年,梁太后诏日: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每岁辄于乡射月一飨会之”《汉官仪》曰:“春三月,秋九月,习乡射礼,礼生皆使太学学生”三雍宫修成之后就由明帝主持的一系列礼仪被用于实践,庄严肃穆的仪式中包含了尊君、尊老、尚贤、尊经的丰富内涵和象征意义,由太学和辟雍共同完成的仪式所起到的教化作用是空前的“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其所影响面之广远远超出太学本身的教育二是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辟雍为太学是儒学思想中的概念,东汉时期随着儒学在东汉政治社会中霸语权力地位的确立,成为不证自明的常识。
儒家思想中关于辟雍的认识在《白虎通辟雍》有集中的体现:“辟者,象璧圆,以法天也雍者,壅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辟之为言积也,积天下之道德也雍之为言雍也,雍天下之残贼,故为之辟雍也”,辟雍不仅是教育的总纲,也是大学的称谓《白虎通》是具有封建法典性质著作我们知道当某种观念一旦和权力结合在一起,而这种权力又是绝对庞大,占据统治地位,控制主流话语,即是这种观念与事实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它完全能够自证自明,成为一种现实的政治合法性 三、魏晋以来,人们观念中的辟雍、太学 魏晋以后,战乱频繁、典籍散乱,加上经学衰废、世族门阀制度兴起,辟雍和太学建制逐渐没有严格的区分,这一方面是东汉以来人们思想观念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则强化了这一观念《三国志魏书》载齐王三次在辟雍行释奠之礼西晋时两者分开,释奠大学,飨礼在辟雍《太平御览》五百三十五引晋尚书大事太常王彪:“魏帝使有司释奠于辟雍,此是魏之大事,非晋书旧典泰始元康,释奠大学,不在辟雍,泰始五年,二行飨礼,皆在辟雍,不在大学是则释奠于大学,行飨于辟雍,有晋已行之准也两者在 政治 生活中结合非常紧密1931年河南偃师县西晋太学遗址出土的《西晋辟雍碑》记载了晋武帝和太子先后五次I晦辟雍举行大射礼和乡饮酒礼,还记载皇帝考察学生、奖赏太学师生等事迹,碑阴为立碑的四百多名太学博士和学生的名字。
从这通碑中,我们已经很难分辨两者的不同了 南北朝以后,学校 教育 繁荣 发展 ,辟雍建制缺失唐朝归崇敬因辟雍礼阙,上疏请求重建旧制:“古天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