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济社会:经济-社会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_1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34KB
约9页
文档ID:200953599
经济社会:经济-社会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_1_第1页
1/9

经济社会经济-社会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随着国内外学术界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进程的研究日益深入,现代化理论研究的范式从传统与现代对立的两极模式发展到 社会 转型理论,现代化进程研究的内容随之从模式化的社会变迁转向具体的转型社会2000年在天津召开的“社会转型时期 经济 社会与 文化 国际研讨会”是学术界自觉认识到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1]社会转型理论及转型社会研究的兴起,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最近,侯建新先生主编的《经济-社会史丛书》出版,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史学科正在走向成熟齐世荣先生在为《经济-社会史丛书》所作的总序中,明确阐述了经济-社会史学科的理论基础和 历史 渊源,具有重要 指导 意义[2]本文拟就经济-社会史学科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即经济社会作一初步探讨一、经济社会的概念经济社会(theeconomicsociety),这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对此概念的分析不仅是一个语义学的问题,而且是确定经济-社会史研究单位和时段的前提经济社会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不是经济与社会两个概念的合并从语意内容上看,经济社会是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展开而形成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由于本文所指的经济社会概念在国内学术界很少有人明确界定,故此予以咬文嚼字式地说明,以免引起歧见。

为了具体阐明本文的经济社会概念,笔者认为,有必要把握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概念,并依据经典 马克思主义 者的有关论述,进行科学界定一)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概念国外学术界较早提出“经济社会”(theeconomicsociety)概念者,是美国 经济学 家罗伯特.L.海尔布伦纳(RobertL.HEilbroner)他在1962年出版的《经济社会的形成》一书中提出了“经济社会”的概念但是他的“经济社会”是指欧洲中世纪以来的经济生活及其组织形式,主要是社会组织生产和分配的方式[3]在此基础上,他把经济社会的演进划分为中世纪的经济社会、近代早期以来的 市场 社会(themarketsociety)、市场机制(themarketmechanism)衰落后的人类自我 管理 的社会三个历史阶段显然,他对经济社会的界定仍然是以广义的社会概念为基础的,并不是本文界定的概念日本新经济史学界借鉴了海尔布伦纳的经济社会概念,并作了修正他们认为,“某个社会、即在其中居住的人们从事基本经济性活动的社会应当正确地称之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是经济社会的“集中表现”;经济社会是近代以来才存在的历史现象[4]这一修正的概念与海尔布伦纳的经济社会概念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他们认为经济社会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并不始于中世纪而始于近代。

此外,以布罗代尔和沃勒斯坦等人为代表的世界体系论者所提出的“经济世界”、“世界经济体”、“世界体系”等概念则更为广泛布罗代尔认为,“经济世界是它集合下的各具特色的经济空间和非经济空间的总和,它占有辽阔的地域(原则上它是一个具有严密内在结构的区域,出现在某个时代和地球的特定部位),通常超越历史的其他门类的界限”,甚至自远古的腓尼基时代就有了“经济世界的雏形”[5]然而沃勒斯坦则认为,他的“世界体系”把主权国家“看成是这单一社会系统之内诸多结构的一种有组织的结构”,这一世界体系是近代以来随着欧洲的世界扩张而形成的[6]显然,以上学者所界定的经济社会、经济世界以及世界体系概念都是把经济与社会合并而来的概念事实上,这种界定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在不同程度上都继承了19世纪经济史学在德国创建以来所形成的传统19世纪作为“历史学的世纪”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是在经济学领域运用历史分析的先驱他认为,“作为我的学说体系中一个主要的特征是国家国家的性质是处于个人与整个人类之间的中介体,我的理论体系的整个结构就是以这一点为基础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学说是重商主义的回归,而是“以历史与事物的本质为依据的”,并吸取了重商主义体系中的“有价值的部分”。

[7]这就把经济学研究领域大大扩展了此后德国经济学领域兴起了分别以威廉.罗雪尔为代表的旧历史学派和以古斯塔夫.施穆勒为代表的新历史学派他们普遍地超越了古典经济学派的纯经济理论研究,把经济学研究领域扩展到国家社会生活乃至于 伦理 道德 、 心理 因素等诸多方面,为经济史研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德国经济史学发展和向其他国家 传播 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法国 社会学 思想的影响,在德国出现了伟.桑巴特、马克斯.韦伯等在历史学派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方法研究经济社会历史现象的巨匠伟.桑巴特甚至把他的现代 资本主义 史研究称为“经济社会学”,主张“在人类社会生存的大联系中编制经济生活”[8]这种大经济史观传播到法国对新史学的重要旗帜“年鉴学派”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英国则影响较小,因为英国经济学家更愿意关注经验性的经济现象和 统计 数字这样,欧洲的经济史研究基本上形成了德国和英国两种范式,分别并对美 国学 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大体上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的经济史研究主要继承了欧洲大陆德国和法国的大经济史观,形成了旧制度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经济史学派的兴起则又从英国继承了经济史研究的传统,并强调计量统计的重要性;在新经济史的竞争推动下,旧制度学派发展为新制度学派,并在社会学思想影响下出现了一批“社会经济史学家”。

[9]综上所述,国外主要是欧美经济史学界对经济社会的界定主要是一种大经济史观的反映,“经济社会”并非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而是在运用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法研究人类经济活动领域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概念国内学者至今还没有明确界定经济社会这一概念但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吴承明、李根蟠等先生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傅衣凌、杨国桢等先生为代表的厦门大学历史系和以侯建新先生为代表的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分别形成了经济史或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心,出现了一大批相关的高质量研究论著,并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最近吴承明先生对国内社会经济史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他指出,经济史学“在我国,大体上说有三大学派一派偏重从历史本身来研究经济发展,包括历史学原有的 政治 和典章制度研究一派偏重从经济理论上来解释经济的发展有的并重视计量分析一派兼重社会变迁,可称为社会经济史学派”,他还就经济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提出要重视社会包括政府和文化等“非经济因素”[10]这些认识是十分可贵的,对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史或社会经济史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我国经济史或社会经济史研究兴起较晚(从20世纪20、30年代起),中经“文革”的曲折,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兴起,其中可以看出国外经济史学影响的痕迹,对经济社会的认识以及展开经济-社会史的研究仍有待深化。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有关论述本文的经济社会概念将在国内外学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依据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关于市民社会的论述进行界定最近几年,国内学术界主要是社会学界兴起了市民社会的研究热点,其中关于市民社会的界定偏重社会学方法,笔者认为它不足以准确概括对应的历史现象,而以经济社会概括是比较恰当的因此,准确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有关市民社会的论述,是本文界定经济社会概念的理论依据市民社会的概念是黑格尔 哲学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同时,曾经使用过这个概念,但是,其内涵已经从根本上被颠倒过来,还原了其应有的历史地位那么,什么是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市民社会 ”呢?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制定 历史 唯物主义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他们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这个社会是以简单的家庭和复杂的家庭,即所谓部落制度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的”,“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11]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市民社会的内涵进行了明确概括:“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 工业 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国家和 民族 的范围,尽管另一方面它对外仍必须作为民族起作用,对内仍必须组成为国家‘市民社会’这一用语是在18世纪产生的,当时财产关系已经摆脱了古典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 建筑 的基础[12]因此,经典 马克思主义 者的市民社会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首先它是指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 经济 制度,“即决定 政治 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物质关系的总和”;其次它是指随着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的物质关系”[13]这种物质关系的总和主要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但又不仅仅是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这就是说,市民社会正如资产阶级一样,它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此以前的市民社会犹如“第三等级”一样,并不是独立的市民社会因此真正完成形态的市民社会是随着资产阶级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历史现象这正如说自有人类文字记载以来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但是阶级的真正完成形态是社会划分为现代无产阶级和现代资产阶级的 资本主义 社会,在此以前的阶级是通过政治的等级形式表现出来。

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曾经把市民社会的特征及其发展阶段作出了这样的概括:早期资产者即第三等级通过政治革命上升为阶级是市民社会形成和独立的开始在此以前的“旧的市民社会直接地具有政治性质,就是说,市民生活的要素,如财产、家庭、劳动方式,已经以领主权、等级和同业公会的形式升为国家生活的要素[14]“在这里,国家的物质内容是由国家的形式规定的在这里,一切私人领域都有政治性质,或者都是政治领域;换句话说,政治也是私人领域的特性在中世纪,政治制度就是私有财产的制度,但这只是因为私有财产的制度就是政治制度[15]笔者据此把旧的市民社会称为“政治社会”通过资产阶级政治革命而形成的独立的市民社会就是“消灭了市民社会的政治性质”的真正完成形态的市民社会政治革命“它把市民社会分成两个简单组成部分:一方面是个人,另一方面是构成这些个人生活内容和市民地位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政治革命使国家“不再同市民生活混在一起,把它构成共同体、人民的普遍义务,成为一种不受市民社会上述特殊因素影响而独立存在于观念中的东西”;这样,“国家的唯心主义的完成的同时也是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的完成”,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精神从政治中获得解放,使瓦解了的封建社会只剩下“利己主义的人”作为政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政治国家对“利己主义的人的自由和承认这种自由,无非是承认构成这种人的生活内容的精神要素和物质要素的不可阻挡的运动”。

[16]这就是近代早期西方人权概念的主要内容因此,笔者认为经典马克思主义者的市民社会实质上就是指一种由“利己主义的人”组成的经济社会市民社会的独立形成,使国家的物质内容与政治国家这一外在形式分离,同时也使人自身分化为“公人和私人”、“政治人”与“非政治的人”、“自然人”与“法人”[17]这种人自身的分离是走向人作为类获得解放的最后阶段当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形式、政治人与非政治人不再分离,政治国家形式还原给市民社会和人自己的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18]在这种条件下随着政治国家的消亡,市民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三)本文的经济社会概念的界定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考察,我们发现:国外学术界虽然提出了“经济社会”的概念,但它只是大经济史观的产物,实际上成为以经济为中心观察人类社会历史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