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1924517 上传时间:2021-10-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 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 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 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上册 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要求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3.能借助注释阅读另一首思乡的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三课时。 知识点详解 每逢佳节倍思亲 京城,即国都,首都。长安,在今陕西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点明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处境,突出了独居的时间长。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句导读:写王维离家已有两年,独自一人作客他乡,忍受着孤寂

2、。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效果。段导读:交代了人物、地点。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你了解重阳节吗?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句导读:“扶老携幼”“兴高采烈”两个词表现出九九重阳节这天大街上的“热闹”情景。朗读时也要读出王维的思乡情。 王维心中更加凄凉,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种情况使王维

3、有什么感受?段导读:重阳节到了,王维在异乡思念亲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zh)萸(y),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旧时在重阳节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儿的植物,据说重阳节登高时将它插在头上,可以避邪。“总要”“手挽着手”表达了王维与兄弟们浓厚的感情。天各一方:各在天底下的一个地方。形容相距遥远,很难相见。既表达了王维对过去与家人一起欢度节日的怀念之情,又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为什么要头插茱萸?“总要”“手挽着手”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感情?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

4、念着我呢。王维的回忆和想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段导读:王维的回忆和想象。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地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重点句解析:“独在异乡为异客”中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用词自然却又极为凝练

5、,表现在哪里?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王维真情流露,在重阳佳节思亲的情境下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初读课文,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3.理解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后词语的意思。生字卡片,词语卡片。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有许多民俗节日,像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因思念亲人而作诗的情景。二揭示课文题目,释题1.板书课文题目:每逢佳节倍思亲2.解释题意。(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诗句。诗句的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2)简介诗的作者。九月九

6、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维,山西人。三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1.自读课文,读顺课文。2.检查学习效果。(1)出示生字卡片。(2)指名认读,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3.读一读本课的词语。(1)电脑屏幕显示词语。佳节重阳兄弟异乡情景登高天各一方思绪万千一年一度兴高采烈(2)指名读,轮流读,齐读。4.结合课文,理解词义。茱萸: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天各一方:指彼此相隔遥远,难以相见。思绪万千:想法很多。四指导书写(在田字格中进行)1.提示要点。插:十二笔写成。右半部的笔顺:。提示:最后一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钩”笔。2.示范书写。3.学生仿写。(教师巡视)23每逢佳节倍思亲j

7、i佳bi倍chng重f扶yu幼ci采nin念xing兄y忆d独1.以题入手,诗文相融,感受诗境。“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课文题目质疑,以题目为线索,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分层引导学生研读故事。抓住“佳节”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初步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抓住“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2.以“为什么王维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主问题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

8、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升华学生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多次让学生朗读课题,使他们的理解感受不断深化,思想情感不断升华。1.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读熟课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居他乡,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一细读课文1.范读课文。2.分自然段讲读。(1)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小结:这一

9、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了。齐读第一自然段。(2)第二自然段。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有几句话?(四句)前三句说了什么?从哪儿看出重阳节是一个佳节?(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人们去登高游玩。)理解:扶老携幼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第三自然段。(3)第三自然段。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兄弟们插茱萸,登高。

10、)a.讲述:我们知道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压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景。b.问:王维除了想到这些,还想到了什么?齐读第三、四句话。a.理解: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b.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有些想法省去不说了。)c.讲述:大家想一想,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切呀!他既想到了往日,又想到了今日;既想到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这真是表现出“倍思亲”的思想感情。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感情。范读,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过渡:王维是怎样表达自己思念

11、家人的感情的呢?好,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自然段。二学习第四自然段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2.这一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是想法很多的意思。)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幻灯片显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的内容。4.理解。(1)“九月九日”点明了什么?(点明了重阳节)板书:重阳节(2)“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3)提示:“山东”是指华(hu)山以东王维的家乡,不是今天的山东省。(4)小结:这首诗是说在重阳节时诗人思念家乡的兄弟们。(5)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客居漂泊,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知道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头上插

12、着茱萸远望,但唯独缺少我一个人。(6)齐读第四自然段。三总结全文1.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2.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1.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体验诗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采用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教师问学生:“你有没有和王维一样的经历?谈一谈你的感受。”通过这样的

13、提问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教师可以创设几种特定的情境:如“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2.讲写结合,训练表达。由于是由文入诗,文中的意思与诗中的意思大概一致,在学生理解课文中与之相对的诗句后,教师相机安排一个讲写结合的训练。先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

14、写写每句诗的意思。这一说一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言训练的规律。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要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里走一个来回。”“来”就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回”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学习文章引出思乡之情,后面部分讲写结合则是由思乡之情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1.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把“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讲给家人听。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3.完成课后练习。词语卡片,放大的田字格纸板,幻灯片。一检查学习效果1.指读、抽读、齐读词语卡片。2.指名读课文。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二指导书写1.幻灯片显示字样2.告诉学生:在用钢笔描红时,注意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同时注意执笔方法和运笔时笔画的轻重。3.学生书写,老师巡视。三指导造句1.幻灯片显示课文原句。(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2)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2.理解词义。(1)重阳节: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2)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3.口头造句。(1)小组内讨论。(2)说给大家听。重阳节到了,爷爷和奶奶一起去香山登高。春节到了,我和妈妈带着礼物,兴高采烈地去给姥姥拜年。四小练习1.请将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