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军队退役人员安置难的成因与破解对策范文

17****雪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21KB
约10页
文档ID:200530052
军队退役人员安置难的成因与破解对策范文_第1页
1/10

军队退役人员安置难的成因与破解对策范文目录/提纲: 一是转业干部越积越多,满足其要求的位置越来越少 二是转业干部选择的单位越来越集中,单位可接受的容量越来越小 三是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用人的“门槛”越来越高,符合条件的军队退役人员越来越少 四是服役人员退出现役的周期越来越短,地方政府安置的负荷越来越重 一是被动依赖心理 二是好高骛远心理 三是畏难悲观情绪 四是抱怨抵触情绪 一是进一步完善军队退役人员的安置制度和办法 二是出台中央财政保障军队退役人员安置的实施意见 三是研究出台加强军队退役人员教育管理的意见 四是研究制定加强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的实施办法 近年来,xxx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坚持把军队退役人员安置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抓,加强领导,顾全大局,克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复退军人、军转干部的安置任务,达到了让军队退役人员基本满意的效果但是,随着军地改革的不断深入,军队退役人员安置难的问题,已经非常现实而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最近,我们组成联合调查组,就军队退役人员安置问题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详实调查了解了当前军队退役人员安置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寻求破解对策。

一、军队退役人员总体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安置的老途径、老标准、老办法与市场经济和深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相适应 目前军队退役人员的安置办法虽然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如修改后的《兵役法》、《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等对军队退役人员的安置作了调整,采取了计划分配、自主择业、货币化安置等办法,但总体上还是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安置退役人员的思路和办法从我市近五年的情况看,432名军转干部中只有83名选择了自主择业,占19.2%,其余都分配到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计划分配中有384人分到了市、县级党政机关,占计划分配的86.7%;58人分配到企事业单位,占13.4%接收的城镇退伍士兵7960人,有1695人选择了货币化安置,占21.3%,其余的退役士兵有90%分配到了企事业单位,只有近5% 役人员货币补偿中央财政、省级财政配套与地方财力不相适应 省政府2000年颁布了192号令,即《xxxxx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试行办法》,这对创新军队退役人员安置方法、化解政府安置退役士兵难的矛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从我市近几年的实践看,由于中央、省级、地方财政不配套,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方面,省规定的标准过高,市级财政难以按标准兑现192号令规定,“城镇退伍的义务兵按入伍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的统计数据所列上年度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倍领取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按此标准,如果每年仅按1200人城镇退役士兵中的一半选择自谋职业计算,城区职工年均若8000元,全部600人落实到位至少需要资金1440万元这还只是按照3倍标准计算的,如果按退役士官的5倍标准计算则更多加上中央财政无配套的政策规定给予支持,国家财政保障比重为0,导致地方财政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按照我市现有标准进行货币化补偿安置,市级财力仍难以承受从近四年我市实行退役士兵货币化安置的实践看,符合安置条件的6265人中有1695人选择了货币化安置市县区由于经济状况不同、标准不一致,市县区财政共支出了2457.8万元,仅市本级财政就支出了623.79万元,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支出还只是解决当年退役士兵的货币化安置部分,如果加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六类人员”的经费,则市级财政更是不堪重负 三、军队退役人员“两用人才”的质量与待安置岗位标准要求不相适应 军人在部队几年,甚至几十年,养成了一种特有的军人素养。

他们遵纪守法,服从上级;分析问题严谨,有谋有略;有魄力,有干劲,这是他们回到地方的优势但部队封闭式管理、部队的纪律要求、部队工作和生活的特殊环境,使他们对地方的经济建设、人际关系、行业特点等都不太了解,离开部队到地方一时不太适应,而且他们所掌握的业务技能与地方要求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择业中存在着一些个人的能力素质与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往往地方急需的经济管理人才、能说会写善组织协调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术人才,在退役人员中难以找到,而需要组织重点安排的那些职务高、贡献大、服役时间长的军转干部,地方又无此需求,导致安置难以做到“双满意”每年地方空缺的岗位有30%的退役人员达不到用人单位标准,地方不缺的职位有80%的退役人员应聘 四、军队退役人员适应环境变化的心态与安置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 随着国家和军队的改革不断深化,军地军内反差日趋加大,编制体制和干部政策制度的调整改革,给退役人员的思想带来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部分同志从部队退役后,面对人生的第二次抉择,思前途、忧后路,心理失衡,消极埋怨,患得患失,加之地方对退役人员管理无相应法规制度操作,导致退役人员管理失范,安置矛盾时有发生,有时甚至激化。

归纳起来,军队退役人员不良心理有四种表现:一是被动依赖心理不少转业干部认为自己在部队多年,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转业后由组织帮助找工作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完全依赖组织出面,坐等组织安置分配据调查统计,每年从作战部队退役的干部中有90%的人一心等着安置二是好高骛远心理有的转业干部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将目光集中在党政机关、政法公安等“热门”单位,一旦不能如愿,要么找组织调单位、换岗位,要么拖着不按时离队报到,因而影响了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每年有85%的人集中选择热门单位,而被这些单位看中的不到10%三是畏难悲观情绪退役人员长期在部队工作,对地方情况不太熟悉,在接受市场挑选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有的人不是以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而是消极逃避,畏难退却在我们与22名退役人员座谈时,就有15名同志流露出失落、悲观的情绪,对今后的事业发展缺乏信心四是抱怨抵触情绪有些同志因为事业受到挫折、一时不顺或因为组织安排的岗位、职务不能如自己所愿,就采取不报到,或者报到后不上班、反复找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打招呼,向组织提出种种要求,人为地增加了安置工作的难度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每年都有2至3名这样的退役人员,有个别人甚至采取过激行为而造成了不良影响。

针对军队退役人员安置难的成因,我们建议,还是要从完善政策制度入手,搞好退役人员安置的顶层设计,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大势,走自主择业和货币化安置之路,从根本上解决安置难问题 一是进一步完善军队退役人员的安置制度和办法随着社会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地方政府安置退伍军人的资源将越来越有限,国家应该在安置办法中统筹考虑,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安置资源在调整和完善有关制度和办法时,要充分考虑军队的特殊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大势相适应,增强操作性、前瞻性政策的调整要广泛听取意见,找到军地双方都接受的措施和办法要调整规范计划分配安置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计划分配安置机制 同时,对现行制度进一步完善,以增强自主择业的吸引 1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