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文:老年丧子之痛的应急对策与心理调适范文

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47KB
约9页
文档ID:200534880
论文:老年丧子之痛的应急对策与心理调适范文_第1页
1/9

论文:老年丧子之痛的应急对策与心理调适范文目录/提纲: 一、丧子之痛 二、应急对策 缓告知 紧处置 四是,有条件的可送医院急诊室或请医生到家里施治 多“话疗” 三、心理调适 只能短痛不能长痛 变“对下亲”为“对配偶亲” 空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套枷,自寻烦恼 多想好事 融入社会,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防患于未然,平时应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论文:老年丧子之痛的应急对策与心理调适 人生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此话不知已流传了多少年代甭说此三大不幸一一都遭遇者,即使遭遇其中之一者,譬如老年丧子,都会痛彻心扉、肝肠欲断,甚至因感到老无所依而失去生活的信心 近年来,在老年学领域里,论及丧偶老年人心理调适的研究文章已不少,但对老年丧子的突发应对与心理调适,却少有人问津,似乎成了学术空白 笔者现就:“拿什么抚平老年丧子之痛?”这个话题,谈点浅薄的认识,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一、丧子之痛 首先,列举近年来发生在笔者交往人群的几件真人真事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涉及的人员均为化名 第一件事:陈号的独生女儿罹患罕见疾病而死亡。

五年前,每当邻居问起陈号的独生女儿时,他总是挤出一个苦涩的笑容说,女儿在国外然而,“在国外”的女儿永远没有归期,因为她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陈号年近花甲,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从小学到大学,学业成绩一直很优秀,尤其是英语不仅译的快而且口语也很流利大学毕业后,公派留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医学博士陈号因为有这么一个优秀的女儿,经常在同事面前炫耀哪知女儿到美国后,因为时常接触化学物质,罹患了一种叫不出来名称的疑难疾病,医治无效,23岁便殉身异国他乡后来,每当有同事问起他女儿病逝,他总是伤感地 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当今我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心浮躁,焦虑症患者趋增安全事故频发加之,车辆一年比一年增多,交通事故亦成增长趋势,有资料显示:全国每年仅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就达30万,工矿事故死亡人数官方未公布,恐怕也有几十万死亡者大多为年轻人,也就是说每年失子老人在六位数以上,甚至达到七位数相对于农耕社会来讲,在社会转型期,老年失子的社会问题显然凸现 社会主义是人性化社会,关心人关爱人,当然应当包括关爱老人加强老龄工作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从事老年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应为此发挥智囊作用。

笔者就如何安抚突然失去子女的老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陈述己见 缓告知如果,儿女突然死亡,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不要急于告知当今,从身体状况上来看,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就像五、六十岁的人,根本不显老但在感情上、精神上,他们都是弱势群体大多数老年人,身体或许健康,但精神脆弱,经不起突兀其来的精神刺激常听说,一些老年人是突然瘫倒、突然死亡的这和突如其来的情感变化、精神刺激关系极大欢蹦乱跳的儿女突然死亡,切肤之痛,几近精神崩溃不必急于告知,不是欺骗,而是一种策略,视其情绪变化,选择适当时机用平和安抚的语气告知,可防老人突然猝亡 紧处置如若儿女突然死亡,老人已知因惊悸,而发生昏迷甚至休克现象时,采取四种方法,一是针刺人中穴;二是患有心脏病的人给服救心丸;三是,一般情况下给其口服1-2片弱安定,这样可以马上起到镇静作用;四是,有条件的可送医院急诊室或请医生到家里施治 多“话疗”即劝说当事人节哀亲朋好友们都是最好的话疗医生温柔地劝一劝失去儿女的老人们,应对他们讲:过悲伤脾胃,过忧伤肝肺,过惊伤肾脏逝者已去,生者不能随其走,必须坚强的活下去好友们,无论是男友还是女友,多陪伴多安慰,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随着时间的推移,悲伤情绪便会慢慢消失。

劝慰丧子老人节哀,切忌一味对其说“别哭,别哭”因为把悲痛压抑在心里,会使老年人患抑郁症医学科学家研究证明,当人们在极度悲恸时放声大哭,可以通过眼泪释放掉有害身体的物质大多数人有一种体验,大哭一场过后,心里反而会感到轻松 三、心理调适 “积谷防灾,养儿防老”一旦老年人丧失了儿女,就失去了靠山因此,往往会失去生活的信心,情感也变得更加脆弱笔者邻居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女儿暴亡已6年,每当与人谈起便会痛哭不已,看见别人的女儿也会情不自禁地落泪,常年以泪洗面这种负面情绪始终环绕在她的心中须知,负面情绪会使人加速衰老,会使无病者生病,有病者加重,死亡就会接踵而至 因此,老年丧子者应积极地进行自我心里调适,防止因此而发生心身疾病及心里障碍 只能短痛不能长痛儿子是父母身上的肉,丧子犹如割心,哀莫大于心死悲痛在所难免大骂一场之后,应冷静思考:今后的路还得走下去,日子还得过下去,人还得挺立起来好好活下去笑也一天,哭也一天,何必死钻牛角尖逝去的儿女,哭是哭不活了而不良情绪带给自己的是心身损害,有意识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最好的应对是变长痛为短痛 变“对下亲”为“对配偶亲”。

中国人有一种世世代代都是“对下亲”的情愫,对儿子亲胜过对父母亲,更有“亲孙子命根子”之说,是谓“隔代亲”这种思维模式必须改变笔者建议,每个家庭都应变以“父子为轴心”为以“夫妻为轴心”少年夫妻老来伴”,失去了儿子,还有丈夫或妻子既然儿女走了,夫妻相依为命就显得更加重要况且,子女孝顺代替不了夫妻之情、夫妻之爱失去儿女的丈夫应更加关爱妻子,失去儿女的妻子应更加体贴丈夫把关爱的对象由儿女转移到配偶方,照顾好老伴的衣食住行,以填补因丧失子女而出现的感情真空相互拉拉家常、谈谈夫妻爱,完全可以驱赶掉失子之悲伤情绪 空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套枷,自寻烦恼失去儿女,父母沦为空巢,寂寞与痛苦之感,远远大于儿女外出工作、打工、经商等形成的空巢,因为儿女外出了,总有回来的一天,而丧子就永远的失去了儿女似乎一切希望都破灭了丧子不能丧去生活下去的勇气自套枷锁,犹如人心囚进囹圄,其弊害大亦!因失子形成的空巢老人,长期处于抑郁,往往使人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这样会导致新陈代谢发生紊乱,激素等维持生命力活力的重要物质受阻,分泌减少,使得机体的免疫功能减退,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明显降低,从而引发各种躯体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消化机体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青光眼、癌症等各种疾病,各种疾病的发生,会加快老年人走向坟墓的步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