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解说1911年春,奉孙中山之命在香港筹备广州起义的黄兴、赵声,写信给身在日本的革命党人林文,号召旅日革命志士回国举义留学日本东京的学生所组成的同盟会第14支部(即福建支部)经商议决定,派林文去香港与黄兴接洽,派林觉民回福建组织响应起义林觉民由此回福建家中,与老父、妻子等家人见了最后一面(即文中的“前十余日回家”),却并未告知家人自己可能要牺牲的实情后为集中力量组织广州起义,决定停在福州起事的计划,林觉民便离开福建,受命赴广州、香港筹备起义在起义前三天,忙碌一天回到住处的林觉民无法入睡,想到自己归家当日未能实情告知家人,心中愧疚沉痛,又担心没有只言片语的解释和安慰,老父和妻子无法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于是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其中这封给妻子陈意映的信,林觉民写在了贴身使用的一方手帕上,嘱托友人:“我死,幸为转达后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就义,成为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而他的这封“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书也是遗书,被后人命名《与妻书》,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与妻书》虽是作者即兴而作的书信,却结构清晰,条理清楚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作此书信的原因和悲痛之心。
信的开端便是“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生离死别之巨大悲痛即刻弥漫开来,溢满篇首,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一人”“一鬼”“泪珠和笔墨齐下”将情感推至高潮,以致“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接下来的一个“恐汝”,两个“谓吾”,又表现出作者自我情感的克制,为的是安慰挚爱之妻,使其明己之志这一段中,作者的情感由恣肆到克制,波澜起伏,其内心的矛盾与不舍,悲伤与沉痛,还有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都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二部分(第2—5段),是全文的关键部分,作者回忆恩爱往事,反复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原因,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爱恋与不舍之情,抒发了“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大爱情怀第2段首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概括性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也是全文的纲整段文字由情出发,又以理撼人,引经据典地表达了自己由至爱妻子推而爱天下人,从而为人民为国家“勇于就死”的革命信念与决心,尽显志士胸怀与内心悲壮第3、4段倾诉“吾至爱汝”的衷情,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对夫妻恩爱过往的三段追忆:一为夫妻谈论谁先死的情景,表达自己本不愿先死而留给妻子痛苦;二为回忆夫妻在“双栖之所”甜蜜的新婚生活,点滴过往萦绕心头,表达对爱妻的“真真不能忘”;三为回忆六七年前自己“逃家复归”,妻子“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的“泣告”,讲述“前十余日”二人最后一见时,自己却未能把将要赴义的事情告知妻子的原因,表现自己的矛盾之感和椎心之痛。
三段回忆并未以时间排序,想必是作者情之所至,信手写来,有景有情,边叙边议,所述皆夫妻至爱之言,所叹皆一往情深之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第5段以“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阐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这一段可以说是第2段所述书信主旨的进一步阐释,从当时中国的现状出发,说明想苟且偷生也很难,即使不死也是更痛苦的生离,所以为了“吾与汝”也为了“天下人”,愿慷慨赴死,死而无憾段尾处,提及对未出世孩子容貌的猜想和对妻子培育后代的嘱托,既包含了其自称的“甚幸”,也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无尽的心酸和遗憾这一部分中,作者的缱绻儿女情和纵横英雄气交织映现,先由前面的悲伤沉痛走向第2段的激昂悲壮,再进入第3、4段回忆恩爱的缠绵悱恻,又迈向第5段挥洒革命之情的激越和壮烈文势上的跌宕起伏,极真实地映照了一位决心赴死,又至爱妻子、万般不舍的革命志士的复杂内心和矛盾情感与此同时,陈意映“天真浪漫真女子”(林觉民《原爱》)的形象也在信中得以体现第三部分(第6—8段),写了死后灵魂伴妻的愿望,再次倾诉对妻子的眷恋和自己“忍舍汝而死”的原因第6段开头一句“吾今与汝无言矣”似乎要给信收尾了,但作者情不能已,叙写希望自己死后灵魂伴妻,或与妻子有心电感应等超现实的幻想,闪烁着浪漫色彩,表达安慰之意。
一位不信鬼魂之说的革命志士此刻却“望其真有”“望其言是实”,皆因对妻子疼爱之深,离之不舍第7段申述“未尝以吾所志语汝”的原因,慨叹夫妻二人的“幸”与“不幸”,再次抒发“吾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情感最后一段,希望妻子读懂遗书,理解自己陈意映是清代名宦陈若霖的后代,其父是举人陈元凯她自幼识字读书,作文吟诗,看懂此信显然毫无问题,为何作者还要请“诸母”对其指教呢?也许是作者为了提醒“诸母”在自己为国捐躯后,能够多多陪伴、照顾、开导、劝慰已身怀六甲的妻子吧在最后这简短的、看似不过是段补充说明的文字中,亦可见作者为夫之细心,对妻子之深爱书信往往不事营构,自由抒写,可谓“心声之献酬”(刘勰《文心雕龙书记》),因此最易表现作者真实的情感与细微的心曲林觉民于决意取义赴死之际给爱妻写的这封遗书,抒写了对妻子之爱与对天下之大爱,将自己的革命理想与儿女情长抒发得淋漓尽致或是有意为之,或是情之所至,林觉民信中的两种“爱”交映迭现,在反复倾诉对妻子之情中不断申述理想大义,让人读来颇感作者当时情感之跌宕,内心之复杂在浓烈的情感表达中,作者亦有对往日美好生活回忆的叙述和“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道理的议论,情、事、理结合,寓情于理,理中有情。
此外,这封写在复杂心绪中的绝笔书,依然思路清晰、行文流畅、多处用典、语言雅致,颇值得细细品味二)名家赏析(马瑞芳)《与妻书》是书信体散文书信是我国古代散文的重要文体,内容广泛,形式活泼《文心雕龙书记》指出,书信乃“心声之献酬”,因而“本在尽言”书信体散文特别讲究对象性,如《出师表》有庙堂应对之庄重,《与山巨源绝交书》有指斥奸佞之犀利,因前者乃丞相呈皇帝,后者为高士致政客书信体散文抒情性强,往往情、理、事熔于一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与妻书》为中国古代书信散文之翘楚《与妻书》是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夕,于辛亥(宣统三年)阴历三月二十六日,即1911年4月24日写给妻子的信这封信是林觉民留给妻子的最后遗言,是民主主义先驱者高风亮节的生动写照,也是林觉民夫妇生死不渝爱情的工笔写真这封信将国事、家事熔于一炉,豪迈的报国情和缠绵的夫妇爱融为一体,读之使人潸然泪下吾至爱汝”,“吾爱汝至”,“吾真真不能忘汝”,火辣辣的语言道出了林觉民对妻子海一般的深情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与妻子双栖的后街之屋历历在目,那些厅房回廊像电影一样从脑海中映过,他多么珍爱自己温暖的家!与妻子在疏梅月影下窃窃私语的回忆,令他心动神移,“空余泪痕”,妻子对他的痴爱和“妾愿随君行”的话语,更是刻骨铭心。
因为两情相悦,他更祈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最纯洁、最完美、最动人的夫妇之爱,是相濡以沫的温情,是比翼连理的深情,是沁人心脾的挚恋!爱益深而别益悲林觉民至爱其妻,却不能不硬下心肠“以此书与汝永别”,不能不“忍舍汝而死”,因为,广袤的中华大地已经安放不下一个温暖的家!清朝统治者的血腥统治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天灾肆虐,盗贼横行,贪官渔夺,列强侵逼,如此社会,黎民百姓何以为生!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风雨如磐的时代,有几家能称心快意?志士们不能不为“大我”而舍“小我”,不能不奋起与祸国殃民的腐朽政府斗争,林觉民和他的同志们为国家富强,为人民幸福,为民主自由,“为天下人谋永福”,立志抛头颅,洒热血,万死不辞,宁愿牺牲个人家庭幸福,换取神州民众开颜个人牺牲了,“自有同志者在”,自身捐躯后,寄望于儿子,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这是何等悲壮的献身精神!为国家为革命慷慨赴死是《与妻书》的中心,是民主主义者林觉民生命光辉之所在,也是这封信震撼亿万读者心灵的原因《与妻书》乃诀别书,也是作者与爱妻以纸笔代喉舌的最后的窃窃私语然而,这封信不是西窗剪烛,也不是月下谈情,而是要用不长的篇幅,让“不欲吾死”的妻子明白自己舍家报国的苦衷,让本来不甚明了民主革命艰巨性的闺中人,对革命的必要性能够理解,对自己为革命抛撇妻儿能够体谅。
作者在正面叙说“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不能不奋起斗争,而斗争难免牺牲后,又退后一步,设想如果两人“相守以死”是否行得通?他一一列举豺狼之世祸及黎民的种种危险,说明当时整个中国,荆棘遍地,黑暗如磐,“无地无时不可以死”!民如蝼蚁,朝不保夕!如果自己不去革封建朝廷的命,就要成为黑暗社会的砧上鱼肉,随时会遭吞噬夫妇之间不唯不能长相厮守,还要眼睁睁看着所爱的人凄惨地死去,或离散失所,生不如死为了千千万万人民,为了千千万万不该分离的夫妇摆脱不幸,“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经过这样一番入情入理、推心置腹的剖论,林觉民相信能说动爱妻体谅他的苦心,乐于牺牲自身的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与妻书》说理周密而亲切,娓娓而谈却鞭辟入里,做到了情与理的高度统一作者是个铁骨铮铮的革命志士,他对妻子的爱至真至善至美,《与妻书》写尽至情,令人不忍卒读这位在枪林弹雨中不皱眉,酷刑拷打下不变色的硬汉子,搦笔为文,“泪珠和笔墨齐下”,回忆与妻子的小窗呢喃,柔情脉脉这位胸怀大志的革命家爱妻之心细如发,他深知妻子柔弱,不肯让斗争征途的险恶增加爱妻的思想负担,不忍心“有身”之妻担惊受怕,宁可自己承受心理重压他很想把革命大计告诉妻子,但又恐她日日为己担忧。
自己可以毫不畏惧地献出生命,妻子的担忧却使之摧折心肝!因为对妻子的无微不至的深情至爱,所以对她设想“惟恐未尽”,谆谆嘱咐,周到细密尤为令人回肠荡气的是:作者设想身居九泉之下,如果听到妻子的哭声,当哭以相和,他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有如果幽冥感应果真是事实,他将对妻子依依相伴,永不分离一个唯物主义者为了安慰、留恋妻子,宁可相信有鬼,有灵魂,这是多么恻人肺腑的爱!多么细腻的爱!多么深沉的爱!然而,为了更博大的爱,更崇高的爱,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以鲜血献我中华的烈士林觉民毅然“率性就死不顾汝”,林觉民是有博大仁爱襟怀的真正英豪!《与妻书》是革命义士与爱妻生离死别时心灵撞击迸发出的璀璨光辉,作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国家、对民族、对妻子的爱,火山样炽烈,冰雪般晶莹,钻石般坚贞《与妻书》表露了林觉民烈士为国家前途、人民幸福毅然牺牲家庭幸福、儿女私情的崇高情怀,激情满纸,感人至深全信用浅显文言写成,亲切流畅,挥洒自如,似一气呵成,却又跌宕有致,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选自《中国文学名篇鉴赏文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三)教学设计1课文简介:《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表达了林觉民对妻子陈意映深深的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他把家庭、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孩子的爱和对整个国家、人民的爱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大爱无疆、心系天下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虚词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审美鉴赏与创造:熟悉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能运用书信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唤醒对家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林觉民(1887年-1911年5月),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