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与当代社会信息公平策略选择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01891370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素养与当代社会信息公平策略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媒介素养与当代社会信息公平策略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媒介素养与当代社会信息公平策略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媒介素养与当代社会信息公平策略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媒介素养与当代社会信息公平策略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媒介素养与当代社会信息公平策略选择(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媒介素养与当代社会信息公平策略选择 张宏树(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摘要:目前关于信息公平的研究主要关注信息权利的平等与接近信息的路径平等,而缺乏实现信息公平的主体能力保障策略的相关讨论,存在研究路径的缺失,这是技术迷思的当代表征。当代社会信息公平的策略建构迫切需要关注人的主体性问题。用媒介素养取代第八次课程改革中的信息素养,从制度设计上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建构公民的媒介素养,有利于最终达成信息公平。关键词:信息公平;技术;路径依赖;媒介素养;主体能力保障G206 :A: 1007?4074(2010)06?0147?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9YJ

2、A86003)张宏树(1973-),男,湖北巴东人,传播学硕士,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当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成为社会的核心资源,信息公平成为人们所关心的核心目标之一,成为社会与人发展的关键性命题。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当代社会的一场全方位转换,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由此引发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如何应对信息不公平的相关讨论成为一个持久的主题。但单纯依赖信息技术解决信息不公平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的预期目标不仅没有达成,相反相关的社会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并提出信息公平理念。信息公平的内涵为信息权利的平等,即信息分配和信

3、息获取的公平。信息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公平的社会环境。信息公平所要实现的目标为: “通过制定和实施公平的信息政策和法律,同时通过培育健康的信息伦理,制止信息权力对信息权利的剥夺和歧视,实现社会成员的信息获取机会的公平和社会信息资源配置的公平,进而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对所需信息资源的各取所需和所需能取。”1要达成信息公平所要实现的目标,需要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努力,需寻求主体能力保障、制度保障和伦理保障等三方面的途径保障。作为一个理论问题,信息公平重点关注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平等;同时,信息公平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重点讨论如何达成信息公平的策略,以便真正实现从权利平等到实质平等的转换。传播与社会的发展归根

4、结底是一个集体实践的选择过程。信息公平的相关讨论相对于以前的应对信息社会的策略讨论2更切合现实,也更加强调人的主体能力建构的重要性与主动性。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并没有自动解决好社会公平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的社会公平感在减弱。3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迫切需要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与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在信息时代,特别需要强调信息资源分配上的公平。目前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信息资源还不丰富,整体信息环境较差,尚无条件实现全民信息富有,更有必要强调信息公平。面对信息和传播技术提供的可能性所引发的社会转型和历史变迁,如

5、何让新的可能性转换为真正的发展机会,认真研究并努力达成信息公平,成为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一、技术迷思迷思本来是一个人类学的概念,罗兰巴特首次将迷思与信息传播相互连接,他把大众传播过程中内涵意义的运作称为神话,从而将迷思概念移植到被信息传播技术不断推进的日常现实的变动当中。因为迷思(神话),信息传播会引导人们形成一些固定化的信仰、观念。与信息公平的研究路径缺失笔者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发现,目前关于信息公平的讨论主要关注信息权利的平等与接近信息的路径平等即应然的平等,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忽略如何达成实然的平等,即缺乏实现信息公平的主体能力保障策略的相关讨论,存在研究路径的缺失。目

6、前无论是国家间、还是一国之内关于信息公平的讨论,制度建设与实践都重点关注信息权利的平等和接近路径公平:前者体现在各种国际间的信息相关条约以及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后者体现为基本信息平台、路径建设。2信息公平研究路径缺失的原因何在?“如果我们要完全理解并解释特定的人类行动,就必须能把那些行动与行动者所属的社会叙事或社会神话联系起来。”4 559 笔者认为这种思维模式与研究路径的缺失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以来技术迷思的当代表征。“迷思是那些能够激活个体和社会的叙事,能够为人们提供途径,使他们得以超越平凡的日常生活;它们能够提供通向另一种现实的入口,这种现实以崇高的许诺为特征。”5(P3)技术迷

7、思即对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崇拜,表征为认同信息和传播技术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未来,根本的不平等将由于对信息的接近权而得以改善。技术功效被转化为集体信仰,在信息社会,促进机会的平等就意味着首先确保能用得起技术、能接近技术。在研究史上,控制论提出者维纳是第一个提出技术迷思的人6。自从维纳提出控制论以来,借用新信息传播技术的发明来论证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颠覆几乎是一种惯性。维纳的世界观是围绕信息来组织世界。维纳认为,社会中存在所有反对稳定的因素,传播手段的控制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面对信息传播技术的未来,维纳希望能够借助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和内容来拒绝社会排斥。社会排斥是造成新的不平等的根源。“社会排斥指的

8、是通过某些方式,有可能阻碍个体全面参与社会。”7(P292)维纳的设想就是不要把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和内容只对着一部分人,要降低信息传播的门槛。社会排斥讨论的是个体被超出自己控制能力的决定所排斥,而信息传播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触动人们对世界认知的环境框架。从此以后,路径依赖就成为不断演进的新的信息环境里解决社会分化的途径选择,如“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论争”,跨越“数字鸿沟”的相关讨论。学者对路径依赖重要性的强调强化了这种认识模式。这里需要提到的有: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托夫勒的“未来三部曲”(未来的冲击、第三次浪潮、权力的转移)、奈斯比特的大趋势以及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盖茨的未

9、来之路、卡斯特尔的“信息时代三部曲”等,这些著作都在强调信息与传播技术的核心与关键作用。卡斯特尔在谈到网络社会时认为,在网络中现身或缺席,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关系,都是我们社会中支配与变迁的关键根源,本质上说,网络已经开始取代商品而作为社会发展的轴心。8(P434)而研究人员对技术迷思的强化也会得到相应的科研经费支持。由于信息与传播技术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生活方式,而且由于传播秩序的现状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富有阶层,对其强调与建设很容易赢得普罗大众的认可,从而赢得政治上的支持。在信息时代,国家在制度建设设计上都非常强化信息和传播技术将消除全球贫困、不平等以及被支配的现状知识。如克林顿政

10、府就非常强调信息高速公路在未来国家与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引发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强调数字时代平台与路径建设的重要性与首要性。“神话能够用过去的背景建造并解决现在的矛盾冲突。”4(P554)神话(迷思)用过去告诉我们现在该如何行动。在现代社会里,神话有一种功能:在对过去的神话阐释的基础上,提供社会行动的模式。把过去当作现在行动的模式,这种神话运用的后果之一,就是以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把历史背景和现在变得有关联。对信息的接近权即政策、制度建设上的路径依赖导致了竞争优势是信息与传播技术是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的观点的自然发展,财富(即信息)的重新分配从技术的层面畅通可行。同时,路径建设能给人一种社会不断进

11、步与公平的幻觉,因为它解决了接近权问题。这使得技术的角色更加无比重要。公众获得信息和传播技术及其使用技能会提高机会平等,这个观点存在很大的缺陷。实际上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引发并认为人们将从技术改革中受益的讨论。但这种单一的考量往往事与愿违。相反,过于强调技术的作用,会给人一种错觉:在新的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必须懂得技术而且具有适应性。这种对技术的过分强调往往会导致人们忽略非技术因素对信息化社会的作用,这是典型的“视野狭窄症”9(P4)的症状。拉克斯2000年的研究表明,只关注信息权利平等和接近信息路径的平等不可能实质改变信息贫困者的现状,最有可能从此等政策中获得信息受益的是“主动”的居民,

12、而无论何种原因被排除在外的那些人可能依然无动于衷。10(P122)以网络的影响为例,网络正在把我们分化为“互动的”与“被互动的”:前者能参与主动创新,后者被动接受信息。二、主体能力建构:信息公平从应然平等到实然平等信息公平是一种价值追求,同时更是一种社会实践目标。在信息社会,信息资源既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在信息社会里,讨论信息公平,一方面要强调信息公平是人们获取和分配信息资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期望;同时,更应该考量以何种策略建构公众公平地获取信息的途径以及主体能力。应该更加关注如何从“形式的平等”达成“实质的平等”。机会平等是平等的基本要义,但仅机会平等难以实现结

13、果平等,机会平等并不能消除不平等,因为机会平等对那些没有能力利用机会的人来说等于是一种“无机会”2。在这个问题上,阿玛蒂亚森的观点对我们启发很大。在其名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中,他非常强调能力对于自由的重要性。他认为能力就是自由,也就是说只有拥有了能力才能拥有能过有价值生活的实质自由,没有能力就等于没有自由;而剥夺人的可行能力是人类最大的不公平。“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可行能力因此是一种自由,是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11(P62)在信息社会,个人应该是参与变化的能动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利益的被动的接受者。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是获得实质自由

14、的基本前提。“个人的主体地位,最终说来,对消除这些剥夺具有中心意义。” “排除严重的不自由对发展是有建构性意义的。” 12因此,主体的信息认知能力建构是实现信息公平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如果连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都不具备,那么这个人就不可能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获得“实质自由”,即很难保障自身的信息生活处于公平状态,如何建构信息社会中公众的信息认知能力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历史的发展昭示只关注技术的进步倾向是苍白的,在信息时代,如何建构主体能力更加凸显。三、媒介素养:信息公平的主体能力保障策略的选择信息公平的隐喻是发展,尤其强调“后发优势”的可能性问题。路径建设只是应然的平等、潜在的公平,如何达成实然的

15、平等还得依赖其他社会系统的配合。“经济、政治与社会力量,在决定我们被带向何方,这与我们对技术的理解方面,是同样重要的。”5(P14)技术对社会造成冲击,教育制度设计上理应作出回应。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建构公民的媒介素养,是实现信息公平的主体能力保障策略选择,有利于最终达成信息公平。(一)信息与知识在讨论问题与策略之前,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是由信息和传播技术进步而改变的社会里,权力关系是怎样的?是知识构成了信息社会的权力基础。在这里我们必须仔细地区分信息和知识。按照马克波拉特的定义,“信息是经过组织与传播的材料。” 8(P15)贝尔对知识的定义为:“知识:一组事实或观念的有组织陈述,表现出理性的判断

16、或实验的结果,以某种有系统的形式,通过某些传达媒介传递给他人。”8(P15)在信息化时代,单单考量信息毫无价值,除非它有意义。换言之,如果我们接触信息时并没有获得知识,我们就无法从中获益。只有在我们理解了信息,并把它纳入到我们的观念体系里,才实现了从信息到知识的转换。知识更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针对知识本身的知识行动,就是生产力的重要来源。”8(P16)因而思考在信息易于交流的世界里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状况很有意义。(二)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一个人的信息认知能力如何,目前学者们主张用信息素养13来讨论;面对媒介融合的媒介环境,笔者认为应该用媒介素养取代信息素养。2首先,媒介融合是伴随着数字技术而产生的,媒体科学技术的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基础,面对当代媒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