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1958515 上传时间:2021-10-1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单元导读】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让我们来认真阅读本组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养成正确认识优点与缺点的习惯。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振兴中华”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情感态度与价

2、值观】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二、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整体感知全文。二、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读书?为功名?为利禄?为修身?这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得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年年仅12岁的周恩来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情。(二)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感受较深

3、的地方作上标记,并写上自己的体会。2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3在小组内交流学习的收获及自己不懂的地方。(三)学情检测(1)题目解析“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题目的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直接点明了中心。(2)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初读的感受。生1:我真的很佩服周总理,12岁就立下了志向报效祖国,我要向他学习。生2:我读书原本是为了以后挣钱过好日子,可和周总理比起来,我觉得很惭愧。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点,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2整体感知(1)梳理课

4、文,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明确: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2)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明确:没处说理、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洋洋、训斥、紧握拳头。(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明确:本文主要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都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句段解读,质疑探究。二、导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二)句段解读112

5、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明确:12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通俗的理解,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2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耀武扬威的巡警。明确:“背”和“闯”两个词充分体现出周恩来一心想到租界看个究竟的好奇心和决心。“闯”字又带有豪壮之意。第二句中“大不相同”说明差别很大,租界的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商业萧条,同样是中国的土地,差别都很大,更令人疑惑。明确: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三)质

6、疑探究1画出感悟最深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1)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2)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3)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引导学生结合抓关键词谈感受。(1)抓住“惩处”辐射等关键词,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2)引导学生想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明确: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洋洋;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四)感悟写法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介绍了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语言生动,人物的神态细腻,也透过人物间的对比,

7、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烘托出了人物形象,激励着我们去努力奋斗。(五)课堂小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立志报效祖国。本文虽长,但经过梳理后,可以分成三个小故事。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地方,再质疑,然后带着问题深入学习本课,并引导学生想象,想象妇女哭诉,洋人怎样说,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让学生在想象和朗读中,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同时让学生及时练笔,写写周恩来沉思的内容,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立志部分。课后习题答案习题2少年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

8、华不振”,使他充满疑惑,想弄个明白。在外国租界地他又亲眼目睹中国受洋人的欺侮,中国巡警不为民申冤,反而训斥中国妇女,围观的人敢怒不敢言,使周恩来深刻体会到中华的确不振。他便一直思考,并明确读书的目的就是振兴中华。1多音字。处得轧 伯2近义词。繁华繁荣疑惑迷惑体会体验 沉思深思清晰清楚 指望盼望惩处惩罚 踊跃积极驱使促使 诸生诸位胸怀胸襟3反义词。衣衫褴褛衣冠楚楚得意洋洋垂头丧气疑惑不解豁然开朗4段落结构。第一段(第16自然段):写周恩来为中国人不能去租界感到疑惑。第二段(第78自然段):写周恩来闯租界的所见所闻,让他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段(第917自然段):写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

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5课文中心课文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到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规范、删掉、眼帘”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能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句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修改作文的好习惯,懂得学作文得先学做人。二、教学重点体会含义

10、深刻的语句。三、教学难点感受叶圣陶先生的认真、质朴,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整体感知全文。二、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生活中有太多的往事让我们记忆犹新,它们就像一块块碎玻璃,当回忆的阳光扫过,就会瞬间发光。爬山虎,并不是十分罕见的植物,作者都对它印象深刻,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二)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2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3小组内交流学习的收获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三)学情检测1初读感知(1)题目解析本文写于1992年,原文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爬山虎为藤本植物。“那片”是

11、指叶圣陶家里那一墙爬山虎,暗示这是一篇回忆的记叙文,课文以此为题,表现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情怀。(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2)给生字正音,理解新词,指导书写“篇、翱、糊、删、智、昏、燥”等生字。2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写了什么。(2)课文写的是什么?是不是状物类的文章?明确: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肖复兴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不是,是记事类文章。(3)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明确:叶圣陶先生改得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4)课文哪句写出

12、了作者对叶圣陶的印象?明确:我虽然未见过叶圣陶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5)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给“我”改作文,并邀请“我”到家中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老批改作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句段解读,质疑探究。二、导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已大概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叶老的人格魅力。(二)句段导读1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明确:从这一个量词的修改,就可以

13、看出叶圣陶先生用词的准确,态度的认真和严谨。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佩之情。2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明确:“佛”,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激。3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跟踪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明确:文字优美,清新自然。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看到爬山虎的独特感受,生动而形象。对美丽爬山虎的描写可以衬托出作者的好心情,以及对叶圣陶先生的好感。4落

14、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色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明确:这是作者第二次提到院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同时也是通过爬山虎的描绘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我”通过与叶老的交谈,不仅感到叶老亲切随机,而且由衷地敬佩叶老渊博的学识,海纳百川的气度,多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5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明确:这句话点题,说明叶圣陶先生对“我”影响之深,激励“我”在写作道路上不断前进。(三)质疑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思考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讨问题。1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明确:一是作者自从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

15、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2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什么?明确:作者不仅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侯的。3从作者列举的记得最清楚的一处修改可以看出什么?明确:看出叶圣陶先生修改时是多么认真仔细,从字里行间中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叶老的敬佩之情。(四)感悟写法借景抒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作者两次写到爬山虎,通过对爬山虎的生动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该写作特点关键在于对所描写的景物要有深刻的独特感受,情与景要互相协调,情由景生,景促情发,这样情与景相生相成,才能产生独有的艺术魅力。这篇课文篇幅较长,由于含义深刻的句子比较多,因此内容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课文要表达的是对叶老人格的赞扬,而这种赞扬则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