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声音》寓言二则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1941157 上传时间:2021-10-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声音》寓言二则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声音》寓言二则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声音》寓言二则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声音》寓言二则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声音》寓言二则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寓言二则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重点难点1.理解寓言的内容,体会其中的道理。2.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学习的感受。3.通过学习,理解寓言的含意。教学课时两课时 知识点详解 掩 耳 盗 铃 交代了人物和事情的起因。“只要就”说出了偷铃铛必然会被发现,而“知道”又说明偷铃人对事情的发展十分清楚,明知不能做,却还要做,可见他十分愚蠢。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想把它偷走。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段导读:有个人想偷别人大门上的铃铛。他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2、被人发觉。 作者用“只要就”这个句式是想告诉人们什么?他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 掩住自己的耳朵,别人照样听得到,这样做只能是自己骗自己。可见这个偷铃人真是愚蠢。说明了这个人的滑稽可笑。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只能是自己害自己。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从他的想法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于是,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那个铃铛。“掩”“伸”等动作说明什么?谁知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你由这个结局想到了什么?段导读:偷铃人掩住自己的耳朵偷铃,被人发觉了。滥 竽 充 数 竽(y):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两个“喜欢”说明了齐宣王喜欢讲排场的性格特点,

3、正好为南郭先生提供了“充数”的机会。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有个南郭先生到齐宣王那里,请求参加吹竽队。齐宣王给他很高的待遇, 为下文南郭先生混在乐队中吹竽作了铺垫。 南郭:本义是南城,郭就是外城。我国古代有以居住地为姓的,所以“南郭”也是一个姓。“其实”一词点明了真相,与“高待遇”对照,使文章更有讽刺意义。“鼓”“捂”等动作描写,生动地描写了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丑态。能让他这样混下去,可见齐宣王的昏庸,可见其他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其实,南郭先生不会吹竽。

4、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作用?演奏的时候,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这些描写有什么好处?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齐宣王喜欢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使南郭先生混在乐队中吹竽,还得到了高待遇。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 挨,在这里读i。用“也但是”的句式说明齐湣王的特点;“一个挨一个”写出了南郭先生要溜走的原因。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却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但是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改成一个挨一个地吹给他听。加点的词语说明了什么?听到这个消息

5、,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溜走了。这个结果让你想到了什么?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齐湣王喜欢让大家一个挨一个地给他吹竽,南郭先生溜走了。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会使用关联词“只要就”。3.理解寓言故事,懂得不要自欺欺人的道理。铃铛、课件。一导语1.谈话回忆: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吗?2.什么叫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二揭示课文题目,初读课文1.谈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板书:掩耳盗铃2.解释题目。“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掩住耳朵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3.质疑问难。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呢?结果怎样?

6、4.导读提示。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标画出自然段。5.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铃铛:“铛”字在词语中读轻声。三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有一个人想偷铃铛。)四学习第二自然段1.默读第二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话有几句。自读感悟。(共有四句话)2.再次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议读交流。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4.出示幻灯片。(1)他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被人发觉。(2)他知道,那个铃铛用手一碰,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被人发觉。讨论: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只要就”在这里表示什么关系?(条件关系)(3)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地响

7、起来?(因为他用手碰了,这是条件。)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铃铛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被人发觉。)(4)“碰”和“响”之间是什么关系?(5)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被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5.指名读第二句。出示幻灯片:(1)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2)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了。读句子,理解“掩住”,做动作,理解句子:掩住谁的耳朵?谁听不见响声?默读,画词,区分“偷”与“拿”,“偷”与“盗”。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段话。表演动作。用动作概括出题目。6

8、.从头脑里想到付诸行动,结果怎样呢?(1)读第四句,说出意思,体会“碰”与“发觉”的关系。(2)体会心情。(3)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7.大声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偷铃铛的人前后感情的变化。8.出示幻灯片。“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1)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2)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是被人发觉了?(因为别人听得到声音。)(3)他偷铃铛之前,知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来的?(他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4)明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欺骗的是自己。)9.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9、(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如果你是过路人,看见他想伸手偷铃铛,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师生合作扮演)五总结全文1.举一些事例说说实际生活中类似掩耳盗铃的例子。2.回到家,给家长讲这个故事。掩 耳 盗 铃1.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要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说出这则寓言的寓意,而是应该以演为主线,把学生最感兴趣的课本剧表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以表演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一遍遍地读课文,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基于教材而又再生教材,即让学生依据教材展开联想与想象。“演”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深入地理解课文。学生只有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放飞想象

10、的翅膀,大胆地对课本进行再创造。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来理解课文,并积极组织排练。从学生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否已经理解了这则寓言所蕴涵的深刻寓意;从学生的表演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非凡的想象力2.学习寓言不能过早揭示寓意,要注意先引导学生从自读入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整体认知的基础上,去理解课文。之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迁移、拓展去体会道理。教学时,教师要紧扣文中的关键句子:“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被人发觉。”让学生反复读,观察

11、插图,然后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可他为什么还要去盗铃,他是怎么想的?通过读读议议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掩耳盗铃”的人的思想方法是错误的,从而理解体会深刻的寓意。1.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1)如果把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吗?(要是、假如)(2)谁知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发现)2.比一比,再组词。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因为所以只要就不但而且如果就(1)(如果)你答应别人要帮忙,(就)应该尽力去帮他。(2)(因为)他热情为同学服务,(所以)受到同学们的好评。(3)小明(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十分关心同学。(4)一个人有了错误,(只要)认真改正,(

12、就)不算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理解寓意使学生受到教育,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实事求是。彩图。一复习检查1.回忆掩耳盗铃,指名朗读。2.说寓意。二导入课文题目,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课文题目:滥竽充数。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2.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这则寓言。(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地溜走。)三精读课文,感知寓意,了解其中的深刻道理1.按自然段轮流朗读课文,要有感情、带表情地朗读。2.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标记在书上。(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混到乐队里?(2)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怎样吹竽?在书上画出来并

13、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闭眼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3)猜猜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是怎样想的。四重点研读关键问题1.指名读南郭先生混在乐队里吹竽的句子,找不同的同学表演一下。(一个同学扮演南郭先生,另一个同学读旁白,解说当时的心理活动。)2.讨论评价:南郭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样的人有什么下场?学生甲:他是一个没有真本事的人。学生乙:他是一个靠蒙混别人过日子的人。3.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没有真才实学而弄虚作假的人是经不起考验的。)五课外拓展,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南郭先生刚要逃走,遇到吹竽的同行,两个人会说些什么?小组讨论,表演。1.南郭先生是怎样在乐队里混的?为什么能混过一次又一次而不被人发现呢?

14、后来他为什么要偷偷地逃走呢?整篇课文的学习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根据学习要求,应该让学生充分、自由地阅读课文,并在有收获的基础上到小组中交流;然后抓住由这三个问题引出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课文。如每逢吹竽“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南郭先生那不会装会的丑态,教师应让学生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自己脑海里浮现出的南郭先生描述出来。这样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形象画面,课堂效果会很好。理解“讲排场”一词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排场”在这里是指三百人吹竽的大场面。理解“滥”字时,可用选择字义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些不同形式的理解词语的方法都是学生应具有的学习能力。此外,注意训练学生用概括、简练的语言叙述和回答问题,不要复述课文,体现了教学的文本性和工具性,也充分体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学完这篇文章,学生们对南郭先生这种不学无术、招摇撞骗的行为深感厌恶。当南郭先生逃离后,他以后的生活会怎样呢?他的命运又会是如何呢?可以请学生以“南郭先生下岗后”为题,写一篇短文。这是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对全文的一个延续,也是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所说或所写的素材非常广泛,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激发其创作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