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原型人物考论 叶楚炎摘要:通过姓名字号、生活习惯、科名仕宦、人生经历乃至人物性情等诸多方面的对照可知,曾推荐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之试的安徽学政郑江就是《儒林外史》中周进的原型吴敬梓一方面以郑江为原型人物塑造了周进,另一方面又以自己对于士人命运的深邃体察和理解,通过巧妙的点化,给予了小说人物更为经典的性格属性和人物意义在周进身上,吴敬梓巧妙引入了郑江的“老师”身份,这一身份让周进摆脱了仅仅作为个体人物存在的孤立状态,通过和诸多学生之间的勾连貫穿起了诸多的情节,并成为在意义层面可供追根溯源的起点关键词:《儒林外史》;周进;郑江;原型人物I207.41 文献标志码:A :1001-862X(2019)03-0165-007周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除了楔子部分的王冕之外,周进也是全书第一个出场的重要士人,小说实际是以“周进传”开篇,开始对于整部“儒林外史”的叙述就此而言,在人物形象、小说结构以及意旨表达等各个方面,周进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周进亦是学界在研究《儒林外史》时的一个焦点人物金和在为《儒林外史》所做的跋中曾说“或象形谐声,或廋词隐语,全书载笔,言皆有物,绝无凿空而谈者”[1],虽然未必全然“凿空而谈”,但诸多学者在人物原型和小说本事方面所作出的一系列研究都在不断印证金和的这一说法:很多书中写及的人物和情节都有本事依托,甚至就是吴敬梓曾密切接触过的士人或事情。
但周进这一人物的原型,却一直未被揭示出来,即使在提供了诸多原型人物线索的金和跋中,对于周进的原型也未置一词事实上,与全书的诸多士人一样,周进也是在原型人物的基础上塑造而成的小说人物,而这一原型人物同样与吴敬梓有较为密切的接触本文便以对于周进原型人物的考察为基础,探讨这一小说人物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全书结构与意旨方面的意义指向一、原型人物考证在吴敬梓的《文木山房集》中有一首名为《送学使郑筠谷夫子还朝三十韵》的诗作,诗题中提及的“郑筠谷夫子”,便是时任安徽学政的郑江郑江(1682—1745),字玑尺,又字荃若,号筠谷,浙江钱塘人据唐时琳所写的《文木山房集序》:“今天子即位之元年,相国泰安赵公方巡抚安徽,考取全椒诸生吴敬梓敏轩;侍读钱塘郑公督学于上江,交口称不置既檄行全椒,取具结状,将论荐焉,而敏轩病不能就道[2]612由此可知郑江不仅赞赏吴敬梓的才学,还曾推荐他参加“博学鸿词”之试孟醒仁在《吴敬梓年谱》中提及了这一材料,并引吴敬梓《送学使郑筠谷夫子还朝三十韵》诗中的“曾令蓬户窥”以及金兆燕《寄文木先生》一诗中的“蒲轮觅径过蓬户”,认为郑江曾“亲自拜访”[3]吴敬梓实际上,除了这些交往之外,郑江与吴敬梓及《儒林外史》之间还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并且这层联系就凝聚在周进这一小说人物的身上。
便如金和所说,吴敬梓多用“象形谐声”、“廋词隐语”的方式在原型人物姓名字号的基础上生成小说人物的姓名字号从姓氏看,“郑”与“周”是同声,就名字而言,“江”与“进”也是同声在《儒林外史》的第七回,梅玖曾道:“现任国子监司业周蒉轩先生讳进的,便是生员的业师”,同在第七回还叙及了一块为周进所立的长生牌位,上有“公讳进,字蒉轩”[4]93,95的字样如前所说,郑江号筠谷,这一“筠”字,在郑江知交好友的笔下有时也写作“篔”,例如全祖望为郑江所写的墓碑铭题名便是“郑侍读篔谷先生墓碑铭”[5]这一“篔”字与“篑”字的繁体“簣”字形相近在《儒林外史》第二回,周进与薛家集诸人同桌吃饭却不曾下箸,据周进自己所说“实不相瞒,我学生是长斋”,并且“如今也吃过十几年了”由于周进吃斋,梅玖说起了一个有关秀才吃长斋的“一字至七字诗”的笑话,引得“众人一起笑起来”,而梅玖也得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以更为刻毒的“但这个话不是为周长兄,他说明了是个秀才” [4]22,23来羞辱尚是童生的周进在这处情节中,周进的吃长斋是引发这些嘲讽和侮辱的基点在郑江的诗集《筠谷诗钞》卷一中,有一首名为《病后徐荩臣惠药资及园蔬长句以谢并述鄙怀》的诗作,其中有“知我慕元绝腐腥,馈我菘韭纷清馨”[6]495之句;在卷六的《谢同年张东亭惠菜》一诗中也有“五十年来藜苋肠,晚菘风味忆江乡”[6]536之语,可见郑江也吃长斋。
并且从两首诗的题名看,郑江这一吃斋的习惯为他的朋友所熟知,因此常给他送蔬菜《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刚出场时是一介“赤贫之士”,以坐馆为生后来由于“失了馆”,“在家日食艰难”[4]33,28,只能跟着做生意的姊丈金有余做记账之事郑江则由于“家遭回禄势中落”而沦为寒士,也唯有处馆,“藉敎授以奉堂上之养”[7]在郑江记叙早年生活的诗作中,“虚窗掩泪独沉吟,瑟缩单衾鸡骨瘠”[6]495、“已见苏裘敝,行看管榻穿”[6]496、“新编篱落护桑麻,也称穷愁处士家”[6]499等描写其穷愁之态的诗句颇为常见,从中足可以看到他生活上的困窘从一个穷困潦倒的老童生到最后考中进士并成为显宦,周进的人生经历了令人啧啧称奇的逆转而逆转的关键则在于金有余等几个商人,便是在这几个商人的慷慨资助之下,周进才得以通过捐纳的方式进入国子监并获得了乡试资格,从而就此踏上了科甲仕宦之途而据《随园诗话》卷十二所载:“吾乡郑玑尺先生,名江,康熙戊辰翰林幼孤贫,里中有商人张静远者,助其读书[8]294正是因为这位名叫张静远的商人的资助,郑江才能够业儒,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了从孤贫之士到翰林显宦的人生跳跃,以至袁枚会将此视为郑江人生中的关键事件记录在诗话中。
在《儒林外史》中,周进中举之后“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在三甲”[4]34,这一科名也恰与郑江一致,郑江是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三甲进士[9]从官职看,周进考中进士后,“授了部属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4]34,郑江则于雍正十三年(1735)被任命为提督安徽学政在广东学道任满后,周进“升做国子监司业”[4]91,而郑江则在任安徽学政之后“晋侍读”[7]清制,国子监司业与翰林院侍读都曾是正六品,两个官职品秩相当[10]3309,3319从地域看,在小说中有两个省与周进的故事直接相关,一是山东,这是周进的家乡,也是周进在小说中出场的地方;另一处则是广东,周进任广东学道,并且“到广州上了任”[4]34郑江同样与山东、广东两省有所关联雍正十三年(1735),郑江被任命为“山东乡试正考官”[11],吴敬梓《送学使郑筠谷夫子还朝三十韵》中所说的“邹鲁心源接”[2]276,所指的也正是这件事情郑江亦曾“出使广南”[12],对于这段经历,他不仅写下了《粤东纪游》一卷[7],在其诗作中也多有反映:《度大庾岭》、《碧落洞》、《飞来寺》、《题广州寓楼》、《挹秀轩秋怀》、《寓广州衙斋作》、《留别广州张子容太守》、《九日过飞来寺》、《归度大庾岭》等诗作将此次广东之行的整个过程较为清晰地记叙下来。
就性情而言,老童生阶段的周进显得颇为淳朴老实,因此当他面对梅玖以及王惠等人的戏谑和欺侮时,没有任何言语上的反击,不过是“脸上羞的红一块白一块”以及“昏头昏脑扫了一早晨”而已,最后也是因为“呆头呆脑”[4]23,27,28不懂得奉承薛家集的实权人物夏总甲而失了馆郑江的性情也正与之类似雍正在见到郑江后,“有郑江老实之旨”[7],吴敬梓在《送学使郑筠谷夫子还朝三十韵》中所说的“醇儒受主知”[2]276所指的也应正是此事在友朋的口中,郑江亦是“平日自视欿然,其在侪辈似不能言者”的木讷之人,并且“胸中粹然醇然,不设城府,待人以忠信”,在其他的同僚“多皈依当路以求速化”的状况下,郑江独能“淡然无求”,“回翔书局者廿年,未尝有积薪之憾见于词色”并且“和硕果亲王尝欲延宾客,同官求之者如云桐城方学士望溪以先生荐,力辞不赴”[5]在家乡守制时,郑江也“未尝一饰竿牍于当事时高安朱文端公方抚浙,不肯一往”[7]不仅是朴实,在成为显宦之后,周进还记得十多年前自己在薛家集教过的小学生荀玫,并嘱托范进:“贤契留意看看,果有一线之明,推情拔了他,也了我一番心愿[4]92,这种念旧重情与提携后辈也是周进性情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面相。
而郑江亦是如此,不仅“身既通贵,布衣之交四十年如一日”,而且“后进有隽才,折行辈接之,称说不去口”[7]周进的性情朴实与提携后进更体现在学道任上在任职之初,周进便立志:“我在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当权,须要把卷子都要细细看过,不可听着幕客,屈了真才[4]34在面对范进的试卷时对于初看完全不喜欢的文字一连看了三遍,终于看出其中的好处周进在阅卷中体现出难能可贵的耐心和用心,而范进也正是有赖于周进的耐心和用心才得以从年老志颓的窘境中超拔出来如果说周进以这样的态度优待范进,还有一些额外的情感因素:他在范进身上好像看到了另一個过去的自己,因此推己及人,格外用情那么他对于考生魏好古的态度则更能说明问题:虽然魏好古的话引发了周进的不快和驳斥,并派人将他赶了出去,“却也把卷子取来看看”,并看出“文字也还清通”[4]36,也让魏好古进了学郑江同样是以认真细致、耐心负责地阅卷并且喜欢奖掖后进而著称的考官除了山东乡试的主考官,郑江还曾担任过两次顺天乡试的同考官雍正元年(1723)癸卯恩科的顺天乡试,由于郑江在阅卷时“校阅公明”,因而“议叙授检讨”在担任山东乡试主考官时,郑江更是“矢竭公慎,殚心校士,非极荒谬者必阅至终篇。
援笔点勘,右腕几脱,竟以左笔终事搜剔落卷纤悉,靡有遗憾,闱中虽给事仆役莫不感叹”[7]而在安徽学政任上,郑江也是恪尽职守,其《宣州校士作二首》之二这样写道:“官烛□余夜未阑,东风习习送轻寒揩摩老眼清于水,不遗名花雾里看[6]539这样一个夜深人静之时依然在批阅试卷,并且不断揩摩老眼、希望没有遗落地选拔士子的形象,无疑是身为“宗师”的郑江的最好写照不仅是认真阅卷,郑江还“雅意庇寒士”[13],“使节所莅,凡名德之后、贫弱不克自振者必委曲成全之”[7]据《绩溪县志》所载:曹秉渊,字在迹,旺川人,廪生博通群籍,暮年益肆力于经,融贯诸说,直造先儒堂奥尝肄业敬敷书院抚军赵国麟刊其课艺行世学使郑江岁试称为徽郡第一,曰:“以子之才,犹闲诸生乎?”为叹息者久之[14]从郑江对于经学精湛但年已迟暮仍是一介秀才的曹秉渊的褒扬和提拔中,我们也能看到超拔范进于童生之中的影子而吴敬梓在《送学使郑筠谷夫子还朝三十韵》中所说的“持衡余奖进,取士掩瑕疵”[2]277,虽然指的应是郑江对于自己的推荐,却也让我们想到了《儒林外史》中周进对于魏好古的录取综上所述,“周进”与“郑江”,无论是姓还是名都是同声,簣轩之“簣”与篔谷之“篔”则是形近;周进吃长斋,郑江也吃长斋;周进是由于受到商人的资助方能考上科举,并借此摆脱了贫寒的生活窘境,郑江同样是在生活困境中受到商人的资助才走上了仕宦之途;周进的科名是三甲进士,曾任掌管一省学政的学道之职,郑江同样是三甲进士,曾经担任学政;周进是山东人,在广东任学道,郑江则曾任山东乡试主考,并曾出使广东;周进木讷诚朴,不会奉承有权之人,郑江同样是老实醇厚之人,从不依附权贵以求飞黄腾达;周进顾念旧情、提携后辈,郑江也是极重旧情,好奖掖后进;周进在学道任上细心阅卷、提拔贫寒之士,而不管是身为科场考官,还是一省学政,郑江都殚心校阅、成全庇护贫弱寒士。
两者之间存在着如此多的相类甚至相同之处,因此,郑江应该便是《儒林外史》中周进这一人物的原型二、原型人物的小说化过程由上一部分所论可以看到,吴敬梓是以郑江为原型塑造了周进这一小说人物,不论是姓名字号,还是科名官职,抑或人生经历、生活习惯,以至人物性情,我们都能在周进和郑江之间找到诸多的对应,甚至周进的很多方面都与郑江如出一辙但原型人物绝不等同于小说人物,尤其对于周进这一人物而言,倘或只是亦步亦趋地在翻刻现实中的郑江,也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