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西走廊农作物种植技术考述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01291611 上传时间:2021-10-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河西走廊农作物种植技术考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清代河西走廊农作物种植技术考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清代河西走廊农作物种植技术考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清代河西走廊农作物种植技术考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代河西走廊农作物种植技术考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河西走廊农作物种植技术考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代河西走廊农作物种植技术考述 清代河西走廊农作物种植技术考述农作物种植技术是指某一区域土地利用、农田水利、耕作制度、作物栽培、土壤肥料等等的技术表现形式,在农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时期农作物种植技术是历史农业技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对西部地区而言,目前学界对历史农业技术地理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的探讨1,2,具体从某一较小区域出发讨论历史时期农业技术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个案研究还不多见。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降水稀少,土壤含沙量大、盐碱化程度高、肥力低,“河西五郡设在穷荒之际,天寒地冷遇夏而有霜,未秋而有雪,逢灾而有雹,不产丝棉不产五谷,艰苦莫甚,大非腹里可

2、比”3170,其农业种植的自然条件差,地域特色明显。学界目前缺乏对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农作物种植技术的系统研究。历史时期河西走廊的农作物种植技术经历了波折缓慢的发展。据汉简的记载,两汉时河西地区铁质农具的使用已经较为普遍,播种工具亦是当时较为先进的耧车,并根据耕作环境推行了“能风与旱”的“代田法”4。农作物品种亦较为丰富,主要有:胡麻、梁米、黄谷、土麦、白米、穬麦、黍米、黄米、白粟、胡豆、秫、糜、荠、茭、秣、谷、菽、麦、米等20多种58。至魏晋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河西地区的农业耕作技术开始落后,多数处在“不晓作耧犁、用水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6卷一六任苏杜郑仓传的状态。隋唐时期,河西

3、农业经济繁荣,农业耕作技术得到发展。据敦煌莫高窟壁画可知,该区使用的耕犁已由魏晋时的长辕长床犁,发展成为了长辕无床犁,双手按犁柄进行耕作。并且此时期河西粟、麦亩产量比西汉、前凉都有较大增长7。唐末安史之乱后,河西地区陷入吐蕃王朝统治,农业经济衰退,农业耕作技术徘徊不前。至西夏时期,河西地区的土地耕作方法已为“二牛抬杠”法,但与当时内地流行的曲辕犁相比显然落后。元代该区农业耕作技术多沿袭前代。明王朝统治时期,河西地区仍然是封闭的小农经济王国,农业耕作技术前进的步履十分艰难。时至清代,由于获得了安定的发展环境,河西地区农业经济重新开始复苏。一、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是根据作物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条件采用的

4、种植方式。河西走廊地区因地势高燥,气候寒冷,水田极少,有清一代对于该区土地的利用尚不充分,农作物的种植习惯上一年仅种一季,“山田川田仅一熟,水田岁有再熟”8568,“种广而易荒,一岁不两获,十岁不五收。”9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轮作1038。清代河西地区的耕作方式多是指土地的休耕与换茬。即今春为小麦,秋收后泡水耕耙,“每岁白露前后泡来年麦地”11,来春种粟(或黍),再来春种亚麻(或大麻),习惯上无冬作,无论何种作物一年只一作,此为换茬;如某地因种植年数稍多,地力渐减,或因耕作不便,往往令其休闲,而另垦其他荒地,此为休耕。清代河西地区由于土地肥力低,因此土地的休耕与换茬较为普遍,“岁惟一获,且多间年

5、歇种者”263。如永昌县每年冬季要对“间年歇地”浇泡冬水,以便于来年耕作11。武威县,因边壤沙碛过半、土脉肤浅,“往往间年轮种。”232安西县“亦有开种地亩二三年后,地力寖薄势需停耕者,仅可听民另觅可垦之地补种,非官法所能督”12375。古浪县亦多休耕垦种,“古邑山田间岁而耕,周礼所谓一易再易也”13463。即垦种一年后休耕一年,来年再行垦种。清代镇番县将此种歇地垦种方法称之为“歇沙”:“耕东息西,俗谓之“歇沙”,广有土地,始可为之”14卷八,高宗乾隆元年丙辰,293。镇番遗事历鉴记载乾隆年间镇番县的歇沙与换茬方式:今农民为养地力,其法有二:一即歇沙,一为换茬种植。歇沙需深翻,或歇一年,或歇二

6、年,夏种时,大水冬灌,冻泡如酥,遂成沃田。换茬最易,甲年种麦,乙年种糜,亦见奇效。若地力过疲,易之苜蓿,阅二三年,遽成上上之地,盖亦农家经验也14卷八,高宗乾隆元年丙辰,293。镇番县的耕作方式包括歇沙与换茬两种,歇沙时需将地土深翻后休耕,歇沙时间长短不一,一二年不等。换茬相较歇沙为易,只需每年交替种植不同的作物即可。若土地肥力丧失过快,则可改种苜蓿,二三年后地力即可恢复。故清代河西走廊一带在农事耕作中多注意采用歇沙、换茬等方式提高土地的肥力,但受制于农业种植的自然条件,该区的轮作制度并不典型,自身地域特色较为明显。二、垦种垦种的方式方法及流程是种植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本地的自然种植条件

7、,清代河西走廊地区形成了一套自有的垦种方式。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又兼碱性较重,普通杂草及灌木生长也受限制,土层中杂草及树根蔓延很少,故其开垦方法亦较简单,主要包括渠道修治、泡水排碱、耕耙、掘草、撒种等。因河西“终岁雨泽颇少”12375,所有水田皆恃祁连山雪水灌溉,水源紧张,所以在耕种中田埂之修治及渠道的开凿是必不可少的,即所谓“浇水灌浆,挑挖界沟,迭起坝墙。镶平坪口,栽植闸桩”14372-373。同时,由于土性燥烈,“若当春遇雨,鹻气上蒸,土皮凝结,需重複笆犁”12375。故需先行泡水,如表面生有杂草,冬季即将杂草掘起,堆而焚烧,等来年春天再行泡水。一般而言,垦种时先开水渠,并略作田埂,即行泡水

8、,耕后即撒播荞麦、豌豆,往往不掘杂草即泡水,继而耕耙,再泡水。来春耕耙,即行播种1039。河西开荒动力普通多为牛、骡、驴等畜力,即所谓“养马当差,种地上粮”;“骡马单挑,牛驴一双;一牛不支,连套一双。犍牛力大,乳牛乖双;脬牛难使,犏牛毛长”14372-373,用畜力曳犁前行,翻土后即耙平,工作粗放。因河西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境尽刚土,田家作苦倍他处,耕必壮牛曳大铧,有触铧立折”8611。故清代该区亦较重视浇水的时机与区分土地的碱性高低。乾隆甘州府志中对此作了详细说明。首先,由于一田之内土壤盐碱度含量不同,所以同时播种者,往往会形成两种局面,即有的生长正常,而有的作物则无法正常生长。“故同时播种

9、而其间有发不发之分,发者高大穗实,收获倍于他处,不发者毁腐成灰”。其次,在耕作中,除了一般的叠埂、犁田、锄草外,河西垦种的关键之处还在于浇水法。浇水法主要在于验苗察土,苗、土秉性各不相同,要按照其性质确定浇水时间的迟早及浇水的多少。稍不经意,则会导致黍禾受伤,秀而不实。所以开垦新地时皆先要泡水,将碱气排出,在地土将干之时,摆篱播种,亦可用手撒种。待苗长出四五寸,地土已完全干燥时,方开始浇水,名曰头水。由此渐次浇灌,到收获时统共浇水不过五六次。而至浇秋水、冬水时尤其不可耽误,“盖碱气性熟、雪水性寒,经此可以消降。8月至9月中,名浇秋水。9月半后至10月初旬,名浇冬水。水入地冻,春和融化,即可耕种

10、。过此,水凝冰厚,人力难施矣”151 518。所以河西作物种植与土壤的碱气轻重、浇水的时机等关系紧密。清代镇番县土地的垦种方法,史载:春天和暖,农事方芒;指点伙计,补修车辆。摆放粪土,浇水灌浆;挑挖界沟,迭起坝墙。镶平坪口,栽植闸桩;起夫送柴,交纳钱粮。人夫五名,沙车三辆;茨柴十个,芨芨带上。渠长经理,会首算帐;水进坪口,水首酌量。春冬二水,浇灌得方;轮流昼夜,派时点香籽种齐备,收拾铧张;应用农具,预备停当。莠麦择尽,扬种勿忙;看地肥瘠,分类播扬;青科大麦,糜谷豆粮;高粱冬麦,菽稷稻粱。伙伙扁豆,先收上场;葫麻豌豆,一齐种上。麻籽乔麦,各色各样泡种撒粪,切莫怠荒;深犁细盖,务要精详。直耱横耙,

11、打碾绵穰。苗未一尺,白草翻畅;蓐尽野草,锄去莠秧;谷莠稗子,扎根扯秧。草不害苗,庄禾兴旺。窜节拽项,出穗露芒;吐花结籽,穷人有望。14 372-373从上引资料我们不难看出,清代镇番县之农作方式大致为:春天和暖时节开始耕作,首先修理水渠、整治田埂与均分水利。其次即对地土浇水灌浆,播种之前先将地中之莠麦择尽,并且要区分地土的肥瘠泡水播种,其播种方法为扬种。扬种后要泡种、撒粪,耕土时要深犁细盖,并用直耱横耙,将土打散。待苗长出不久即要注意拔去野草、锄去莠秧与谷莠稗子等。这样苗秧出穗露芒,吐花结籽,丰收有望。整个农耕过程较为简单,没有中耕、培土等程序,工作粗放。镇番县的垦种方式可以反映清代河西走廊垦

12、耕的大致过程。三、农时依照农时进行垦种是保证收成的先决条件。清代河西地区因气候、土壤等条件雷同,其农作物耕作与栽收时间等多大同小异。“次年惊蛰后,土面稍松,犁锄可施。春分前后,播夏禾种,立夏前后播秋禾种。时届立秋收割夏禾,一逢霜降即割秋禾,迟则苗穗经霜,望脆籽落”15 1 518。由播种起至收获止,除少数受极端气候影响者外(例如荞麦、棉花等),其余各种作物大都略同。大体而言播种期由3月初旬起,陆续播种,麦类最先(3月),麻类、马铃薯、豆菽类次之(4月),粟黍又次之(5月),荞麦最迟(6月有时亦可提早)1039。至收获期大概由农历6月中旬起,先为麦类收获,以次亚麻、豆类、水稻(8月)、马铃薯(9

13、月),“以后即野无青色,闭门坐食矣”1040。当然各地在播种及收获时间上亦因地理位置各异而有所不同。如酒泉与东乐两地农作物种植及收割时间就存在差别。酒泉:小麦春分种至大暑收,大麦春分种至小暑收,稻立夏种至寒露后收,糜子芒种种至秋分收,高粱糜子芒种种至秋分收,麻子春分种至秋分收,包谷立夏种至立秋收,青稞惊蛰种至小满收,豌豆芒种种至处暑收,胡麻小满种至秋分收,谷子谷雨种至寒露收,蚕豆扁豆黄豆绿豆清明种至立秋收16。东乐:小麦清明前后播种七八月熟,大麦小满前后种白露后熟,豌豆清明前后播种七八月熟,青稞小满前后种白露后熟,粱5月前后种秋分以后熟,黍小满前后种秋分以后熟,大麦与小麦同,山药立夏种白露熟1

14、7。酒泉小麦、大麦、青稞等作物种植时间与收获时间都较东乐早,高粱、棉花的收获时间略同。再如临泽县惊蛰后种麦1849,永昌县则要到清明前后才种麦豆19389。又如鼎新节气较酒泉、金塔相差半月20681。即使是同一地县也会因为气候的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及品种也有不同。如肃州,边山地寒较临城稍迟1月,临城宜种小麦豌豆、扁豆大豆,红水宜糜谷、小麦、胡麻、豌豆、棉花,边山一带石厚土薄近于雪山,只宜青稞、连皮、小麦、荞麦等21535。清代河西民众在垦种中基本能够做到“不违农时”,然而由于农耕环境较差,“多烈风时扬,而少雨露,每遇劲风而禾苗咸被其萎颓,更兼山水无常,灌溉难保。”故该区农业生产“十年之中丰稔

15、者少,凶歉者多”22。受制于自然环境,该区的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即使“力耕自食刻无宁咎,终岁勤劳”23亦仅能自给。四、农具农具的品种、质地及用途等是体现一地农作物种植技术高低的重要标识。关于清代河西地区的农具问题,(乾隆)五凉全志曾记载河西地区无耕耘之具,即“布种稠密禾深,以手去莠,无耕耘之具”24255,而事实上清代河西地区凡举必要的简单农具皆具备。有关清代河西农具方面的史料极少,在重修肃州新志中官府赏赐瓜州安插吐鲁番回人农资的事宜中,曾涉及到一些农具方面的内容。现引录于下:扎萨克公额敏和卓给耕牛四只、骡四头、乳牛四只、羊八十只、大锅二口、刨锄、木犁、铁铧、箩、筛、簸箕、镰刀各二件、水桶一个、柳斗一个、旱磨一盘、石磙一条、木滚一条、绳四根。十三口、十一口、十口回民,每户给铁锅、刨锄、木犁、铁铧、箩、筛、簸箕、镰刀、水桶、绳索各一件。九口、八口、七口回民,每户给铁锅、木犁、铁铧、箩、筛、簸箕、镰刀、水桶、绳索各一件。六口、五口、四口回民,每户给铁锅、刨锄、木犁、铁铧、箩、筛、簸箕、镰刀、水桶、绳索各一件。三口、二口回民,每户给铁锅、刨锄、木犁、铁铧、箩、筛、簸箕、镰刀、水桶、绳索各一件。除扎萨克公额敏和卓外,头目、回民每四十口,给旱磨一盘外,共给水磨六盘,共籽种五千石,每十石给碾磙一条25458。从上文可推知,清代河西走廊农具应大致包括刨锄、木犁、铁铧、箩、筛、簸箕、镰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