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传统模式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01892406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传统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传统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传统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传统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传统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传统模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传统模式 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传统模式我国少数http:/wWW.LWlm.Com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传统社会里,边境之间的民族文化共生发展主要是民间自发的模式,主要包括:地缘共生模式、血缘共生模式、信仰共生模式等。这三种模式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到不同的作用,新时期,透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共生发展模式,在这个基础上,总结经验,对今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地缘共生模式所谓地缘,就是“反映了一定民族群体在特定的地域和自然环境中所

2、呈现出来的人地关系”。地缘共生模式指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的共生发展发挥地理环境的有利条件,包括平原、高山、海洋、河流毗邻等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时代,交通不便,文化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人员扩散的速度相对缓慢的情况下,多样性文化共生发展对地缘充满着高度依赖。文化间的地缘共生强调地域上的毗邻,地理位置相连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共生发展。泛北部湾文化、大湄公河文化等都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范例。重视地缘共生一方面强调的地理环境,它既可以利用两国地理相连创造边境民族之间的文化共生发展,如中越边境、中老边境、中泰边境等。

3、地缘共生反映出我国少数民族与周边国家民族之间的山水相连。不同民族的群众通过跨境交往,互通有无,从而增进边境之间多民族之间的信任、友谊和情感,促进边境多民族文化共生发展。以中越边境为例,我国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与越南边境民族文化共生发展历史渊源流长,在探讨它们共生之间,有必要先探求儒家文化对它们的影响。换言之,儒家文化对越南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它们共生很重要的一个共同性基础。毕竟越南各民族文化和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都不同程度地汲取了儒家文化的合理因素,为彼此共生提供有利条件。越南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经历了“从中原传至岭南,再经岭南传至

4、越南和东南亚地区”的路线,这里彰显了地缘的优势。中越山水相连,为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提供良好的地理条件。自秦汉以来,儒家文化不断传入岭南,并转入越南,越南人受儒家文化影响,儒家文化对越南的政治、价值观念、文化传统都有深刻的影响。有资料显示:“1070年,越南在京都升龙修文庙、塑孔子、周公;1076年,立国子监,遴选人才儒学儒教;15世纪开始,儒家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即前圣之道非孔子无以明,后圣之生非孔子无以法,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者”。儒家文化在越南的广泛传播直接影响了越南民族的性格、生活习俗等领域,直到现在越南一些民族仍然保留着儒家文化的痕迹。同样,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同样受到儒家文化的濡

5、化,这就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越南边境民族文化的共生发展提供一个共同性的文化心理基础。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甚深,广大壮族群众在保留壮族文化的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地汲取儒家文化的精神,当然也受到包括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由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越南各民族文化都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在边境的共生发展既有共同性的文化因子,又有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也有亲缘性的文化根等,这些都是推动它们共生发展的有利条件。总的说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的共生,离不开地理环境,良好的周边环境是极为重要的。它们的共生关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充分利用山水相邻的地理条件展开生活用品、农产品、器具等

6、方面的交换;二是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相互吸收和补充;三是共同抵御自然灾害、移民、建立友好关系、维护边境稳定等。物品的交换不仅仅满足交换者的不同需要,同时也是彼此建立互信关系的纽带,建立互补关系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的基石。在传统社会里,交往的范围相对狭窄,以河流、山坡等地理环境进行交往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路径。通过生活用品的交换实现各自的需要,或者通过交换不同的物件来满足主体之间的需要。诚然,农产品的交换、各种器皿的交换也不可或缺。据范宏贵先生上世纪90年代在中越边境的广西靖西县壮族居住的孟麻村调查的资料显示,“该村距离国界界碑仅2公里,每逢圩日,越南的岱族、侬族群众挑着竹笋

7、、玉米、猎获的野兽来出售,买回大米和其他轻工产品”。通过各种贸易往来推动边境各民族之间的共生关系,毕竟“在中越边境线上除设有国家级和省(区)级的口岸凭证出入境外,http:/wWW.LWlm.Com在漫长的边境线上,估计有上千条小经可通往两国。他们之间通过小经密切接触、交往”,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为中越边境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各民族的频繁接触、贸易往来,为边境各民族之间的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吸收和补充提供条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信仰、风俗习惯随着与周边国家各民族的交换中,潜移默化地输出了一定的民族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因素。同样,周边国家各民族在

8、与少数民族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也无意识地输入了其本民族的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因素。这些因素是无形之中黏附在商品身上,在满足使用者需要的同时也逐渐扩散这些因素。正如Marcel Mauss所言,“不仅是手镯和项链,甚至是所有的财物,如装饰品、武器,一切属于伙伴的东西如果没有充斥个人的灵魂,那么至少充满了它们从契约中获得的情感”。物品赋予了人的情感、观念在里面,因此,物品的交换,也就是涉及信仰、价值、观念、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此外,地缘的优势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群众与周边国家各民族群众之间共同维护边境稳定、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少数民族群众与周边国家各民族之间都有维护地区稳定的需要

9、,都有共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愿望。唇亡齿寒,只有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互助关系、才能共同维持彼此的发展。任何一方如果发生大的灾害、或人为的整体性破坏,将给周边的民族带来影响。因而,在地理毗邻的民族之间共同抵御各种灾害、协调地区稳定也就是多民族共生发展的出路。2.血缘共生模式血缘共生模式指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充分发挥共同民族、共同血缘关系之间的跨国民族之间的文化共生发展。“跨国民族是一种兼有国际关系与族际关系内涵、又兼有政治与文化内涵的特殊人们共同体和族群集团”。跨国民族是一个民族跨越两国或两国以上国家的民族,有学者指出:“有些民族是跨越不同国界而居,且居地是相连的;有些民族分布于

10、不同国家而居地是不相连的;有些民族分居于不同国家,既有居地相连的部分,又有不相连的部分”。依据这一论断,我们可知,血缘共生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血缘共生模式具有和地缘共生模式混合的情况。换言之,血缘共生中的民族是跨越不同国家且居地相连,它属于地缘共生模式的一部分。二是血缘共生还阐述跨越国界但居地不相连的民族,或是部分不相连的民族。这种类型的共生更加富有挑战性、更加能够彰显同根同祖的亲缘关系。就第一种情况而言,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的共生发展与地缘共生混合起来,存在文化共生方面的叠加。血缘+地缘,更加有利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在这个叠加的过程中,由于同族

11、同根、又居地相连,这就为两地之间的人员往来创造一个便捷的条件。同民族之间的交http:/wWW.LWlm.Com往可以通过边境的“小径”交往,包括婚嫁、祭祀、节假日等活动开展时,边境同民族群众频繁接触,增加情感和信任。虽然他们都不同程度上远离所在国的文化中心,但是它们仍然需要与所在国的文化中心保持一定的张力和认同,这就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共生发展提供可能。就第二种情况而言,同血缘的民族跨国而居,但居地不相连,使得它们之间的文化共生往往需要跨越边境之后,还需要跨越一国内部的相关区域才能实现。这种共生事实上就是血缘异域共生。它主要指称同一民族的群众秉持本民族的信仰、价值观念、

12、道德伦理等,在茫茫的世界里追溯文化的根源,从而使得现形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在这个共生过程里,不同地域的同民族群众交流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文化自觉的体会以及在所在国的发展空间等方面的看法,通过交流试图实现跨国界、跨区域之间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共同研究本民族文化的传统,诸如民族神化、英雄人物、杰出事件等方面的协调研究,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民族与周边国家的民族是同族同根,尽管是跨国、异域,但是彼此之间的交往也是极为频繁的。以壮族为例,广西地区的壮族与东南亚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壮族是同族,并且他们都认同壮族的发源地在广西,许多壮族人士每年都来朝拜,景仰祖先。但是,

13、尽管他们都属于壮族,广西地区的壮族与越南等国家的壮族在现实生活中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甚至还出现语言不同、习俗各异等现象。为此,血缘异域共生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促进不同地域的同民族群众共同弘扬、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并结合所在国的文化交融,从不同的生活实际来理解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从而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不过,不同的国家对民族的识别存在一定的差别,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国界具有不同的民族符号,这就给民族认同、文化血缘共生带来一定的难题。中国的民族识别基本上依据当年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与其他国家的民族识别有一定的差别。不妨以中越两国的民族差别为例,根据范宏贵先生的介绍,“中越两国

14、划分的民族有些是相同的,如京(越)、苗(赫蒙)、仡佬、拉祜。有的在中国是一个民族,在越南则是两个民族,如中国是傣族,越南是傣族、泑族;中国是布依族,越南是布依族、热依族;中国是黎族,越南是倮倮族、普拉族;中国是汉族,越南是华族、艾族。有的在中国是一个民族,在越南是3个民族,如中国是瑶族,越南是瑶族、巴天族、山由族;中国是哈尼族,越南是哈尼族、西拉族、贡族。有的在中国是一个民族,在越南是5个民族,如中国是壮族,越南是岱族、侬族、布标族、拉基族、山斋族”。从这里可以看出,跨国民族在血缘上是相通的,但民族识别上有一定的差别,这就给血缘共生带来一定的挑战。一方面,如果血缘相通且民族识别一样,即文化身份

15、相同,诸如上面提到的京(越)、苗(赫蒙)、仡佬、拉祜等少数民族,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另一方面,血缘相通但民族识别不同,即文化身份不同的情况下,血缘共生是否能够长久持续,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如中国的壮族,越南分为五个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经历一代代的更替变迁,血缘关系的认同就存在一定的变数,原来的文化身份有逐渐被淡忘的可能,甚至有的民族会放弃自身的文化身份,而建立另外一种文化身份。在这种情况下,血缘共生关系就会陷入危机,跨国民族作为一种民族身份的存在将陷入新的困境。换言之,跨国民族随着时代的变迁,能够保持跨国民族的身份认同是值得考量的。血缘关系的文化共同也就面临许多困难。因为,跨国民族的

16、任何一方的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地向本国中心文化吸收、聚合、靠拢,而非排斥。它们都自觉不自觉地融入本国的社会、文化的关系网络中去。跨国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会随着边界的确定以及对所在国中心文化的吸收而不断淡化。否则,一旦跨国民族的血缘文化凝聚力超越它们与本国文化的张力,极端民族主义势头必定出现。因此,血缘共生模式,在传统的社会里既有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一面,也隐匿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有些国家出现泛突厥主义、建立伊斯兰世界等设想,以及极端民族主义势力的抬头等都是血缘共生模式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另一面。http:/wWW.LWlm.Com 3.信仰共生模式信仰共生模式旨在探讨少数民族一些民族与周边国家的民族有着一种或多种共同的信仰,在这个信仰的支撑下不断发展双边关系、促进双边的友好往来和物品交换等。在共同信仰的指引下不断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