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教学课件:阴阳学说 (2)

上传人:窝*** 文档编号:201845963 上传时间:2021-10-12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5.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教学课件:阴阳学说 (2)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医学教学课件:阴阳学说 (2)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医学教学课件:阴阳学说 (2)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医学教学课件:阴阳学说 (2)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医学教学课件:阴阳学说 (2)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教学课件:阴阳学说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教学课件:阴阳学说 (2)(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医比较西医学 中医学属性与特征分析归纳微观宏观具体抽象结构功能辨病辩证认知方法构造自然观 有机自然观 结构中心论 五脏中心论 解剖观察法 司外揣内法 “要素”质质与还还原法 “系统”质与朴素的系统方法 证实证伪与实验法 心悟取类比象 中西医熟悉与认知方法比较中西医熟悉与认知方法比较1.掌握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2.熟悉阴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3.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 掌握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和次序。2.了解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第一节第一节 元气论元气论 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学说,渗透并融

2、入中医学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元气的主要内容1.气的基本概念:产生和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极细微的基本物质,又称元气、原气、精气。论衡谈天“元气未分,混沌为一”;“言毒”:“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宇宙始于混沌状态,气在宇宙巨变中产生,作为产生和构成宇宙万物的元始物质(无形之气化为有形之物)。 2.气的基本特征1)构成万物的本原 无形:弥散.弥漫而剧烈运动的状态,由于细小、弥散、加上不停的运动,难以直接察知,故称“无形”。 有形:聚合凝聚状态,细小而弥散的气,集中凝聚在一起,就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故称“有形”。 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气具有原型风、云的活泼多动与变幻

3、莫测;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依赖气的运动;二、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1.1.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运动性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运动性 人作为万物之一也是气凝聚而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人的各种生命活动是气的运动所产生,即是人体内功能活动的概括;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2.2.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联系性 3.3.说明人体生理现象与说明人体生理现象与病理过程病理过程阴阳合二为一:太极 第二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

4、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反反S S 线分界线线分界线太极一分为二:阴阳太极图阴阳鱼阴鱼阳鱼(一)(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它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而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二) 阴阳的基本特征

5、阴阳的基本特征是确定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不是随意而分的,是根据事物或现象的特性,与其对立面比较之下来划分。 阳的范畴: 运动的、 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积极、进取、功能亢奋的; 阴的范畴: 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消极、退守、柔弱、功能抑制的。事物、现象阴阳属性归类表属性空间时间季节温度重量亮度运动状态阳天、上、外、南、东昼春夏温热轻明亮动、升、兴奋、亢进阴地、下、内、北、西夜秋冬凉寒重晦暗静、降、抑制、衰退表12 八纲辨证和中药性能阴阳属性归类表八纲辨证中药性能阳表证实证热证阳证温热性辛甘淡味质地轻清作用趋向升浮阴里证虚证寒证阴证寒凉性酸苦

6、咸味质地沉重作用趋向沉降 表11 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自然界人体阳日 气 外 左 无形燥升浮男背腑 气 卫 体表上部外侧功能 呼宣发亢奋阴月 水 内 右 有形湿沉降女腹脏 血 营 体内下部内侧物质吸肃降抑制疾病状态急性热性实(有余)兴奋功能亢进明显代谢增高进行性慢性寒性虚(不足)抑制功能低下隐晦代谢减退退行性自然界人体阳 天 日 春夏昼 无形火 明 动 温热燥 外 上 左 升浮男 背 腑 气 卫 体表上部外侧宣发功能亢奋阴 地 月 秋冬夜 有形水 暗 静 寒凉湿 内 下 右 沉降女 腹 脏 血 营 体内下部内侧肃降物质抑制(三)阴阳的属性特点 普遍性: 遍及所有的相关联的事物 相关性

7、: 对立与统一 抽象性:事物或现象的属性,而非具体的事物和现象 相对性: 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表现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转化,而且可再分) 可分性: 阴阳之中可以再分,以至无穷。(四) 阴阳的相互关系 1. 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指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对立矛盾的制约:在对立基础上,存在着相互制约或抑制的特性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凡具阴阳属性的事物和现象皆相互依存;阴阳中的一方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这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互用: 在互根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还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特点。淮南子.天文训“阳生于阴,阴生于阳。” 医贯砭阴阳论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8、;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3. 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长: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 如:昼夜、寒暑 平衡: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这种消长运动,往往不易被察觉,或者变化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旧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此时就称作“平衡”。阴消阳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阳消阴长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运动的、 外向的、上升的、无形的、积极、进取、功能亢奋的;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有形的、消极、退守、柔弱、功能抑制的

9、。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二、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人的组织结构可以借阴阳划分为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衡的结果。 1.说明物质与功能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物质护卫者阴:功能镇守者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 /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阴阴阳阳气与血 形态: 无形/有形 性质: 气 / 液 功能:推动、激发 /滋养、濡润气:生血、行血、摄血 血:养气、载气2

10、.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气分阴阳,阳气主升、阴气主降;阳中之阴下降、阴中之阳上升。(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阴阳失衡”作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机理。1.阴阳偏胜: 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 阳胜(阳胜则热) :多指阳邪偏胜,表现为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阴胜(阴胜则寒) :多指阴邪偏胜,表现为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阴平阳秘阴平阳秘 2. 阴阳偏衰: 阳偏衰或阴偏衰,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虚(阳虚则外寒):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而出现的虚寒征象; 阴虚(阴虚则内热):机体阴

11、液不足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阴平阳秘阴平阳秘(四)指导疾病诊断运用阴阳,归纳种种征象,就有助于对病理状态的总体属性作出判断,从而抓住病变的关键。 阳:表证、热证、实证、阳证 阴:里证、寒证、虚证、阴证3. 阴阳互损: 一是指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4. 阴阳转化 : 不同的病理状态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八纲辨证(五)指导疾病治疗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机体阴阳平衡与协调,就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1. 确定治疗原则 损其有余:阴或阳的偏胜亢奋,尚未导致另一方的虚损,即单纯的实证,当

12、损其有余;若已致另一方虚损不足,补泻兼施。 补其不足:阴或阳的偏衰或阴阳俱损-虚证,应补其不足 2. 归纳药物性能 归纳药性(四气): 分析五味: 阳阳 阴阴 辛、甘(淡)味药性发散属阳 酸、苦、咸味药性涌泄属阴;辛凉解表清热药辛温解表温里药附子三、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 1926年的美国内稳态与阴阳:中医理论的阴阳平衡学说,是“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学说的另一种表述。学者认为中医中的阴与阳并不是指自然界中有什么阴物质或阳物质,阴阳概念不能归于物质结构观体系,阴与阳是通过人体形态表现出来的“生命物质运动偏离最佳自稳态”的外在表现,是由物质运动观派生的状态参量。 1973年美国生物学家Goldbe

13、rg根据CAMP和CGMP这一对环核苷酸对细胞的对抗作用而提出生物控制的阴阳学说。 国内研究:阴阳与体内的阴阳离子的相互作用有关、内分泌之间的相互抑制作用符合阴阳规律、神经中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所表现的相互作用研究阴阳学说。 新中医学认为阴阳是科学概念,而不是哲学概念。具体说来,一般阴证是生命物质运动节奏超阈值偏慢于最佳自稳态,阳证则是生命物质运动节奏超阈值偏快于最佳自稳态。 1998年阴阳的定量测量用“状态函数u”指标来描述,该性态或状态可用物质-能量-信息整体描述 u=EP第三节第三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一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基本概念“五” :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

14、”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运动变化。“五行”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 古人通过日常生活实践的长期观察,抽象概括出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特性,并以此类比各种事物的特点,作出分析, 归纳和演绎。(二)五行的特性 “木” : 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木”。 “火”: 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火”。 “土” : 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土”。 “金” : “金曰从革”,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金”。

15、 “水” : “水曰润下”,凡是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水”。(三)事物的五行归类与推演 依据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性质或特点与五行相类比,凡与某一行特性类同的事物或现象,便归纳到该行。 1.直接归类 ; 2.间接推演;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自然界五行人体五音五时五味五色五谷五化五气五五方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华五志五液五神五声角平旦酸青 麦生风东东春木肝胆目筋 爪 怒泪魂呼徵曰中苦赤 黍长暑南南夏火心小肠舌脉 面 喜汗神笑宫曰西甘黄 稷化湿中中长夏土脾胃口肉 唇 思涎意歌商曰入辛白 谷收燥西西秋金肺大肠鼻皮 毛 悲涕魄哭羽夜半咸黑 豆藏寒北北冬水肾膀胱耳骨 发 恐唾

16、志呻(四)五行的生克关系2. 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和削弱等作用。并依据一定的规律和次序,循环往复不已。3. 相生与相克: 相生和相克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维持自然界协调有序,维护人的生理稳态1.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并依据一定的规律和次序,循环往复不已。 土土火火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用五行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二) 解释生理现象1.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五行学说将腑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来说明各脏的生理特性。 木:生长、舒展,肝属“木”, 故肝主疏泄 火:温热、炎上,心属“火”, 故心阳有温煦之功 土:生化、受纳,脾属 “土”, 故脾主运化金:肃杀、收敛,肺属“金”, 故肺主肃降水:寒润、向下,肾属 “水”, 故肾主水藏精肝肝心心肾肾肺肺脾脾相生肝藏血以济心火肾藏精以养肝肺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脾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心火之热以温脾土2. 阐释五脏的相互关系 五脏的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中医学借助五行以探索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相互资生和制约的关系。心火阳热制约肺金清肃太过肾水滋润防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